
2020年湖南省益阳市北河口中学高二化学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
5页2020年湖南省益阳市北河口中学高二化学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1. 在强酸性环境中,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A. NH4+、Cl-、NO3-、 Fe2+ B.Fe3+、 ClO-、Na+、SO42-C. SO42-、Cl-、Na+、Fe3+ D. SO32-、S2-、Na+、K+参考答案:C2. 下列是几种原子的基态电子排布,电负性最大的原子是( )A.1s22s22p4 B.1s22s22p63s23p3 C.1s22s22p63s23p2 D.1s22s22p63s23p64s2参考答案:A略3. 下列氯元素含氧酸酸性最强的是 A.HClO B.HClO2 C.HClO3 D.HClO4参考答案:D4. 在相同条件下(T=500 K),有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容器,甲容器中充入1 mol N2和3 mol H2,乙容器中充入2 mol N2和3 mol H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速率甲>乙B.平衡后的各物质浓度甲<乙C.N2的转化率甲>乙D.平衡NH3的体积分数甲<乙参考答案:C在同温同体积下,从上述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可以看出,乙相当于在甲的基础上多充入了1 mol N2,即增大了N2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故A选项错误;在甲的基础上再充入1 mol N2,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H2的转化率提高,但N2的转化率却减小,C对;至于B答案,最容易出错的就是N2的浓度,平衡虽然在正向移动,只能减弱N2浓度的增大,但不能消除,故平衡后乙容器N2浓度比甲容器的高,NH3的浓度也在增大,但由于H2的转化率增大了,所以H2的浓度比甲中的小,故B错;D选项,乙中增大了N2的物质的量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以减弱它的增大,同时生成了少量的NH3,使得NH3的物质的量增加,但增大的幅度远比N2要小,故NH3的体积分数比甲中要小,即D错。
5. 某烃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只能生成一种氯代烃,该烃的分子式可以是 ( )A.C3H8 B.C4H10 C.C5H12 D.C6H14参考答案:C略6. 常温下,用 0.1000 mol·L-1 NaOH溶液滴定 20.00mL0.1000 mol·L -1 CH3COOH溶液所得滴定曲线如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点①所示溶液中: C(CH3COO-)+ C(OH-) =C(CH3COOH) + C(H+)B.点②所示溶液中:C(Na+) = C(CH3COOH) + C(CH3COO-)C.点③所示溶液中:C(Na+) >C(OH-) >C(CH3COO-)> C(H+)D.滴定过程中可能出现:C(CH3COOH) > C(CH3COO-)> C(H+)> C(Na+)>C(OH-)参考答案:D略7. 松油醇是一种天然有机化合物,存在于芳樟油、玉树油及橙花油等天然植物精油中,具有紫丁香香气松油醇结构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松油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松油醇的分子式为C10H20OB.松油醇分子在核磁共振氢谱中有7个吸收峰C.它属于芳香醇D.松油醇能发生消去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反应、酯化反应参考答案:8. 两串联的电解池,甲池盛有CuSO4溶液,乙池盛有一定量某硝酸盐的稀溶液,用惰性电极电解,当甲池的阴极上析出1.6gCu时,乙池的阴极上析出0.45g固体,则乙池的溶质可能是 ( ) A.Mg(NO3)2 B.Al(NO3)3 C.NH4NO3 D.Cu(NO3)2 参考答案:D略9. 日常所用的干电池的电极分别为碳棒和锌皮,以糊状NH4Cl和ZnCl2作电解质(其中加入MnO2氧化吸收H2), 电极反应可简化为:Zn-2e-==Zn2+;2NH4++2e- =NH3+H2,根据上述叙述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干电池中锌为正极,碳为负极B. 干电池工作时,电子由锌极经外电路流向碳极C. 干电池长时间连续工作时,内装糊状物可能流出腐蚀用电器D. 干电池可实现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和电能向化学能的转化 参考答案:BC10. 有A、B、C三种气体,若起始时取1 mol A与2 mol B,发生反应A+2B2C.达到平衡时c(A)、c(B)、c(C)之比与反应速率vA、vB、vC之比恰好相同,则A的平衡转化率为( ) A.30% B.40% C.50% D.66.7%参考答案:C略11. 下列有关烷烃命名正确的是 A.2-乙基-3,3-二甲基戊烷 B.3,3-二甲基-4-乙基戊烷C. 3,3,4-三甲基己烷 D.3,4,4-三甲基己烷参考答案:C略12. 下列物质属于强电解质且能导电的是( ) ①氯化钠溶液 ②氯化铵固体 ③铜 ④石墨 ⑤熔融NaOH ⑥稀硫酸 ⑦乙酸.A.⑤ B.①②⑥ C.②⑤⑥⑦ D.①③④⑤⑥参考答案:A考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专题: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分析:强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能导电的物质必须有电子或自由移动的离子,据此判断.解答:解:①氯化钠溶液能导电,但氯化钠溶液是混合物,故①错误;②氯化铵固体是强电解质,但氯化铵固体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不导电,故②错误;③铜能导电,但铜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③错误;④石墨能导电,但石墨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④错误;⑤熔融的氢氧化钠是化合物,能完全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能导电,属于强电解质,故⑤正确;⑥稀硫酸属于混合物,能导电,稀硫酸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⑥错误;⑦乙酸属于弱电解质,故⑦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重点考查了强电解质概念的辨析,解题时紧抓住是否完全电离及能否导电,题目难度不大.13. 有机物分子中原子间(或原子与原子团间)的相互影响会导致物质化学性质的不同。
