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含经中的空性课件.ppt
15页人間大學遠距人間大學遠距教學學阿含經的菩薩道思想阿含經的菩薩道思想((7))林崇安林崇安教授授2008年年4月月23日日阿含經的菩薩道思想一、前言一、前言二、二、《《阿含經阿含經》》的前五度的前五度(一)以長者、尊師的身份積福(一)以長者、尊師的身份積福(二)以轉輪聖王的身份積福(二)以轉輪聖王的身份積福(三)前階段智慧資糧尚有所不足(三)前階段智慧資糧尚有所不足三、三、《《阿含經阿含經》》的菩薩般若度的菩薩般若度(一)多行空(一)多行空(二)觀察緣起無我(二)觀察緣起無我(三)以一乘道圓滿菩提(三)以一乘道圓滿菩提(四)後有菩薩的成佛(四)後有菩薩的成佛四、印度四、印度《《般若經般若經》》的出現的出現(一)阿含經中的空性(一)阿含經中的空性(二)般若經中的空性(二)般若經中的空性五、結語五、結語本次內容本次內容目次目次(三)以一乘道圓滿菩提《《阿含經阿含經》》中的「一乘道」,在南傳巴利經文中的中的「一乘道」,在南傳巴利經文中的意義是「唯一的道路」,表示這一條道路是走向聲聞意義是「唯一的道路」,表示這一條道路是走向聲聞菩提、獨覺菩提及無上菩提所共通而且必經之路一菩提、獨覺菩提及無上菩提所共通而且必經之路。
一乘道的乘道的內內容是什麼呢?容是什麼呢?《《雜阿含經雜阿含經》》六六○七經七經說說:: 有一乘道,淨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有一乘道,淨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法,所謂四念處 何等何等為四?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四?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四念住(四念處)的修習,為成佛所必須,證明如下四念住(四念處)的修習,為成佛所必須,證明如下證明一證明一】《】《雜阿含經雜阿含經》》六三五經中,釋尊六三五經中,釋尊說說:: 若比丘若比丘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未淨眾生令得,未淨眾生令得清淨,淨,已淨眾生令增光澤已淨眾生令增光澤…如淨眾生,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如淨眾生,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羅漢、得辟支佛、得阿羅漢、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上,亦如上說因此,四念住是證得阿羅漢、獨覺及無上佛陀所共通的因此,四念住是證得阿羅漢、獨覺及無上佛陀所共通的修習處【【證明二證明二】】《《中阿含中阿含••( (九八九八) )念處經念處經》》::((01)我聞如是:一時,佛遊)我聞如是:一時,佛遊拘樓瘦拘樓瘦,在,在劍磨瑟曇劍磨瑟曇拘拘樓都邑。
樓都邑0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道淨眾生,度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道淨眾生,度憂畏,滅苦惱,斷啼哭,得正法,謂四念處畏,滅苦惱,斷啼哭,得正法,謂四念處3a)若有過去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悉斷五蓋:)若有過去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悉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得覺無上正盡之覺3b)若有未來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悉斷五蓋:)若有未來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悉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得覺無上正盡之覺3c)我今現在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我亦斷五蓋:)我今現在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我亦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得覺無上正盡之覺」(四)後有菩薩的成佛 