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科博士科研绩效与生源差异的相关性研究.docx
14页工科博士科研绩效与生源差异的相关性研究 张云霞 尹学锋 余小燕摘 要:以同济大学某工科学院近五年204名博士学位获得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统计分析,并从年龄性别、入学方式、考生来源、生源院校等方面,探索科研绩效与生源差异的相关性,以期为博士生招生选拔、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提供借鉴和参考关键词:博士学位获得者;科研绩效;生源差异;博士生招生;培养质量:G640 文献标志码:A :2096-000X(2021)13-0021-04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204 doctoral degree recipients of an engineering college in Tongji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makes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their academic papers published during the past five years, and explor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cientific research performance and student source differences from the aspects of age and gender, enrollment mode, candidates source, and sour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doctoral candidates enrollment and selec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octoral training reference.Keywords: doctoral degree recipi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performance; student source differences; doctoral enrollment; training quality2020年7月,研究生教育工作被提上重要議程,强调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1]。
这表明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党中央对研究生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热切期望博士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是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和本科生教育相比,我国的博士生教育发展缓慢,其培养质量并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博士生似乎只有去国外“镀金”,方能显示其文凭的分量工科博士生是我国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领域科研活动的主要力量和后备军,其培养质量能直接体现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渠道蔺玉[2]、罗英姿等[3]认为科研绩效能够有效地反映出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优劣,是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折射科研绩效主要指在一定时期内,科研团队或个人所创造的科研成果,其载体为发表的论文、申请的专利与课题、出版的著作等,具体到博士生层面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为学术论文产出的质量与数量[3]1997年,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的余寿文提出,发表学术论文的多寡及其水平的高低是评价学校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国际通行的重要指标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是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是检验博士生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4]赵世奎等指出,学术发表是博士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是检验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博士生进行职业选择的重要依据[5]。
本研究将对同济大学某工科学院2015-2019年博士学位获得者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并从年龄性别、入学方式、考生来源、本硕毕业院校等生源因素出发,探索学术论文发表水平与生源差异的相关性,以期为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提供借鉴和参考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同济大学学位授予名册和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在这五年间,该学院博士学位获得者分布于2007级至2017级之间,获学位时长大多集中在5-6年,占比为60.9%超过最长修读年限获得学位的合计占比18.6%,而能在3年学制内获得学位的仅占7.4%,即九成以上博士生均无法在学制内获得学位如前文所述,本研究所指的科研绩效主要为发表学术论文的水平本文将根据同济大学不同版本的学位授予标准[6],从论文数量、发表文献的类型、检索及影响因子情况、撰写语言、论文发表时长等维度,将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而生源差异,则着重从年龄与性别、入学方式、考生来源、考生本硕毕业院校等方面开展比较研究二、博士学位获得者发表学术论文情况根据同济大学博士学位授予标准版本的差异,我们将这204位博士学位获得者按年级划分为五个批次进行归类对比研究,其中2007-2009级为第一批,2010-2012级为第二批,2013-2014级为第三批,2015-2016级为第四批,2017级为第五批。