下列各项的事实不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 )A.甲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苯与硝酸发生反应生成硝基苯,甲苯与硝酸反应生成三硝基甲苯C.乙烯能发生加成反应,而乙烷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D.苯酚中的羟基氢能与NaOH溶液反应,而醇羟基氢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参考答案:C14. 向CH3COOH溶液中加水,下列各项增大的是A.c(CH3COO-) B.c(H+) C.Kw D.pH 参考答案:D略15. 下列各组物质的空间构型完全不同的是 A. NH3和H3O+ B. NH4+和CH4 C. CO2和SiO2 D. 金刚石和晶体硅参考答案:C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16. 硫酸亚铁晶体(FeSO4?7H2O)在医药上作补血剂.某课外小组测定该补血剂中铁元素的含量.实验步骤如下:(1)步骤②加入过量H2O2的目的是__________.(2)步骤③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3)步骤④中一系列处理的操作步骤:__________、洗涤、__________、冷却、称量.(4)实验中用浓硫酸配制250mL1mol/L的稀硫酸,配制时用到的玻璃仪器除了烧杯以外,还有__________.(5)若实验无损耗,则每片补血剂含铁元素的质量__________g(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参考答案:1. 将Fe2+全部氧化为Fe3+2. Fe3++3NH3?H2O=Fe(OH)3↓+3NH4+3. 过滤;灼烧4. 250mL容量瓶、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5. 0.07a 考点:探究物质的组成或测量物质的含量;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实验方案设计. 分析:由流程图可知,该实验原理为:将药品中的Fe2+形成溶液,将Fe2+氧化为Fe3+,使Fe3+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再转化为氧化铁,通过测定氧化铁的质量,计算补血剂中铁元素的含量.(1)双氧水具有氧化性,酸性条件下能将Fe2+全部氧化为Fe3+,由流程图可知,加入H2O2是将Fe2+氧化为Fe3+;(2)步骤③是将Fe3+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3)步骤④中一系列处理是由氢氧化铁悬浊液最终转化为氧化铁,需要过滤、洗涤的氢氧化铁,然后灼烧生成氧化铁,冷却后称量氧化铁的质量;(4)配制一定体积的1mol/L的稀硫酸,配制时需要的仪器有量筒、玻棒、烧杯、胶头滴管,容量瓶;(5)根据铁元素守恒可知ag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即为10片补血剂中铁的质量,以此来计算.解答:解:由流程图可知,该实验原理为:将药品中的Fe2+形成溶液,将Fe2+氧化为Fe3+,使Fe3+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再转化为氧化铁,通过测定氧化铁的质量,计算补血剂中铁元素的含量.(1)双氧水具有氧化性,酸性条件下能将Fe2+全部氧化为Fe3+,故答案为:将Fe2+全部氧化为Fe3+;(2)步骤③是将Fe3+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反应离子方程式为Fe3++3NH3?H2O=Fe(OH)3↓+3NH4+,故答案为:Fe3++3NH3?H2O=Fe(OH)3↓+3NH4+;(3)步骤④中一系列处理是由氢氧化铁悬浊液最终转化为氧化铁,需要过滤、洗涤的氢氧化铁,然后灼烧生成氧化铁,冷却后称量氧化铁的质量,故答案为:过滤;灼烧;(4)配制一定体积的1mol/L的稀硫酸,配制时需要的仪器有烧杯、250mL容量瓶、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故答案为:250mL容量瓶、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5)ag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即为10片补血剂中铁的质量,所以每片补血剂含铁元素的质量为=0.07ag,故答案为:0.07a.点评:本题考查物质含量的测定,为高频考点,把握流程中的反应及含量测定中守恒法应用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计算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17. (7分)控制变量法是研究化学变化规律的重要思想方法,请仔细观察表中100mL稀盐酸和2g Zn反应的实验数据:实验序 号 锌的状态C(HCl) mol/L溶液温度 ℃锌消失时间(s)反应前反应后1粒状0.520394002粒状0.620413103粉末0.520402804粒状0.820402005粉末0.82040306粒状1.020401207粒状1.03050408粒状1.22040909粒状1.2254540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本反应属于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2)实验6和7表明: 对反应速率有影响, 反应速率越快,能表明同一规律的还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