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在核门槛上-走向新危机的朝鲜核问题.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luoxia****01802
  • 文档编号:49464532
  • 上传时间:2018-07-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在核门槛上在核门槛上:走向新危机的朝鲜核问题走向新危机的朝鲜核问题多边协调机制的失能以及局中各国在目标和能力上的不对等,使得朝鲜核问题既 有解决方案的生命周期从未超过 6 年而金正恩政权频繁地将核试验和导弹试射作为迫使 外界做出回应的手段,更压缩了潜在的转圜空间国际社会对朝鲜核问题的无能为力不仅 是现行防扩散机制的失败,也使东北亚地区安全难有宁日 穆罕默德・巴拉迪(Mohamed El Baradei)最后一次见到他的老对手、朝鲜第一副 外相姜锡柱,是在 2007 年 3 月访问平壤期间这次出访发生在 2006 年 10 月朝鲜进行第一 次地下核试验之后,系由平壤当局主动提出邀约,并获得了急欲对半岛危机施加影响的美 国政府的支持巴拉迪一行从北京飞往平壤,见到了最高人民会议常委会副委员长金英大、 姜锡柱以及原子能总局(GBAE)局长李济善,获得了朝方的承诺:倘若国际社会愿意“对 朝鲜的安全和经济问题给予更多关注”,朝方将考虑关闭宁边核反应堆,并为国际核查人员 重返平壤创造便利巴拉迪注意到,姜锡柱像背诵台词一样强调朝鲜长期以来遭受的“不公 正对待”以及经济方面的压力,并表示要首先看看美国人愿意付出何种善意。

      为了补偿“不 公正”,访客们不得不自付食宿费用 1942 年出生的埃及人巴拉迪自 1984 年起即任职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 ,在 1997~2009 年连任三届总干事,曾直接参与过伊拉克、利比亚、伊朗三国的无核化进程以 及对朝鲜的多轮核问题谈判,因此在 2005 年获颁诺贝尔和平奖在回忆录《诈术时代》中, 他生动地描述了 1992 年底在平壤第一次见到姜锡柱时的情景:在谈判的最后一晚,当所有 人都围坐到餐桌旁之后,姜锡柱突然发表了一番长达 45 分钟的演讲,回顾了从 1866 年美 国武装商船“谢尔曼将军号”在大同江被焚毁到 1992 年第一次半岛核危机爆发之间的整个美 朝关系史,接着又用 15 分钟表达了朝鲜军民抗击美国颠覆行动的决心所有这些长篇大论 结束之后,巴拉迪注意到餐盘里摆着的汉堡包所夹的鸡蛋已经变冷发灰――“但毕竟是为了 外交,我们没得选,只能开始吃饭” 2014 年 12 月 13 日,朝中社公布了金正恩冒雪视察 人民军海军第 189 部队第 7 团的照片图中的军舰为西海舰队旗舰“罗津”级护卫舰,在朝 鲜海军中属于吨位较大的舰艇 单方面宣讲和发灰的冷汉堡构成了一组绝佳的象征,贯穿在长达 25 年的朝鲜核问题谈判的整个过程中。

      即使是在为了争取经济援助而不得不让步的时刻,平壤当局也始终�J 定其核计划具有足够的正当性,不应被放弃周期性的“核爆―谈判―核爆”循环并不会通 往“废核”的目标,而仅是一种权宜之计,最终是为了争取时间和空间,以完成核武力的确 实化,继而彻底重构东北亚安全和经济秩序巴拉迪认为,21 世纪初伊拉克和利比亚的废 核进程给平壤提供了一种警示:最大限度地配合 IAEA 的核查进程并不能为政权安全提供 任何保障,相反会被外界视为穷途末路、崩溃在即的信号倒是印度、巴基斯坦这两个事 实核国家以及长期徘徊于核门槛边缘的以色列,在复杂的博弈后最终为国际社会重新接纳, 使朝鲜获得了某种期待:只要核力量形成一定规模,并证明自己具有对抗制裁的能力,周 边国家终究会忍气吞声,将“发灰的冷汉堡”咀嚼咽下 整整 10 年过去了在朝鲜核问题谈判和对美外交中长期扮演重要角色的姜锡柱已经 于 2016 年 5 月因患食道癌去世巴拉迪在 2009 年结束了自己的 IAEA 生涯,4 年后彻底 退休2003~2007 年在北京参与过六方会谈的各国代表,部分改任他职,部分已经离开外 交舞台然而半岛核问题的严峻程度却比当年更加突出:在 2016 年 9 月完成威力相当于广岛原子弹当量的第五次地下核试验前后,朝鲜寄予厚望的“舞水端”和“北极星”系列中程导 弹也相继进行了成功试射,将理论上的核威慑半径由此前的 1500 公里大幅度延伸到了 2500~4000 公里,足以覆盖日本全境和关岛。

