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孕指标含义.docx
18页S/D正常妊娠时胎儿的 S/D、RI 值随着妊娠时间推移呈降低趋势,尤其S/D 值的变化是掌握胎儿发育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标 第一阶段:孕 26~28 周 S/D、RI 值若升高(28 周后 S/D 应小于 3,RI 应小于 0.8),主要应考虑: (1)胎儿畸形:胎儿先天性疾病与脐动脉阻力关系密切,应进一步B 超检查 (2)脐带异常:当脐带缠绕、过长或过短、过细影响到胎盘循环时,出现异常的是血流阻抗指数若 S/D 值高于正常值,且 B 超显示脐带绕颈等异常情况,应根据妊娠分阶段严密观察 (3)胎盘功能不良:胎盘的病理改变可致胎盘容量减少,有效血管总截面积下降,增高血流阻力,使其血液灌注量下降 (4)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UGR):引发孕妇发生 IUGR 的原因很多,除了遗传营养、有害接触、畸形、病毒等因素外,因胎盘等妊娠附属物所致的 IUGR 所占比重日益加大,表现为 S/D、RI 值增高 第二阶段:36~37 周以后监测,脐动脉血流阻抗分三级 1 级:S/D 值3.0,但4.0,将导致围产儿预后不良 第三阶段:分娩期脐动脉阻抗指标: 正常妊娠孕妇临产时,S/D 值无明显变化,若指标异常,提示围产儿预后不良。
如果诊断为脐血流异常,最好每天数胎动以监视胎儿状况如果脐血流异常状况不是很严重的话,建议采取左侧卧位,如果没有好转,必要时需要吸氧治疗 S/D 比值作为观测脐动脉血流的指标一般情况下:在妊娠 24 周 S/D 比值为 4.4,28 周为3.3,32 周为 2.8,34 周为 2.5,37~42 周为 2.2可以用以下方法粗略估计:从 31 周起,S/D<3.4,随着孕周每增加 1 周,S/D 比值上限下降 0.1S/D 值最佳测量位置是脐动脉与胎盘附着处,.越是靠近胎盘侧越好.S/D 比值,RI,PI 的含义是完全一致的,可以互相代替,由于 S/D 比值更易理解,因此在临床上多用 S/D 比值作为观测脐动脉血流的指标.脐动脉阻力指标异常比胎心监护异常提前 2 周左右.---------------------孕周 脐动脉血流 S/D 值 20 4.73(左右)21 4.2822 4.1423 4.0724 3.8625 3.8226 3.7627 3.6528 3.5929 3.4830 3.4231 3.3132 3.1933 3.1434 3.0835 2.9636 2.8537 2.7438 2.7439 2.6240 2.5141 2.391.血常规简介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4 项。
a.血红蛋白(Hb):正常男性为 120~160g/L,女性为 110~150g/L,新生儿 170-200g/L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贫血出血*b.红细胞(RBC)计数:正常男性为 400-550 万/μL,女性为350~500 万/μL,新生儿为 600~700 万/μL;*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贫血出血*c.白细胞(WBC)计数:正常成人为 4000~10000/μL,新生儿为15000~20000/μL,6 个月至 2 岁婴儿为 11000~12000/μL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d.白细胞分类计数(DC,以比值计):白细胞分为 5 类一是中性粒细胞(Gran),正常为 0.50~0.70,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二是淋巴细胞(Lym),正常为 0.20~0.40,增多时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其减少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增多;*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降低:免疫缺陷*三是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 0.005~0.05,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1.血细胞:成人每立方毫米 5000~10000;1~5 岁儿童约为8000~11000。
2.红细胞:成人男性每立方毫米 400~500 万;成人女性 350~450万;新生儿 600~700 万;两岁后逐渐下降3.血红蛋白;成人男性 13.5~15 克%;女性 12~14.5 克%4.血沉:A、长管法,每小时儿童 12 毫米以下;成人男性 15 毫米以下;成人女性 20 毫米以下B、短管法,每小时儿童 2~10 毫米,成人男性 0~8 毫米,成人女性 0~10 毫米5.血小板:每立方毫米 10~30 万6.出血时间:1~5 分钟7.凝血时间:A、试管法 4~12 分钟;B、毛细血管 2~4 分钟;玻片法 2~8 分钟8.蛋白质:总量 6~7.5 克%;白蛋白 3.5~4.8 克%;球蛋白 2~3 克%;白蛋白/球蛋白 3.8~4.8 克% 9. .葡萄糖:成人 80~120 毫克%;儿童 80~100 毫克%10.总胆固醇:成人 100~230 毫克%;6 岁以上儿童 130~200 毫克%11.甘油三酯:比色法<5.45 毫当量/升或 40~150 毫克%12.谷丙转氨酶:定量法 2~40 卡门氏单位13.肝功能:黄疸指数 2~6 单位;总胆红素 0.1~1 毫克%;麝香草酚浊度 0~6 单位;硫酸锌浊度 2~12 单位。
白细胞分类(DC)白细胞分为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正常值: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50%~70%;嗜酸性粒细胞(E):0.5%~5%;嗜碱性粒细胞(B):0%~1%单核细胞(M):3%~8%淋巴细胞(L):20%~40%中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某些血液病及放疗、化疗后,增多常见于感染炎症及组织损伤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应用某些激素;增多常见于某些血液病和某些变态反应病,如药物过敏、荨麻疹等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增多常见于某些类型白血玻淋巴细胞减少常见于接触了放射物或应用了激素;增多则常见于某些传染病和白血玻单核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增多常见于某些感染和血液玻血小板计数(PLT)正常值:100~300×109/L(或 10 万~30 万/mm3)减少常见于:脾功能亢进、接触放射物、白血并再障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某些药物过敏增多常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及手术或急性失血的应激反应 详细解读:1.血细胞:成人每立方毫米 5000~10000;1~5 岁儿童约为 8000~110002.红细胞:成人男性每立方毫米 400~500 万;成人女性 350~450 万;新生儿 600~700万;两岁后逐渐下降。
