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3 愚公移山》 试题试卷含答案解析.pdf
10页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3.愚公移山愚公移山课时练课时练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万仞(rn)魁父(ku)阻塞(s)B荷担(h)叩(ku)箕畚(j bn)C始龀(ch)厝(cu)孀妻(shung)D匮(ku)雍南(yng)朔东(shu)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甚矣,汝之不惠B始一反焉C惩山北之塞D无陇断焉3下列各句中朗读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4下列关于愚公移山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不应以此结尾D愚公跟智叟的矛盾是文中的主要矛盾,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人与自然关系这一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运用这种句式的目的是表现愚公()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二、句子默写二、句子默写6用原文语句填写1)愚公之所以决心平山,是因为:_,_2)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是:_,_,_3)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_,_,_?(4)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_,_5)晋代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这一句而言的三、综合性学习三、综合性学习7学习了愚公移山一文后,语文老师要带领同学们走近中国的传统文化,于是开展了以下活动,请你参加并解决问题1)活动一:地名有讲究明明同学搜集了一些有关地名的资料,语序有点混乱,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_)以低于地面的水为视角,河流北岸则成了阳面,南岸则是阴面我国国土地势西高东低,直接决定了大多数河流水系的走向是自西向东以高于地面的山为视角,南为阳,北为阴北半球的阳光大部分时间由南向北照射在这种地形地势与河流水系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阴、阳可以用来代指南北我们在这里捋一捋山,水和阴、阳的对应关系,就是:山南=山阳、山北=山阴、水北=水阳,水南=水阴我们从字面就能推断某城与其区域河流的关系,如沈阳,就位于沈河以北。
ABCD(2)活动二:年龄有大小已经读八年级的佳佳同学到活动中心参加市春晚彩排活动,根据下面的座位表,你认为她坐在哪两排最恰当?始龀(一、二)花甲(三、四)豆蔻(五、六)不惑(七、八)而立(九、十)_(3)活动三:神话有深意明明同学读了愚公移山中“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从而成就了愚公的事业,感觉神话原来这么神奇!于是写下了一段话,请仿照画线句,再仿写一句神奇的神话,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演绎着一个个流传千古的传说:牛郎遇见织女,留下的是夏夜星空里永不褪色的神话;_,_8下面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关于“愚公移山”的争论,请根据争论回答问题甲:愚公为了移山,带领子孙挖山不止,还要世世代代挖下去,这岂不是费时费力,太缺少经济效益了?还不如带领子孙搬家,去开辟一片新天地乙:搬家是逃避现实的做法,人不能遇到困难就逃避丙:人应该有开拓精神,此路不通,可以开辟新路愚公何必固守在那闭塞的家乡,搬家更有发展前途丁:面对两座大山,愚公没有被吓倒,而是选择了“毕力平险”这种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如果搬家了,那就不是愚公了1)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_(2)你站在争论的哪一方?理由是什么?请简要阐述。
四、文言文阅读四、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节选)(乙)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年且九十(_)寒暑易节(_)杂然相许(_)甚矣,汝之不惠(_)10翻译下面的句子太白感其意,还卒业11(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移山的目的是“_”(用原文回答)12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_,_。
李白勤学苦读,终成“_”13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和李白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节选自愚公移山(乙)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尝有它舍鸡谬入园中,姑盗杀而食之,妻对鸡不餐而泣姑怪问其故妻曰:“自伤居贫,使食有它肉姑竟弃之节选自后汉书(注)谬:错误;姑:婆婆;古时女子称丈夫之母亲为“姑”自伤居贫:伤心自己生活贫穷竟:最终,终于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甚矣,汝之不惠惠:_(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_(3)尝有它舍鸡谬入园中尝:_(4)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惭:_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A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B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C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D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曲智叟亡以应2)姑怪问其故17(甲)(乙)两文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相同的手法请结合文本内容,就其中的一种手法作简要分析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惩山北之塞惩:苦于B杂然相许许:赞同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D无陇断焉陇:隔断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面山而居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C惩山北之塞操蛇之神闻之D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2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工具的简陋,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文章写愚公之妻和智叟同愚公的问话,在对比中突出了愚公的目光长远、抱负宏伟、信念坚定、意志顽强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固不可彻”者命名为“智叟”,既增强了讽刺意味,又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颂四)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2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_)(2)惩山北之塞(_)(3)始一反焉(_)2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2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五)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_(2)杂然相许_(3)何苦而不平_(4)河曲智叟亡以应_2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达于汉阴/阴风怒号B其妻献疑曰/其一犬坐于前C以君之力/以天下之所顺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悲守穷庐26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27翻译下列句子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8写孀妻弱子“跳往助之”,其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C2C3D4C5C6 惩山北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