一)发表总量虽然五个版本的学位授予标准对发表论文数量的要求变化不大,但从学生实际发表篇数来看,依然呈上升趋势第一批博士生平均发表论文数为3.381篇,第四批博士生平均发表论文数已达到5.083篇与此同时,博士生本人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也在保持基本相同速度的增长第一批以一作身份发表的论文数占发表总数的91.5%,第四批则明显提高到98.4%,说明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完成论文的能力日渐提高二)文献类型根据学位授予标准的导向性要求,学科鼓励博士生发表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因此这一文献类型处在各类文献的首位,并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第一批博士生人均发表1篇国际刊物论文,而到第四批,人均发表量可以达到近3篇国际会议论文也是受博士生青睐的投稿渠道,仅次于国际刊物随着第四版学位标准对论文撰写语言和檢索要求的明确提出,学生发表国际会议论文数量明显增加,由前三批的平均1篇突然增加到第四批的平均1.7篇与此同时,国内刊物发表量下降显著, 由前三批的平均1篇下降到第四批的平均0.2篇国内会议论文发表量则长期处于最低水平,人均0.1-0.2篇三)检索及影响因子情况第一、二批博士生以发表EI检索论文为主,其次是无检索的论文,SCI检索论文最少,人均不足1篇;而第三、四批则以发表SCI检索论文为主,其次为EI检索论文,并辅之以少量的无检索论文。
此趋势尤以第四批最为明显,人均发表2.5篇SCI检索论文(占论文发表量的50%)、1.75篇EI检索论文,而无检索论文量人均不足1篇,论文质量提升明显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有些博士生无SCI检索论文;有些博士生可能有多篇SCI检索论文,但影响因子均不高;有些虽然仅发表一篇SCI检索论文,但影响因子很高为了使研究更具有客观性,我们将SCI影响因子之和作为研究与比较对象随着学生批次的推移,影响因子之和为0 的逐渐减少,分布区间逐渐扩大,高影响因子出现频率增加,进一步反映了论文质量的提升四)撰写语言该学科长期以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为先导,引领学科发展前沿,积累并产生了大量国际认可的著名刊物和高端会议能在这些刊物或会议上发表文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证明论文的质量,那么用外文(主要是英文)撰写和发表是首要前提前三批博士生的英文撰写量平均为65%,而到第四批,随着学位标准对外文撰写的特别要求,英文撰写量已经达到97%,变化十分明显五)发表时长博士学位获得者科研绩效的个体差异异常之大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学位且有出色的学术成果,也是考量论文质量的一个因素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的时间,第一批平均处于在读的第3.67年,而第四批仅为1年,平均减幅达到33.9%。
发表最后一篇学术论文之时,第一批平均处于在读的第5.95年,而第四批为2.92年,平均减幅为20.1%每篇论文平均用时,第一批为1.76年,其他三批以约4个月的速度递减与此相呼应的一个维度是年均论文发表量,第一批年均发表论文半篇,到第三批可达到1篇,而第四批则为1篇半之多充分反映出博士生在学术研究的进度、效率、能力方面进步明显总体来讲,这些博士学位获得者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在逐步提升为进一步探究不同科研绩效博士生的生源特点,根据学术论文发表水平高低将博士生划分为三个区间,如表1所示区间划分原则参照平均值,即把平均值作为第二区间的标准,平均值以上为第一区间,平均值以下为第三区间由区间进而划分等级共有96人符合第一区间中7个评价指标中的至少1个,为了突出优秀博士生的生源特点,选取至少满足3个指标的学生作为第一等级的研究样本,共36人;共有171人符合第三区间中7个评价指标中的至少1个,为了突出较差博士生的生源特点,选取至少满足4个指标的学生作为第三等级的研究样本,共78人;剩下的90人为第二等级的研究样本这一结果将直接用于研究生源特点三、博士学位获得者的生源特点及对科研绩效的影响(一)年龄与性别204位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平均入学年龄为27.7岁,第一、第二等级的平均入学年龄低于平均值,分别为27.1和27.4岁,而第三等级的入学年龄高于平均值,为28.3岁。
虽然三个等级的平均入学年龄依次递增,但增幅不大,对科研绩效的影响微乎其微本研究样本中男生为155人,女生49人男生在三个等级中的占比分别为18.7%、46.5%和34.8%,女生依次是14.3%、36.7%和49.0%由此可见,在第一等级中,男女生科研绩效水平相近,而第二等级男生较多,第三等级则女生较多,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女生科研绩效低的概率比男生稍大二)入学方式博士研究生入学方式分为直接攻博、硕博连读、普通招考三类本研究中,普通招考生137人(占比67.1%),直接攻博生43人(占比21.1%),硕博连读生24人(占比11.8%)通过分析可以看到,硕博连读生中有近四成学生在科研绩效方面表现出色,在三种类型中最为突出相比较而言,受导师和招生管理部门普遍青睐的直接攻博生(以下简称直博生)的表现反而不佳,在第一等级的占比最低,只有9.3%,大多数都在第二(48.8%)、三等级(41.9%),也就是说,只有不到1成的直博生能产出较优秀的科研成果,而约四成科研成果水平在较差行列普通招考生在第一等级占比为16.8%,略高于直博生总体科研绩效与直博生相近,优秀成果产出水平高于直博生、低于硕博连读生三)考生来源考生来源指考生报考时的学习、工作状态。
同济大学将考生来源分为以下几类:应届本科毕业生、应届硕士毕业生、在读硕士、在职人员(近八成为高等教育教师)、未就业人员概况来讲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应届、在读学生,也就是将本科、硕士的学生身份延续到博士阶段的人员,共95人,占总数的46.6%;另一类是在职、未就业人员,他们大多数有年限不等的工作经验,更确切地说是硕士毕业后未直接读博,从而将学生身份中断的人员,共109人,占比53.4%通过研究发现,第一大类在一、二等级中占比71.5%,而第二大类则为53.2%由此可以得出,应届、在读学生科研绩效相对较高,培养效果更突出;在职人员虽以高等教育教师为主体,但大多数处于科研成果产出较低的第三等级,这可能与高校教师忙于日常教学且以文凭和职称晋升为导向有关四)考生本、硕毕业院校本研究所涉及的204位博士学位获得者本科就读的院校以普通高校居多,占学生总人数的54.4%;其次为同济本校生,占25.0%;“211”和“985”高校①分别处于第三、第四位从其博士阶段的科研绩效看,第一等级中,普通高校占比75.0%,高于平均水平,而同济本校生、“985”高校生、“211”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