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一章绪论ppt课件.ppt
50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目标与主要内容,,1,、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及生理、生态特性,,,2,、微生物营养、生长繁殖、遗传变异、,基因工程,等,,,3,、微生物代谢以及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转化规律,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中所涉及的微生物学原理,,,4,、水体、土壤、空气、污水和固体废物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及其生态作业与考核(暂),每章布置和收交作业,作业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10%,期末考试前有一次,60,分钟的阶段测验,(?),,期末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课程总成绩依据下列权重评定: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占,70%,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试题类型,一、名词解释,,,转化,,二、填空,,细菌基本形态:,,,,,,,,三、多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 )五界系统不包括,,,A,、,原核生物界,B,、,真菌界,,,C,、,病毒界,D,、,原生生物界,,,,四、判断题(以,,表示正确,,,表示错误,答案填在括号内),,( ),1,、微生物分类单位是界门纲目科属种五、论述题,,1,、,试述微生物五大特点及含义,结合专业谈谈你对微生物特点的认识。
第,一,章 绪 论,第四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史,第一节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第二节 微生物的特点,第三节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和分类,第五节 环境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第一节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一、微生物的发现,,1676,年,荷兰,,列文虎克,,单式显微镜(复制品),,第一节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一、微生物的发现,A,、,C,、,F,、,Q,:,杆 菌,,E,:,球 菌,,H,:,球菌的聚集体,列文虎克向,英国皇家学会的信中,,对细菌形态的描绘,,一、微生物的发现,,第一节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二、微生物的定义,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生物称,微生物,非细胞生物,,原核生物,,部分真核生物(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微生物,,,一、体积小,比表面积大,单位:,um(10,-6,m),或,nm(10,-9,m),2μm,0.5μm,杆菌,,80,个杆菌肩并肩,总宽度,=1,根头发丝的宽度,1500,个杆菌首尾相连,总长度,=1,粒芝麻的长度,微生物的体积大小,第二节 微生物的特点,,,不同生物类型细胞大小的比较,第二节 微生物的特点,一、体积小,比表面积大,微生物与其它生物种类的体积比较,动物的模式细胞,动物细胞核,细菌,病毒,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个体大小尺度范围,,,一、体积小,比表面积大,微生物的比表面积,比表面积,:个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
设定:,,人,的比表面积,=,1,,,则:,(,与人等重,),,大肠杆菌,比表面积,=,30,万,第二节 微生物的特点,设球菌半径,r=0.5μm,,球菌表面积,(S),=,4π,r,2,=,3.1416μ,m,2,,球菌体积,(V),=,4,/,3π,r,3,=,0.236μ,m,3,,比表面,=S/V,=,3.1416/0.5236=6,,设球菌半径r=,2μ,m球菌面积,(S),=,50.3μ,m,2,,球菌体积,(V),=,33.5μ,m,3,,比表面,=S/V,=,50.3/33.5,=,1.5,,一、体积小,比表面积大,二、吸收多,转化快,人(,50kg,),,500~1000g/d,,地鼠(体重,3g,),3g/d,,大肠杆菌 细胞重量,2000,倍糖,/h,奶牛(,500kg,),合成,0.5kg,蛋白质,/24h,,微生物细胞 合成自身重量,30-40,倍的细胞物质,/24h,吸收多,转化快,第二节 微生物的特点,,,一、体积小,比表面积大,,二、吸收多,转化快,三、生长旺,繁殖速,大肠杆菌,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12.5~20,分钟 繁殖,1,代,,每小时 分裂,3,代,由,1,个变成,8,个。
经,24,小时 分裂,72,代,重约,4722,吨,,经,48,小时 可产生,2.2×10,43,个后代第二节 微生物的特点,地球重的,,4000,倍,微生物代时及每日增殖率,微生物名称,代时,(,分,),温度,日增殖率,乳酸菌,38,25,2.7×10^11,大肠杆菌,18,37,1.2×10^24,根瘤菌,110,25,8.2×10^3,枯草杆菌,31,30,7.2×10^13,光合细菌,144,30,1.0×10^3,酿酒酵母,120,30,4.1×10^3,念珠藻,1380,25,2.1,硅藻,1020,20,2.64,小球藻,420,25,10.6,草履虫,642,26,4.92,,,,一、体积小,比表面积大,,二、吸收多,转化快,,三、生长旺,繁殖速,四、适应性强,易变异,1,、对营养物质的利用上的适应性2,、,对环境条件尤其是恶劣的“,极端环境,”的适应性耐,0,~-,196℃,低温,,耐,250℃,~,300℃,的高温,,耐盐(饱和盐水),,耐干燥(产芽孢细菌、真菌孢子),,耐酸碱、耐缺氧、耐毒物、抗辐射,适应性强,第二节 