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初吉林满族社会与移民.doc
15页清初吉林满族社会与移民- 1 -清初吉林满族社会与移民清初吉林满族社会与移民本文将首先交代“清初”的时间概念和“吉林”的地理概念,接着说明吉林满族土著 与汉族移民所形成的社会状况,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融,民族融合的积极后果一、一、 ““清初吉林清初吉林””的时间和地域界定的时间和地域界定 清朝政权建于 1616 年,定国号为“大清”则是在 1636 年,当时的都城在今辽宁省沈 阳市,1644 年迁都北京,开始对全中国的统治,史家一般认为这一年以前是清朝的开国时 期,这一年是清朝的正式起始年,所谓清初,自然应由此算起至于它的下限诸家说法不 一,本文不是讨论清史分期的,不必纠缠它,只把它定在乾隆帝的统治初年,即十八世纪 四十年代吉林是清朝开国时期底定的地方,故而我说清初,就不以 1644 年开始,而要上 推到清朝的开国期,所以本文标题的清初系指十七世纪上半叶至十八世纪上半期,经历清 太祖天命、清太宗天聪和崇德、世祖顺治、圣祖康熙、世宗雍正、高宗乾隆初年,计六帝 七个纪年的约一百年时间吉林”在今天是中国一个行省的名称,它沿袭于清代,不过清初吉林的辖区要比现 行的大得多1662 年清政府设立宁古塔将军,驻宁古塔城(今黑龙江宁安) ,管理吉林军 民事务,1676 年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乌拉(船厂、乌拉,今吉林省吉林市) ,1757 年易名 吉林将军,下辖宁古塔、吉林、三姓、阿勒楚喀、白都讷等副都统管理区,其管辖范围, 据清初人杨宾的记录:“东至东海,东南至希喀塔山海界,东北至飞牙喀海界,西至威远 堡盛京界,南至土门江朝鲜界,北至发忒哈边”1。
这只是描绘了吉林疆域的大致轮廓它 东至东海,东北至北海(含今萨哈林湾) 、库页岛(萨哈林岛) ,西北至中俄尼布楚条约待 议地区,西为今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南与盛京(今辽宁)威远堡(今开原东北)连接,东 南以图们江、鸭绿江与朝鲜接壤当时“东西四千余里,南北二千里”2,辖境辽阔,据梁 方仲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回赋统计》一书第 82 表揭示,在清朝二十一个省、特别行政区 中,吉林面积 754920 平方公里,为全国第一,比第二大面积的四川省 532980 平方公里多 得多3吉林辖区后来被俄国大量侵占,一部分归黑龙江和辽宁,方成为今日只有十八万平方公里的小省,不及原来的 1/4本文讲述的是清初的吉林,自然以当日辖区为范围, 即把宁古塔将军(吉林将军)的辖区都包括在内清朝于 1683 年设立黑龙江将军,它的治 区原来是宁古塔将军辖区的一部分,不过这个时间不长,可以不计,故而把黑龙江将军辖 区排除在论述范围之外了 吉林是清朝的发祥地,土著居民以满族为主,清朝皇帝极其重视对这里的统治,康熙 帝、乾隆帝亲临巡幸,希望这里保持“国语骑射”的满洲本色,作为支持其对全国统治的 大后方.然而汉人和其他民族逐渐移居吉林,与土著融合,促进社会面貌的变化,并为今 后的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想,一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怎样发展的,居民间是什么关 系,若能加以说明,应当是有益的事情,因而有兴趣撰成本文二、以满族为主体的移民社会二、以满族为主体的移民社会自古以来,直到清初,吉林是满族人及其先民的聚居地,或者说他们是吉林的主要土1 《柳边纪略》卷 1, 《龙江三纪》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68 年版,第 10 页2 魏源:《圣武记》卷 1, 《开国龙兴记一》 , “四部备要”本,第 8 页3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回赋统计》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262 页清初吉林满族社会与移民- 2 -著在明代(1368 年一 1644 年) ,他们分为许多群体,可归纳为三大部分:“野人女真” , 居住在黑龙江中下游和库页岛;建州女真,原居于牡丹江下游,十五世纪上半叶迁徙至浑 河上游和长白山区,建立建州卫、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等三卫,故而得名;海西女真,经 迁徙定居于松花江中游女真三部分即归属明朝奴尔干都司统辖海西女真的乌拉部在十 六世纪后半叶相当强大,通过贸易几乎把野人女真置于控制之下1建立清朝的建州左卫女真人接着兴起,它经历清太祖、太宗两代的努力,于十六世纪末年至十七世纪三十年代 统一女真各部,降伏海西乌拉、哈达、辉发、叶赫四部;建州系统的苏克苏浒河、浑河、 王甲、董鄂、哲陈、苏完、鸭喇古、讷殷、朱舍里、鸭绿江等部,东海瓦尔喀、库尔哈、 渥集、萨哈连诸部。
