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塞诗练习及答案.doc
6页边塞诗练习答案1、阅读下而这首厲诗,然后回答问题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人曾任、剑南节度使,广徳二年 (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答案:①早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②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 阴沉凝重的夜景 ③寓意:边境局势的紧补充: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淸、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 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箫条繁华 热闹等2)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案:①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②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2、阅读下而这首淸诗,回答问题岀关①徐兰凭山储海古边州,潇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岀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潇(pdi),旌旗1)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 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①更喜欢本诗② 本诗前两句点岀居庸关的維壮气势,i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而抒情作了铺 M ③“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④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容不相称比较鉴赏,写 出为什么)(2) “马后桃花马前雪” 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答:①将关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M 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豳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淸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 蕴含了思乡的情感3、 阅读下而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渔家傲秋思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四而边声连角起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1) 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好处答:①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② 反映宋军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③ 为下阕抒情作铺垫2) 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上阕侧重描写,下阕侧重抒情全词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壮志难酬,有家难归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1) 诗中“貂锦”指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答:汉代羽林军穿棉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是借代手法。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答:本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① (结构上)“可怜”句紧承前句,“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② (容上)''无泄河边卄”和“深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 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③ (情感上)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 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3) 就这首诗的容来看,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答:“可怜”“犹是”两句,以特别伤惨和沉痛的心情,用跌宕有致的语句,表达诗人① 对阵亡战士的哀伤和悼念,为后方闺中人不知实情依然梦里与爱人相会的令人痛彻肝肠的 惜感与伤怀(②对闺中人的哀怜与同情)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夜上受降城闻笛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注:受降城指灵州贞观二十年,虜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之为受 降城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本题考査艺术手法)① 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② 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③ 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 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
④ 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⑤ 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而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用, 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七思乡之情蓄势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河漳旧卒乔少年随将讨河漂,头白时淸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注:徨水源出,东流入与黄河汇合,合流的一带称“河漳”诗中指吐蕃统治者从唐肃 宗以来所进占的河四陇右之地1) 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答:①记述了一个久戍河漳幸存的老兵,② 他的战友们都战死,自己有幸回到故乡,黄昏时分独自吹奏着边庭的乐曲,③ 流露岀的是一种深沉的哀伤2) 全诗表现了什么主题?请作简要分析答:诗通过河漳旧卒的遭遇,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付岀的惨重代价,战争给人民造成 巨大痛苦,控诉了唐政府的无能7、 阅读下而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岀辕门前军夜战沈,已报生擒吐谷浑1) 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答:①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 ②衬托出战事的紧艰苦2) 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答:①“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 ②高度戒备,不事扬,表现战事的紧状态。
3)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容的不同答:前两句写援军疾出,暗示战况紧后两句写捷报骤传,充满振奋喜悦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诉衷情 陆游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火,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1) 请概括诗中的人物形象① 诗歌描写了一个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的 抗金英雄形象②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2) 请分析这首词中典型的艺术手法① 这首词最大的特色是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② 这里是匹马驰骋疆场,那边是蒙尘貂裘战袍:这里是壮心在前线站场(天山),那边是 退居家乡()③ 作者用如此强烈的对比,深层次地揭示了词人的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 抒发作者心中的满腔的幽愤和无言的抗议:激起读者对爱国志士产生很大的同情,对昏庸的 南宋朝廷的憎恨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 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这首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 请作简要的分析答: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 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 用。
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雪晓淸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1) .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答: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下片写梦醒所感,抒 发壮志难酬的悲愤2) .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答:这句诗涵十分丰厚1)、自幼立志报国建功立业;(2)、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3)、 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4)、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知” 一语中流 露岀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阅读下而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 许浑夜战桑乾北,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①诗歌用白描手法,四句诗只叙事,无议论,却在典型事件中自然流露情感平淡 并不注爾,思想深刻,很耐人寻味② 鲜明的对比,一而是征人已经血洒疆场,一而是寄托着亲人深情厚意的寒衣,具 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③ 表达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以及对制造这场战争的统治者的无声谴 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