3.血红蛋白;成人男性 13.5~15 克%;女性 12~14.5 克%4.血沉:A、长管法,每小时儿童 12 毫米以下;成人男性 15 毫米以下;成人女性 20毫米以下B、短管法,每小时儿童 2~10 毫米,成人男性 0~8 毫米,成人女性 0~10 毫米 5.血小板:每立方毫米 10~30 万6.出血时间:1~5 分钟7.凝血时间:A、试管法 4~12 分钟;B、毛细血管 2~4 分钟;玻片法 2~8 分钟8.蛋白质:总量 6~7.5 克%;白蛋白 3.5~4.8 克%;球蛋白 2~3 克%;白蛋白/球蛋白 3.8~4.8 克%9.葡萄糖:成人 80~120 毫克%;儿童 80~100 毫克%10.总胆固醇:成人 100~230 毫克%;6 岁以上儿童 130~200 毫克%11.甘油三酯:比色法<5.45 毫当量/升或 40~150 毫克%12.谷丙转氨酶:定量法 2~40 卡门氏单位13.肝功能:黄疸指数 2~6 单位;总胆红素 0.1~1 毫克%;麝香草酚浊度 0~6 单位;硫酸锌浊度 2~12 单位红细胞系参考值红细胞(RBC):男性为(4.0~5.5)×1012/L,女性为(3.5~5.0)×1012/L血红蛋白(HGB):男性为 120~160g/L,女性为 110~150g/L红细胞比容(Hct,又称红细胞压积 PCV):男性 0.40~0.50L/L,女性 0.37~0.48L/L红细胞平均压积体积(MCV):82~92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31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g/L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11.5%~14.5%如果您的结果有异常,其参考值意义如下: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病态下的 RBC 和 HGB 可出现分离。
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约有 1/120 的 RBC 衰亡,同时又有 1/120 的 RBC 产生,从而使 RBC 的生成与衰亡保持动态平衡,所以健康成年人每 3~4 个月献血 200~300ml 对健康不会产生影响多种原因可使 RBC 生成与衰亡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 RBC 和 HGB 的数量减少或增加,或质量发生变化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GB)的含量相对增多:如连续剧烈的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大量出汗等可使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从而使 RBC 及 HGB 增多绝对增多:可能是严重的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肺疾病或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征、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可使 RBC 及 HGB 的绝对数量明显增多,属于病理性增多减少:临床上 RBC 及 HGB 减少是很常见的,且病情较为复杂一般情况下血液中 RBC与 HGB 的含量是一致的,成年男性 HGB 小于 120g/L(女性 HGB 小于 110g/L)为贫血临床根据其减少的程度将贫血分为 4 级:轻度:HGB 小于正常值但大于 90g/L;中度:HGB 小于 90g/L 但大于 60g/L;重度:HGB 小于 60g/L 但大于 30g/L;极度:HGB 小于 30g/L。
贫血又分为生理性贫血与病理性贫血两种生理性贫血:3 个月以后的婴儿至 15 岁以前的儿童,可因生长发育迅速而造成原料供应相对不足,RBC 与 HGB 较正常成人低 10%~20%;妊娠中、后期的孕妇由于造血原料不足及血容量相对增加,可出现轻度贫血;老年人可因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弱导致 RBC 与 HGB含量下降,这些属于生理性贫血,在临床上一般不造成严重危害,给予对症治疗可获得改善病理性贫血:产生病理性贫血主要有 3 方面原因:⑴红细胞生成减少包括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伴发的贫血,或者造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叶酸或维生素 B12 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2)红细胞破坏过多由于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缺陷或外来因素造成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一些化学、生物因素等引起的溶血性贫血3)失血过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急性或慢性失血,如外伤、手术等所致的急性失血,消化道溃疡、钩虫病等引起的慢性失血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贫血还有各种慢性疾病或恶性病如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等也可致贫血。
这一类贫血虽伴随着有关疾病继发,但不可忽视,有些恶性疾病就是因为贫血的症状而被诊断出来相关检查RBC、HGB 降低需要做的检查项目有:检查贫血类型和进行骨髓穿刺检查;检查是否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各种肿瘤(肿瘤五项检查)、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慢性肾炎(尿常规、肾功能检测)红细胞沉降率(ESR)的检查参考值:魏氏法成年男性:0~15㎜/一小时末;成年女性:0~20㎜/一小时末潘氏法成年男性:0~10㎜/一小时末;成年女性 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