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铅笔有多长》案例分析及反思.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ldj****22
  • 文档编号:35155110
  • 上传时间:2018-03-1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6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铅笔有多长》案例分析及反思 张宗慧 课题:铅笔有多长 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 40_4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测量铅笔、课桌等活动,知道 1分米、1毫米有多长 2、 理解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4、 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建立 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2、 理解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米尺、直尺、一枚一分钱的硬币、橡皮、铅笔盒、小红绳 教学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猜一猜,张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看着老师,估计老师的身高,并说出有多高 学生猜完后,老师测量自己的身高:1 米 60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同学们用手势比划出 1米有多长,1厘 米有多长 学生伸开双臂表示出约 1米长,用食指和拇指间表示出约 1厘米长 师:谁还记得米和厘米用英文字母怎样表示?学生说出米用m表示,厘米用cm表示 师: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明确:1米=100厘米1m=100cm 师:刚才同学们对 1米长、1厘米长都认识的很好,我们现在就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一下我 们的铅笔有多长,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铅笔,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

      学生测量后,汇报结果 学生 A:我的铅笔 13厘米多一些,差一点不到 14厘米 学生 B:我的铅笔 9cm多一点点 学生 C:我的铅笔是新的,正好是 18 厘米 ……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汇报,我知道有的同学的铅笔长度是整厘米数,能准确地表示出来; 而有的同学铅笔的长度是几厘米多,却不能准确地表示出来,这可怎么办呢?学生思考,想办法,发言 (可能有的同学能说出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师:同学们,要想准确表示出你们铅笔的长度,就需要用一个新的、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毫米板书: 毫米 [分析:心理学研究表明,所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越接近就越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在 导课的情境创设上,我以这一理论为依据,从学生能看到的老师到估计老师的身高入手, 让学生对所学过的长度单位进行回忆,且再一次去感知1米和1厘米的长度,为下面学 生学习新知作好铺垫此外,猜老师身高同时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学生显现出极 大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没有按教材先认识分米再认识毫米,而是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 原因是想要遵照课题《铅笔有多长》 ,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手里的铅笔长度,学生的铅 笔实际上是长短不一的,而书上编排好的一枝 10厘米长的铅笔让学生测量,直接认识 分米,总觉得有些生硬、牵强。

      而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手里的铅笔,当铅笔的长度不是 整厘米数时,就会想到需要用一个比厘米要小的长度单位,很自然地导入到认识毫米]二、小组合作、观察测量,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 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你的直尺,观察直尺上除了有厘米的刻度 线以外,还有什么? 小组同学合作、交流,探究 汇报:直尺上除了有厘米刻度线外还有许多小的刻度线,这些小的刻度线把一厘米又 平均分成了许多小格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直尺上厘米间的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 1毫米 出示课件:直尺的放大图: 提问:从 0刻度到 1刻度是几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 从 1刻度到 2 刻度间是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 从 2刻度到 3 刻度间呢?…… 1厘米里有几毫米? 小组的同学合作观察,探究、交流 汇报:每厘米间都平均分为 10个小格,也就是说:1厘米=10 毫米 老师指出毫米可以用英文字母mm 表示也可以写成:1cm=10mm (2) 引导学生动手测量 1分钱的硬币的厚度 量完后学生明确 1分钱的厚度大约是 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 1毫米:先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一分硬币,再手右手慢 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约是 1毫米。