微生物的特点,,一、体积小,比表面积大,,二、吸收多,转化快,,三、生长旺,繁殖速,四、适应性强,易变异,易变异,青霉素生产菌的发酵水平,,1940,年 每毫升,20,单位,,2000,年 每毫升,10,万单位,青霉素的使用剂量:,,1940,年,10,万元单位,/,次,,1980,年: 输液,80,万单位,/,次,,2000,年: 输液,800,万,-1000,万单位,/,次,,第二节 微生物的特点,青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低抑制浓度,0.02μg/ml,200μg/ml,,一、体积小,比表面积大,,二、吸收多,转化快,,三、生长旺,繁殖速,,四、适应性强,易变异,五、分布广,种类多,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分布广,土壤,,空气,,水域,,生物体内外,极端环境,正常环境,高空,,深海底,,2000,米深的地层,,温泉,第二节 微生物的特点,,一、体积小,比表面积大,,二、吸收多,转化快,,三、生长旺,繁殖速,,四、适应性强,易变异,五、分布广,种类多,60,年前,中国人乘飞机采集了,160,米到,5300,米的高空的气样并分析了其中的微生物发布状况。
第二节 微生物的特点,,,一、体积小,比表面积大,,二、吸收多,转化快,,三、生长旺,繁殖速,,四、适应性强,易变异,五、分布广,种类多,种类多,地球上的微生物: 估计有,100,万种以上,,已发现的微生物: 约有,10,万种,,已开发利用的微生物: 约,1000,种,,第二节 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的微观性,,研究手段的限制,,分离培养的局限,,第三节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无细胞结构生物,—,病毒,,,,具细胞结构生物,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真细菌,,古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动物,,植物,真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动物,,植物,真核生物,古细菌,生物,沃氏,提出的三域(三原界)分类系统,,生物的界级分类学说,,随着人们对微生物认识的逐步深化,近一百多年来,从两界系统经历过三界系统、四界系统、五界系统甚至六界系统,最后又出现了三域系统图 生物界级学说的发展(阴影部分为微生物),,五界系统,1969,年,Whittaker,提出了五界学说,五界系统包括:,,动物界,(,Animalia,);,,植物界,(,Plantae,);,,原生生物界,(,Protista,) 包括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粘菌等;,,真菌界(,Fungi,),包括真菌和酵母菌;,,原核生物界(,Monera,),包括细菌、蓝细菌等。
图,Whittaker,的五界系统示意图,以纵向显示从原核生物到真核单细胞生物再到真核多细胞生物的三大进化阶段,,,而以横向显示光合营养(,photosynthesis,)、吸收式营养(,absorption,)和摄食,,式营养(,ingestion,)这三大进化方向三域系统,,根据,16SrRNA,及,18SrRNA,核苷酸顺序的同源性测定,,Woese,等提出了三域学说(,Three Domains Theory),在生物进化过程的早期,存在着一类各生物的共同祖先,由它分三条进化路线,亦即形成了三个域:,,①古菌(,Archae,)域,,,,,包括产甲烷菌,极端嗜盐菌和嗜热嗜酸菌;,,②真细菌(,Eubacteria,)域,,,,包括蓝细菌和各种除古细菌以外的其他原核生物;,,③真核生物(,Eucaryotes,)域,,,,包括原生生物、真菌、动物和植物Woese,三原界分类系统,,微生物分类,Microbial taxonomy,,分类主要是探索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把它们归纳为互相联系的不同类群具体任务就是分类、鉴定和命名一、分类单位与命名,,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相近,与同属内其它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种以下又分亚种,subsp.(,变种,var.),,型,,,类群,,,菌株,(,品系,),菌株,(,品系,)(strain):,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成的纯种群体及其一切后代命 名,命名按照,《,国际细菌命名法规,》,,采用林奈氏双名法属名,+,种名,+,首次定名人,+,现名定名人,+,定名年份,,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Migula,),Castellani,& Chalmers 1919,,属名,:,名词,,,大写首字母,,,一般描绘主要形态或生理特征种名,:,形容词,,,小写,,,代表一个种次要特征未确定种名或不指特定的种时,可在属名后加,sp.,表示举例,真菌界,,真菌门,,子囊菌纲,,原子囊亚纲,,内孢霉目,,内孢霉科,,酵母亚科,,酵母属,,酿酒酵母,Fungi,,Eumycophyta,,Ascomycetes,,Protoascomycetes,,Endomycetales,,Endomycetaceae,,Sacchromycetoideae,,Sacchromyces,,S.,cerevisiae,Hansen,,生物命名,采用林奈氏双名法:,,属名(名词,首字母大写),+,种名(形容词),+,定名人,,界,Kingdom,动物界 植物界 真菌界,,门,Phylum,脊索动物门 维管束植物门 真菌门,,纲,Class,哺乳纲 双子叶植物纲 子囊菌纲,,目,Order,灵长目 桔梗目 内孢霉目,,科,Family,人科 菊科 内孢霉科,,属,Genus,人属,Homo,菊属,Chrysanthemum,酵母属,,种,Species,人,sapiens,雏菊,leucanthemum,,酿酒酵母,,,Sacchromyces,,cerevisiae,,,二、分类依据,1,、形态特征(个体和群体),,细胞形态:形状、大小、排列、染色反应等。