      在 2016 年 5 月召开的朝鲜劳动党“七大”上, 最高领导人金正恩正式将朝鲜定义为“负责任的拥核国家”,朝中社称为“五千年民族史上值 得大书特书的大事,震撼着天地” 核武器的特殊性,在于其彻底颠覆了既有的安全战略框架和政策手段小国只须具 备最低限度的核攻击力,就足以使疆域、经济基值和常规武力远为优越的大国丧失起码的 安全保障,从而形成杠杆效应而大国因为有更多的人口、更暴露的经济目标和更庞大的 常规军力可能成为小国核武器的打击对象,其安全处境反而会变得岌岌可危不仅如此, 核武器的绝对毁灭性意味着它并不符合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是政治混合以其他方式的继续” 的经典论断――只要有一枚核导弹离开发射架,带来的都将是无法胜数的人口杀伤和环境 破坏而即使是具备最完善反导手段和精确打击能力的大国,都无法确保能快速无遗漏地 解除对手的核能力 2017 年暮春再度升级的这场危机,纠结之处便在于此:在朝鲜距离发展出足够覆盖 美国西海岸的洲际导弹仅剩 3 到 8 年时间之际,特朗普已经无法延续其前任的“战略忍耐”, 而必须做出直接回应但无论是“定点清除”还是全面入侵都不足以彻底消解朝鲜断然实施 核报复的风险,甚至还会令日、韩两大盟友以及驻扎在周边的美军部队陷于极其危险的境 地。

      而已然实施过多轮的经济制裁,似乎并无法撼动平壤挟核自重的决心金正恩政权在 2017 年的一系列人事和宣传口径变化,似乎透露出了重回谈判桌的意向;但“拥核国家”的既 成事实与“半岛无核化”的国际普遍立场之间的反差,决定了即使是对话也无法缓解当事国 之间的深层矛盾和分歧日复一日,朝鲜主动弃核的概率正变得微乎其微,同时双方有效 对话和沟通的渠道变得越发狭窄波动式上升的朝鲜核危机,正在演化为危险的井喷,并 进一步搅动东北亚乃至整个亚洲的大棋局 乐观主义“忍耐” 2011 年 12 月 22 日下午 3�c,正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集会议的第 66 届联大主席纳赛尔应朝鲜代表申善昊的要求,宣布为 5 天前去世的该国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默哀一分钟美国代表苏珊・赖斯当即起 身离场以示反对,日本代表西田恒夫和韩国代表金塾紧随其后退场在半空的会场里,只 有三分之一国家的代表选择留下来挨过尴尬的一分钟,而同样接到朝方要求的安理会最终 拒绝了这个默哀环节,理由是“该做法不合适” 这并不是金正日希望留给儿子的“遗产”,但的确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在深陷经济困 难多年之后,朝鲜在国际舞台上的受重视程度正在下降尽管平壤已经在 2006 和 2009 年 相继进行了两次地下核试验,但在专业人士的评估中得分并不高。

      更重要的是,这两次核 试验几乎立即伴随着要求与国际社会对话以及寻求经济援助的努力,不免使人产生一种错 觉:朝鲜并未把发展核武器当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战略,而仅仅是借此挑起话题、吸 引关注尤其是到了 2008 年秋天,金正日身体不佳、急于安排接班人事项的传闻开始在情 报圈中发酵,随后平壤高调推出的货币改革和“去市场化”措施以全盘失败而收场,更是使 “朝鲜崩溃论”再度在欧美舆论中兴起对金正日之死的怠慢和不屑,只是其中的缩影之一, 背后反映的却是兼有欣慰和急不可耐的复杂情绪――在平壤政权走向剧变和瓦解之前,必 须抓住机会,实现本国在东北亚的经济和安全利益 2011 年 12 月 19 日,金正日去世的 消息正式公布后,平壤一家工厂的工人们泣不成声 自 2009 年 4 月朝鲜主动宣布退出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以来,以多国一致的方式应对半 岛核危机的努力事实上已经搁浅对“朝鲜可能崩溃”的预期,推动着各国政府竞相以单边 行动的方式为后金正日时代的剧变安排后手讽刺的是,美国成为这种“自由放任”政策最 早的试水者:2009 年 8 月,为搭救两名在中朝边境被朝方军人逮捕的电视记者,前总统比尔・克林顿飞往平壤,成为 9 年多以来第一位进入朝鲜领土的前美国政府高官,并顺利接 回获释的记者。