【【說說明明】】 最後釋尊降生人間,為最後一世的菩薩,稱最後釋尊降生人間,為最後一世的菩薩,稱為「後有菩薩」,後有菩薩的最後修行過程,為「後有菩薩」,後有菩薩的最後修行過程,《《雜阿雜阿含經含經》》一一七七經以譬一一七七經以譬喻說說明如下:明如下:((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灰河灰河,,兩岸極熱兩岸極熱,,多諸利刺多諸利刺,,在於闇處在於闇處眾多罪人,在於河中,隨流漂眾多罪人,在於河中,隨流漂沒3)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聰明、黠慧,樂樂、厭)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聰明、黠慧,樂樂、厭苦,樂生、厭死,作如是念:苦,樂生、厭死,作如是念:『『我今何緣在此灰河,我今何緣在此灰河,兩岸極熱,又多利刺,在闇冥處隨流漂沒?我當以手兩岸極熱,又多利刺,在闇冥處隨流漂沒?我當以手足方便,逆流而上足方便,逆流而上』』((4)漸見小明,其人默念:)漸見小明,其人默念:『『今已疾今已疾強,見此小明見此小明』』復運手足,勤加方便,遂見平地即住於彼,復運手足,勤加方便,遂見平地即住於彼,觀察四方見大石山,不斷、不壞,亦不穿穴,觀察四方見大石山,不斷、不壞,亦不穿穴,即登而上即登而上5)復見)復見清涼八分之水,所謂冷、美、輕、軟、香、涼八分之水,所謂冷、美、輕、軟、香、淨,淨,飲時不噎,咽中不時不噎,咽中不閡,,飲已安身即入其中,已安身即入其中,若浴、若若浴、若飲,離諸惱熱離諸惱熱6)然後復進,大山上見七種華,謂優)然後復進,大山上見七種華,謂優缽羅華、羅華、缽曇曇摩華、拘牟頭華、分陀利華、修犍提華、彌離頭摩華、拘牟頭華、分陀利華、修犍提華、彌離頭犍提華、阿提目多華。
聞華香已,復上石山,見犍提華、阿提目多華聞華香已,復上石山,見四層階堂,即坐其上四層階堂,即坐其上7)見五柱帳,即入其中,斂身正坐種種枕褥,散)見五柱帳,即入其中,斂身正坐種種枕褥,散華遍布,莊嚴妙好,而於其中自恣坐臥,涼風四華遍布,莊嚴妙好,而於其中自恣坐臥,涼風四湊,令身安隱湊,令身安隱((8)坐高林下,高聲唱言:)坐高林下,高聲唱言:『『灰河眾生!諸賢正士!灰河眾生!諸賢正士!如彼灰河兩岸極熱,多諸利刺,其處闇冥,求出如彼灰河兩岸極熱,多諸利刺,其處闇冥,求出於彼』』…如是比丘!我說此譬,今當說義:如是比丘!我說此譬,今當說義:灰者灰者,謂三惡不善覺云何三?欲覺、恚覺、害,謂三惡不善覺云何三?欲覺、恚覺、害覺河者河者,謂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謂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兩岸極熱者兩岸極熱者,謂內、外六入處謂內、外六入處多諸利刺者多諸利刺者,謂五欲功德謂五欲功德闇冥處者闇冥處者,謂無明障閉慧眼謂無明障閉慧眼眾多人者眾多人者,謂愚癡凡夫謂愚癡凡夫流流,謂生死 河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者河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者,謂,謂菩薩摩訶薩菩薩摩訶薩 手足方便逆流上者手足方便逆流上者,謂精勤修學。