      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厚度约是 1毫米? 如学生说出 10张纸的厚度、卡的厚度等等 (3) 师:同学们,学习了毫米之后,我想现在你肯定能准确地表示出你的铅笔的长 度了,请动手再测量一下你的铅笔,看一看它到底有多长 学生动手测量、然后汇报 学生 A:我的铅笔长是 13厘米 8毫米 学生 B:我的铅笔长是 9厘米 2毫米 学生 C:我的铅笔是 85mm…… (4) 估一估,量一量 你的估计 测量结果 你的铅笔盒的长度 你的橡皮的长度[分析: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自主探究应该成为课堂主要的学习形式,而操作也应该是学生 理解新知的重要手段在认识毫米时,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自己去发现 1厘米之间有多少个小格,自己思考1厘米里有多少个1毫米,从而掌握厘米与毫米之间的 关系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直尺上厘米间小格的长度,测量1分钱硬币的厚度,并用手指夹 住1分钱硬币,然后抽出后再观察两指的间缝,目的都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地感知1毫米 的长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且探究出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再一次来测量 自己铅笔的长度、测量铅笔盒的长度和橡皮的长度,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并巩固这些知识。

      ] (1)引出分米: 同学们,我们学习过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是不是就已经够了呢?下面张老师就碰到 了一道难题,请看:(课件出示:)桌子的高是 7( ) 这里要求填上合适的单位,该填什么呢?(学生可能会不加思考地填米、或厘米、或毫米 ) 当学生说出这些单位后,老师相应地演示出 7米、7厘米、7毫米的长度,学生思考 (这 时学生一片哗然) 师:填米、厘米、毫米都不行,那么这又该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 师:课桌的高度不到 1米,用厘米、毫米作长度单位又太小,这还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同学们说一说:这个单位规定为多少合适? 学生讨论、商量、交流想法 学生能说出 10厘米作一个单位比较好,从而得出 1分米板书:分米 师指出分米也可以用英文字母dm表示 (2)理解领会:10厘米=1分米1dm=10 cm 学生用手势表示出 1分米,2分米的长度 (3)在米尺上每 1分米系一根绳子作为记号,让学生思考:1米里有几个 1分米?板书:1米= 10 分米1 m=10 dm (4)在你身上、周围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 1分米? 如自己的手掌长等 (5)现在想一想:课桌长 7( ) 。

      怎样填?[分析: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认识分米时我设计了一个疑问让学生帮我,当用学过的单 位都不行时,学生想到要再创造一个新的单位来才行,学生这时候想到要有一个比米小,比 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最后通过小组商量,确定 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这实际上是个小 创造同时让学生通过各种操作活动充分感知1分米的长度,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且通 过系绳这一活动理解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 三、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1、动手测量一下你的课桌高是多少 2、画线段:(1)30 m m (2)2 cm 5 m m (3)1 dm3、判断,请在对的后面打“√” ,错的后面打“×” 床长 2 厘米 ( ) ; 牙刷长约 13 毫米 ( ) ; 小树高 3 分米 ( ) ; 老师的讲桌高 9分米 ( ) ; 小明的身高130 cm ( ) ; 橡皮的长约30 厘米 ( ) 。

      [分析:练习的设计,既要注重知识性,又要有“真实性” ,也就是说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就是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既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又要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及解决问题 的能力,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 教学反思:《铅笔有多长》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 1 分米和 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 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作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 子来说也是个难点,极容易混淆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抓住教材的实质,精心地 设计教学过程,使其达到较好的效果 1、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理解水平,还要抓住学生心理、 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特征,在创设情境以及教学过中,要贴进学生的生活,注重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去观察、操作、 思考,从而获取知识本课从估计老师的身高,到动手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铅笔盒的长度,还有测 量 1分钱硬币的厚度,课桌的高度等等,都为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2、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去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遵照教材所提供的课题,适当地调节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使教学环节衍接更合 理、自然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认识毫米,能与教材所提供课题结合的更巧妙和紧 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更有帮助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同时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 因为学生在活动中脑、手的结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合作、自主性的学习又能促进 个性的发展我让学生多次在合作中操作和探究,讨论和交流如:观察、探究直尺厘米间的小格的长度、数量,测量铅笔长度、橡皮长度、课桌高度,一分钱硬币 的厚度,在米尺上每 1分米处系绳等等,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发现和理解,从而把 握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关系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编排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 根本,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也是我们每个人要认真领会和遵循的,只有这 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充满活力。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