培养:固体,—,菌落,半固体,—,穿刺,液体2,、生理生化反应,,营养要求:碳源、氮源、营养类型,,代谢产物:种类、产量、显色反应,,酶:产酶种类、反应特性,,分类依据,3,、生态学特征,,相互关系、宿主种类、与氧关系等4,、生活史,,5,、血清学反应,,近年又发展了红外光谱,,GC,含量,,DNA,杂交等三、分类系统,原核生物:,,《,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8,版,,1973,,《,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第,9,版,,1984,,Bergey`s,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真菌:,Ainsworth (1973),系统,,酵母:,Lodder,分类系统,,一、史前时期(直观应用时期),第四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沤粪积肥公元二世纪的,《,神农本草经,》,,,白僵蚕治病公元,6,世纪 后魏的贾思勰,《,齐民要术,》,,,谷物制曲、酿酒、制酱、造醋、腌菜豆科植物与其它作物轮作,,一、史前时期,,二、初创时期(形态学发展时期),第四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17,世纪下半叶,——,十九世纪中叶),,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世界的时期。
代表人物:,列文,·,虎克,贡献,:,,(1)发现了微生物世界,,(2)科学地描述了微生物的形态并阐述了它们的繁茂性.,,一、史前时期,,二、形态学发展时期,,三、奠基时期(生理学发展时期),第四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十九世纪下叶,,,有关微生物的两个疑难问题:,,,1,、生物是自然产生的吗?,,,2,、传染性疾病的本质是什么?,,一、史前时期,,二、形态学发展时期,,三、奠基时期(生理学发展时期),第四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1、巴斯德与自然发生学说,法国,化学家,路易斯,·,巴斯德,,一、史前时期,,二、形态学发展时期,,三、奠基时期(生理学发展时期),第四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1、巴斯德与自然发生说,新鲜食品,搁置,细菌检定,无细菌,腐败食品,细菌检定,有细菌,由非,生命的物质自然发生,自然发生说,,一、史前时期,,二、形态学发展时期,,三、奠基时期(生理学发展时期),第四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1、巴斯德与自然发生说,巴斯德反驳自然发生说的三个实验,,一、史前时期,,二、形态学发展时期,,三、奠基时期(生理学发展时期),第四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1、巴斯德与自然发生说,巴斯德反驳自然发生说的三个实验,,一、史前时期,,二、形态学发展时期,,三、奠基时期(生理学发展时期),第四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1、巴斯德与自然发生说,巴斯德反驳自然发生说的三个实验,,2、科赫与疾病的病菌说,一、史前时期,,二、形态学发展时期,,三、奠基时期(生理学发展时期),第四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德国,乡村医生,科赫,,,2、科赫与疾病的病菌说,一、史前时期,,二、形态学发展时期,,三、奠基时期(生理学发展时期),第四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健康者,病 者,接触传染物,感染得病,,2、科赫与疾病的病菌说,三、奠基时期(生理学发展时期),第四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科赫的,有关实验,——,病原菌的发现,炭疽病,——,炭疽芽孢杆菌,科赫法则,,(,证明某微生物是某疾病病原菌的四项要求,),,,1,、在患病动物中存在可疑病原有机体,而健康动物中没有;,,2,、可疑有机体在纯培养中生长;,,3,、纯培养中的可疑有机体细胞,能引起健康动物发病;,,4,、可疑有机体被再次分离,并且和最初分离的有机体一样;,,2、科赫与疾病的病菌说,一、史前时期,,二、形态学发展时期,,三、奠基时期(生理学发展时期),第四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主要贡献:,,,,建立了疾病细菌说;,,首创了细菌染色法;,,首创了细菌的纯培养,——,固体培养基,,提出了著名的,科赫法则。
一、史前时期,,二、形态学发展时期,,三、奠基时期(生理学发展时期),第四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3、贝耶林克,,,,,加富培养,,,4、维诺格拉斯基,,,,土壤微生物研究的生态学观点和,原位研究,路线一、史前时期,,二、形态学发展时期,,三、生理学发展时期,,四、发展时期(生物化学水平),第四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始于二十世纪初,,,代表人物:,,E.,Eüchner,,(,1897,年),酵母细胞,石英砂研磨,过 滤,滤液,葡萄糖,酵母细胞,酒精、,CO2,,一、史前时期,,二、形态学发展时期,,三、生理学发展时期,,四、发展时期,,五、成熟时期(分子水平),第四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电子显微镜的使用,,DNA,的发现,,第五节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一、自然环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二、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三、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四、废弃物生物处理中微生物学原理和方法的研究,,,生物膜法 活性污泥法,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人类的生存环境与微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微生物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1,、微生物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合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编著,,,高教出版社,参考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