      同年 12 月,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任命的朝鲜政策特别代表斯蒂芬・博斯 沃思再度飞往平壤,与姜锡柱等朝鲜官员展开会谈尽管博斯沃思最终未能见到金正日本 人,也没能在重返六方会谈和终止核计划等关键问题上获得朝方的任何承诺,但身为前驻 朝大使、亲历过 90 年代末朝鲜经济困难局面的博斯沃思在重返故地之后,再度得出了“变 化在即”的印象:后金正日时代的朝鲜随时可能生变 情报与咨询公司“战略预见”(Stratfor)副总裁、知名地理政治学者罗伯特・卡普兰 (Robert D. Kaplan)在此之前发表的一篇长文《当朝鲜最终崩溃》 ,很好地显示了此际美 国政策人士的预判卡普兰断言,由于平壤政权掌握的财政资源逐步濒临枯竭,在金正日 去世之后,朝鲜地方省份可能出现由高级军官或当地党组织领袖组建的割据政权,并与中 央政府之间进行正面对抗,最终彻底改写整个政局,而美国政府必须“准备好为 2300 万半 饥饿的朝鲜民众承担责任”驻韩美军的分析师开始研究在朝鲜爆发内战后如何向平壤进军, 目光更“长远”的人士则已经开始为美军在统一之后的朝鲜半岛驻军以及未来日韩关系的走 向而浮想联翩了 由于这种乐观情绪的存在,2010 年 5 月“天安舰事件”发生之后,白宫并未对朝韩、 美韩双边对话的中断感到多么紧张。

      希拉里在 2009 年 12 月评价博斯沃思的平壤之行时提 出的一个关键词,随后一直主导着奥巴马政府的对朝政策――“战略忍耐,同时与六方会谈 中的其他相关各方保持密切协商”所谓“忍耐”,看似委曲求全,本质上却是对朝鲜军事能 力的极度蔑视和对“崩溃终将到来”这一前景的信心美国不相信朝鲜能解决原子武器小型 化以及远程弹道导弹研发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同时将诸如“天安舰事件”和延坪岛炮战之类 的边境冲突视为平壤当局已无计可施的标志他们似乎赌对了――2011 年 3 月,朝鲜通过 俄罗斯方面主动放出风声,表示愿意重返六方会谈、与各国就停止铀浓缩活动等问题展开 对话7 月下旬,博斯沃思与朝鲜新任第一副外相金桂冠在纽约举行会谈,讨论平壤重返 六方会谈的前期准备一切看似已经开始峰回路转 但乐观之下也隐藏着一个极为幽深的陷阱:由于美国率先开启了“自由放任”之门, 看似目标一致的六方会谈五国现在是以单对单而非协调一致的方式制定对朝政策2010 年 11 月延坪岛炮战之后,中国政府曾主动提出召开六方会谈紧急会议的呼吁,却被韩、日、 美三国相继回绝三国方面提出的先决条件是:必须首先解决朝韩两国之间的安全紧张, 随后才能召开会谈。

      换言之,双边接触被置于多边框架之上2011 年 4 月,中国在事实上 接受了这一现实,提出朝核问题的解决可以采用“三步走”模式,首先由朝韩、美朝直接对 话并达成一致,随后再重启六方会谈在金正日去世前夕,美朝两国外交部门的高级谈判 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 由于美国率先带头倡导双边接触模式,在五国与朝鲜之间,现在多出了一个暧昧的 中间地带多边安全机制追求的是一种“止损”的最低目标,各国以之为准绳和平壤展开博 弈;而带有“特殊主义”色彩的双边外交,意味着每个国家都可以首先在对朝关系中追求属于 自己的独占性利益,随后再将这种特殊利益和六方会谈捆绑到一起并且任何一国对朝双 边接触的挫败,都会影响到六方会谈重启的前景相应的,平壤当局也可以利用这个中间 地带完成自己的战略布局――在新的复合双边安全框架中,五国处于战略外线、彼此之间 缺乏协调和沟通;位于内线的朝鲜政权则可游刃有余,对不同的国家提出迥异的承诺,最终 保全其自身 新框架下中国重回双边模式的标志性事件,是 2009 年 10 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对平壤的访问此次访问罕见地不以要求朝鲜做出弃核承诺为前提,而是重点商讨了对朝 鲜的经济援助和合作,并签署了关于建设新鸭绿江大桥、开发威化岛和黄金坪、成立罗先 经济特区开发共同管理委员会、租借罗津港意向在内的多项协议。

      换言之,中国同样通过双边经济“输血”,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后金。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