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必修二第十一课ppt课件.ppt
46页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背景国民经济全面崩溃表现:交通堵塞、通货膨胀、民生困苦原因:列强掠夺、政府搜刮、战争破坏流离失所的饥民多年战乱,中国共产党人接收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背景国民经济全面崩溃表现:交通堵塞、通货膨胀、民生困苦原因:列强掠夺、政府搜刮、战争破坏成就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意义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上海资本家说:“共产党在军事上可以打100分,政治上可以打80分,经济上只能是0分 毛泽东说:“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背景重工业基础薄弱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思考:阅读下表,你能得到什么认识?中国近代工业虽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但由于帝国主义的阻挠,连年战争,没有实质的突破,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要启动国家工业化的进程,改变国家落后面貌,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1952年中、印、美人均钢和电的产量对照表294910.92.76发电量(千瓦时)538.342.37钢产量(公斤)美国印度中国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背景重工业基础薄弱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1956年7月14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的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货汽车出厂鞍山钢铁公司是新中国第一大型钢铁基地,鞍山被誉为祖国的钢都 1956年,第一架国产喷气式歼击机试制成功沈阳机床厂是集机床生产加工,装备制造于一体的大型企业,是中国最大的机床厂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背景重工业基础薄弱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意义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工业化基础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3.社会主义改造 (19531956)任务: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施: 农民、手工业者参加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影响: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起来 河北邯郸市郊农民报名入社新疆乌鲁木齐郊区维吾尔族农民报名入社选举社干部太原市手工业者举行庆祝合作化的游行上海装订生产合作社发给社员的股金证上海市工商界代表荣毅仁(左一)等带着申请书步入申请公私合营大会会场上海市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天津市的青年资本家三千人组成“报喜队”,高呼“坚决服从领导,服从分配,不抽逃资金,积极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思考:“一化三改造”之间的关系怎样?“一化”和“三改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前者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都涉及发展和扩大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问题一化三改造”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总路线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统一的特色,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总路线,其实质就是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惟一的经济基础二.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1956年)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内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我们党已经领导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决定性的胜利。
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中共八大决议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上致开幕词,号召 “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刘少奇代表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政治报告二.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1956年)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内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影响分析正确,探索成功,但未坚持中共“八大”是中共在全国执政以来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开展二.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1956年)2.探索中的失误 “三面红旗”(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八大”的经济建设方针: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二.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1956年)2.探索中的失误 “三面红旗”(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大跃进”运动生产力方面: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高指标反映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535万吨1957年1958年1070万吨1959年3000万吨1962年9000万吨“ “大跃进大跃进” ”时期的炼钢指标时期的炼钢指标天安门前,游行队伍高举宣传“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标语牌前进全民炼钢铁北京市居民将自己家中的铁制用具送去炼钢家庭妇女也加入了炼钢行列大跃进时期的宣传画二.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1956年)2.探索中的失误 “三面红旗”(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方面:一大二公,统一核算,统一分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8年9月10日,人民日报刊载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广东番顺县龙山公社社员在公共食堂吃饭这种形式曾风行一时,因不切实际,很快就难以为继人民公社带有准军事化的特点,许多社员同时又是民兵图为河南郑州市东郊公社社员带枪到田里劳动卫星田”的稻穗竟能托住一位小姑娘这是当时发表的照片安徽省枞阳县一块号称亩产1.6万斤的“卫星田”地里的稻子实际上是从各处移栽来的二.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1956年)2.探索中的失误 “三面红旗”(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党内“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农民生产积极性严重挫伤,是造成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二.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1956年)2.探索中的失误 “三面红旗”(1958年)3.国民经济的调整中共中央制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失调的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八字方针”的提出是党在这个阶段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指导方针的一次重要转变它是在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下,为战胜困难而采取的重大战略决策 思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从中可得出哪些经验教训? 要充分认识国情 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 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 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不能急于求成三.国民经济劫难1.原因“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2.表现 许多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企业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和干部停产“闹革命”由于党内“左”倾错误的发展,1966年夏,中共中央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很快这场动乱发展到经济领域仅1967年和1968年两年时间,工农业生产总值损失超过一千亿元图为“文革”中接受检阅的红卫兵和群众串连队伍1966年1968年国家财政收入比较表19661966年年19671967年年19681968年年“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
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和 李先念三.国民经济劫难1.原因2.表现3.调整周恩来的恢复调整(1971)邓小平的全面整顿(1973)1973年国民经济形势出现了复苏的局面工农业总产值国家财政总收入国民收入3967亿元比上年增长 9.2%809.7亿元比上年增长 5.6%2318亿元比上年增长 8.3%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的局面工农业工业农业国家财政收入总产值或收入比上年增长4504亿元11.9%3219亿元15.1%1285亿元4.6%815.6亿元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情况周恩来病重后,毛泽东恢复了邓小平的工作邓小平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思想,即全面系统地纠正文革的错误国民经济出现迅速回升的状态 毛泽东不能容忍邓小平纠正“文革”错误,发动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邓小平被再次打倒,刚刚稳定的形势又陷入混乱北京东营十堰成都昆明贵阳株洲湘黔铁路成昆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胜利油田南京长江大桥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示意图南京思考: 十年“文革”动乱使国民经济陷于瘫痪,从中可得出哪些经验教训? 要正确确定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 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 的工作重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