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足球运动伤病.doc
3页青少年足球中的伤病和超负荷问题时间:2003-6-20 15:39:41 作者:侯海波 来源:《足球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2期 (德)格·奥特尔、曼·丁库斯 引言 美国少儿体育学院把少儿足球归为交际类体育项目父母当然希望了解这项运动的机会和风险与以前相比,少年儿童运动机会少了,因此他们协调能力、耐力、注意力较低在伤病预防方面,少年选手注意力不强,其视野比成年人小30%,反应时间是成年人的两倍(SCHUHMANN 等人 1996) 受伤位置 丹纳、高尔拉普和库尔茨(DANNER/GAULRAPP/KURZ)1993年对854名14岁以下少年儿童(分10岁以下年龄组和14岁以下年龄组)的调查结果表明,50%以上的伤病是在下肢,1/4的伤病发生在上肢约5%是头部伤病,主要是由争头球时相互碰撞或摔倒所致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各年龄段的主要受伤位置都在下肢(NIlSSON/ROASS 1978; SULLIVAN 等人 1980)也有些专家(SCHUHMANN 等人 1996)认为上身、手臂和头部是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主要受伤位置 对于少年球员而言,球员位置与受伤几率和程度没有显著的区别。
只有守门员例外,由于其位置比较暴露,受伤的危险约是其他球员的二到三倍守门员受伤的位置主要在上身,头部受伤的几率也比其他球员多由于技术疏忽,守门员的手指也很容易受伤(BETZ/KLIMT 1992) 受伤原因 球员受伤多为与对方球员或队友相互碰撞以及控制不好身体而摔倒引起的近10%的伤病由与球的碰撞所致,约2%的伤病产生于与球门柱的碰撞少儿足球中,近1/4的伤病是由于球场不平或过于湿滑虽然训练的时间较长,然而只有27-38%的伤病来自于训练,62-73%是在比赛时发生的虽然只有1/5的比赛和训练安排在冬季,但是41.5%的中等程度以上的伤势发生在室内(DANNER/GAULRAPP/KURZ 1993;SULLIVAN u.a 1980)根据霍夫和马丁合写的论文(1986),室内训练比露天训练每100小时受伤几率高6.1倍室内训练,24.3%的伤病是骨折和扭伤 伤病种类 根据丹纳、高尔拉普和库尔茨的研究成果,854名小球员中,有1275种伤病其中72%是轻伤(休息时间少于4天)23%是中等程度的伤,5%是重伤各年龄段小选手的负荷基本相同,平均每周训练2.5小时,平均每年24.5场比赛。
14岁以下小选手的伤病50%以上为碰撞所致的内伤10岁以下的小选手,皮肤创伤占8%,骨折占12%,关节扭伤占10%10-14岁年龄组,扭伤占18.5%,皮肤创伤占13%,骨折占4.4%根据苏立范(SULLIVAN)等人的研究成果,扭伤和碰撞所致的内伤几乎占到了伤病总数的3/4骨折约占6% 10岁以下足球选手受伤的几率为1.2%,12岁以下为1.4%稍大一些的孩子(12-14岁)受伤的危险上升到5.1%,15-16岁的青少年受伤的几率为17%(SULLIVAN 等人 1980; DANNER/GAULRAPP/KURZ 1993)比赛速度加快,强调力量是青春期开始后受伤危险性明显增加的一个原因(BETZ/KLIMT 1992) 受伤的危险性 各项研究表明,少儿足球只需考虑遭受中等程度伤病的危险(BACKX等人 1991;KVIST等人1989) 贝茨和克利姆特的研究成果表明,同一年龄组的运动员身体发育情况不同,而身体条件相差过大会增加受伤的危险性在分组时考虑运动员的身高和体重可以降低受伤的危险性 皮尔茨1991年对1335名C级球员(12-14岁)的调查表明,青少年球员范规次数较多,因此有必要提倡公平竞争,碰撞前紧急刹车。
负荷过高 丹纳、高尔拉普和库尔茨1993年的调查表明,德国(12-14岁)的球员负荷过高70%12岁以上的小选手髋屈肌失调头球增加了球员头部和颈部脊柱的负荷沾了水的球,速度提高,力量增加如果足球充气不足,球在于头部接触时就会压迫眼眶(HERNDON1990;BETZ/KLIMT 1992) 总结 足球运动受伤的危险性不算很大本文开头提到的数字表明足球运动员最容易在一对一对抗时受伤我们可以通过安排与青少年身体相适应的训练内容来预防伤病,增强协调性以便控制好身体,注意迅速控制场上形势,提高耐力,保证在比赛的最后阶段依然能够控制好身体和球青少年训练和比赛前后也应当做热身和放松练习此外,遵循比赛规则,进行公平竞争教育,严惩违规行为非常必要 球员装备应该适宜运动,比如球鞋要舒适、防滑比赛时要使用护腿板足球应当轻而干燥选择条件较好的球场,避免在室内比赛,降低球员受伤的危险注意清除球场边的障碍物 青少年选手的教练应该接受过良好的培训,避免对8岁以下的小选手进行头球训练最好定期能对小球员进行运动医学检查,发现隐患,即时治愈小伤病在给小选手分组时,考虑身高和体重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BETZ/KLIMT1992;DANNER/GQULRAPP/KURZ1993;SCHUHMANN等1996;SULLIVAN等1980)。
译自《德国体育科学学会论文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