謂精勤修學 微見小明者微見小明者,謂得法忍謂得法忍 得平地者得平地者,謂持戒 觀四方者觀四方者,謂見四,謂見四真諦 大石山者大石山者,謂正見 八分水者八分水者,謂八聖道謂八聖道 七種華者七種華者,謂七覺分謂七覺分 四層堂者四層堂者,謂四如意足謂四如意足欲、勤、心、觀)(欲、勤、心、觀) 五柱帳者五柱帳者,謂信等五根謂信等五根信、精進、念、定、慧)(信、精進、念、定、慧) 正身坐者正身坐者,謂無餘涅槃謂無餘涅槃 散華遍布者散華遍布者,謂諸禪、解脫、三昧、正受謂諸禪、解脫、三昧、正受靜慮、解脫、等持、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至) 自恣坐臥者自恣坐臥者,謂如來、應、等正覺謂如來、應、等正覺 四方風吹者四方風吹者,謂四增上心,見法安樂住謂四增上心,見法安樂住 舉聲唱喚者聲唱喚者,謂轉法輪謂轉法輪《《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攝事分攝事分〉〉對這經文的闡釋:「後有對這經文的闡釋:「後有菩薩」所修的道及果,有八項超越一般聲聞:菩薩」所修的道及果,有八項超越一般聲聞:((1)於諸有情)於諸有情長時哀愍,熏修其心長時哀愍,熏修其心:見諸愚夫墮貪愛:見諸愚夫墮貪愛河,順流漂溺,河,順流漂溺,為五苦所逼,深起五苦所逼,深起大悲大悲。
五苦指:五苦指: ((a)三種不正尋思及三界愛,如同灰河之水三種不正尋思及三界愛,如同灰河之水 ((b)內外六處,如極熱兩岸內外六處,如極熱兩岸 ((c)欲界諸苦,如刺在下方欲界諸苦,如刺在下方 ((d)色界缺慧眼,猶如盲冥,處在其中色界缺慧眼,猶如盲冥,處在其中 ((e)無色界缺聖慧眼,猶如昏闇,居在其上無色界缺聖慧眼,猶如昏闇,居在其上((2)未出家時,)未出家時,內興勇悍內興勇悍:我今定當通達妙跡,歸修:我今定當通達妙跡,歸修梵行,終無退轉梵行,終無退轉3)未出家時,獨坐思惟,便能證入最初靜慮,)未出家時,獨坐思惟,便能證入最初靜慮,於自於自他老病死法,正審觀察,能定忍可他老病死法,正審觀察,能定忍可4)能棄捨廣大妙欲,)能棄捨廣大妙欲,淨信出家淨信出家:能自然受持淨戒,:能自然受持淨戒,以禁戒以禁戒為依止,漸次能證非想非非想處依止,漸次能證非想非非想處5)往菩提樹,次第觀於老死,觀老死集,觀老死滅,)往菩提樹,次第觀於老死,觀老死集,觀老死滅,觀能趣證老死滅行;觀能趣證老死滅行;如理作意如理作意為依止故依止故,久已積,久已積集大資糧故,以俱生慧便能覺悟一切法性集大資糧故,以俱生慧便能覺悟一切法性。
6)發起宿住念智,憶念先世從諸如來所,於漏盡道)發起宿住念智,憶念先世從諸如來所,於漏盡道積習聞、思,積習聞、思,發起世間正見發起世間正見令現在前令現在前((7)正見如)正見如教授者漸次勝進,授者漸次勝進,現觀聖諦現觀聖諦時,便證得無時,便證得無漏菩提分法,故稱獲得漏菩提分法,故稱獲得清涼見道)(見道)((8)進修無上)進修無上修道修道,,為欲永斷有頂所繫煩惱:欲永斷有頂所繫煩惱: 一者修聖神通(如意足)一者修聖神通(如意足) 二者修淨五根二者修淨五根 三者證得煩惱及習氣無餘離繫(無餘涅槃)三者證得煩惱及習氣無餘離繫(無餘涅槃) 四者證得四種現法樂住四者證得四種現法樂住 五者證得世間靜慮、解脫、等持、等至五者證得世間靜慮、解脫、等持、等至 六者證得得隨所欲,無艱難宣說正法(轉大法輪)六者證得得隨所欲,無艱難宣說正法(轉大法輪)小結:「後有菩薩」於菩提樹下觀察五蘊、十二緣起等小結:「後有菩薩」於菩提樹下觀察五蘊、十二緣起等進入「見道」,成為「聖者菩薩」,再經「修進入「見道」,成為「聖者菩薩」,再經「修道」道」 ,最後進入「,最後進入「究竟究竟道」而成佛,接著轉大道」而成佛,接著轉大法輪,廣度有情。
法輪,廣度有情問題與討論【【1 1】】依據依據《《阿含經阿含經》》,菩薩於何時初次體證無我?,菩薩於何時初次體證無我?【【2 2】】分析後有菩薩的修行過程分析後有菩薩的修行過程3 3】】佛和阿羅漢的差異佛和阿羅漢的差異4 4】】四念住和成佛的關係四念住和成佛的關係 相關資料:相關資料:《《阿含經阿含經》》的成佛之道(的成佛之道(《《法光雜誌法光雜誌》》96,199796,1997) 林崇安佛學網站:林崇安佛學網站: http://http://www.ss.ncu.edu.tw/~calinwww.ss.ncu.edu.tw/~calin/ / http:// http://www.insights.org.twwww.insights.org.tw◎◎下次課程:繼續介紹完最後段落:下次課程:繼續介紹完最後段落:四、印度四、印度《《般若經般若經》》的出現的出現(一)阿含經中的空性(一)阿含經中的空性(二)般若經中的空性(二)般若經中的空性五、結語五、結語◎◎此次課程到此,下次再見!此次課程到此,下次再見!阿含經的菩薩道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