这些女真系统的部落,也就是清代的满洲人,绝大多数居住在吉林地 区,清太祖、太宗在征服过程中把他们编人满洲八旗,其中一部分编旗较晚,成为新满洲, 也有一部分始终未纳入八旗太祖、太宗征调编旗满人投入辽宁地区的对明朝战争,以及 1644 年后的统一中国的战争留居故土的八旗满洲、新满洲及未编旗的满人是吉林的土著 居民清初吉林的满人,不论是老满洲、新满洲、未编旗的满人,在境内有所移动,尤其是 处在东北边疆的满人向内地迁徙,新满洲不断扩大,使吉林腹地的满人有所增加,改变被 建国期征调后人烟稀少的状况如岳克通鄂城主充顺巴本率部屯住吉林乌拉,并定居于此2海浪河阎姓满人率族人迁居宁古塔城31662 年清朝订立宁古将军辖区招编新满洲的奖励办法,1673 年前后,宁古塔将军巴海招抚边远满人至宁古塔城附近,编为四十个位领,号 为新满洲,这中间有墨尔哲勒氏族4,有卧密族陶姓,编入宁古塔满州正蓝旗5,并于 1674年带领新佐领到京城朝见康熙帝,后来康熙帝巡幸吉林,赐诗巴海,称赞他“宣威布德, 招徕远人”6,就是指的这件事今黑龙江省依兰,清初是宁古塔将军辖下三姓副都统的治 所,三姓是汉称,满语称为“依兰哈喇” ,依兰是汉语的“三” ,哈拉是“姓” ,原来这个地 方是赫哲人的葛依克勒、卢业勒、胡什哈里三个氏族于清初从乌苏里江口迁来,因此而得 名7。
居住在吉林极东北地方的赫哲人、飞雅喀人、奇勒尔人以及库页岛上的居民,皆臣服 于清朝,清朝用姓长制度把他们组织起来,是吉林土著满人中的一种类型在明代,吉林也有少量的汉人成为土著居民明朝大量流放汉人到辽东,他们的后裔 会有人北徙进入吉林,有的人会去做生意清初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张缙彦在 1669 年说,当 地土人告诉他,这里有一座山像福建的武夷山8这个土人不是来自福建的汉人后裔,必是与早年的福建人有关系,否则怎么能知道福建的武夷山是什么样子的,怎能与宁古塔的 作比较,这一事实表明明代就有福建人到宁古塔,并定居下来直隶静海(今天津市静海 县)人胡姓于明末到兴凯湖打猎9,也证明吉林早有汉人踪迹,只是人数不多罢了土著居民中还有朝鲜人,他们多生活在长白山地区清初吉林的土著主要是满人,少数的汉人、朝鲜人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自十七世纪中 叶至十八世纪上半期,有大量的新移民迁入,其中以汉人为多1 《圣武记》卷 1《开国龙兴记一》 ,第 8 页2 《清史列传》卷 10《萨布素传》 ,中华书局 1987 年版,第 3 册第 718 页3 民国《宁安县志》卷 3《古迹》 , “中国方志丛书”本,2 册 549 页4 《清史稿》卷 243《巴海传》 ,中华书局标校本,第 32 册第 9586 页;《清圣祖实录》卷 50,十三年十一月己丑条,中华书局 1985 年版《清历朝实录》第 4 册第 661 页。
下引“清历朝实录”均中华书局版, 不再说明,唯注册、页 5 民国《宁安县志》卷 4《人物》 ,第 2 册第 729 页6 民国《宁安县志》卷 4《艺文》 ,第 2 册第 867 页7 清末《三姓志》卷 1《地表》 ;民国《依兰县志·人物门·世族》 中国方志丛书本,第 147 页8 《宁古塔山水记·序》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5 页9 民国《宁安县志》卷 4《人物》 ,第 2 册第 734 页清初吉林满族社会与移民- 3 -(1)被流入的汉人清初政治犯流放东北,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后多被指定到宁古塔城 和吉林乌拉1如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及其家属,1657 年江南科场案中的吴兆骞、方章铖及 其父拱乾、兄孝标等,1662 年浙江通海案中的杨越、钱虞仲等,均被流放宁古塔,内中又 有人转戍吉林乌拉1708 年江浙朱三太子案中人被发配到宁古塔和白都讷(今吉林扶余) 等地还有民间秘密宗教的信徒及其家属,如河南沈丘县秀才李明寰之弟在教,致使其母、 明寰等被发遣宁古塔2被戍的还有出家人,如僧侣静今(静金、静经)是江南人(或说 温州人) ,到宁古塔为观音庙住持32)三藩叛乱余孽发遣吉林,编入汉军当差。
王世洗等于 1924 年编纂《宁安县志》 , 认为顺康间是汉人来宁古塔的第一期,而康熙滇变,藩下流徙东来,又犯罪陆续发遣,构 成其主要成员又说他们修志时调查老年汉民,询问其原籍,不是回答云南,就是说是山 东4眼见这种发配的杨宾说他来往宁古塔道上所见汉人, “非云贵人,则山东、西贾客”5 都说明在吉林的云南人多,原是吴、耿、尚三藩部下余孽及其妻孥在康熙中被遣戍的比 如后来成为齐齐哈尔大族的汉军崔姓,号称“崔半城”6,本是孔藩下属,发遣宁古塔,次 后随军到了黑龙江7清朝在吉林设有官庄、庄丁充当种地、打桦皮的差役;立有驿站,站丁传送公文;置 有边门,台丁盘诘行旅;又有水师营,水手负有抗击俄罗斯侵略的使命庄、站、台及水 手营长官为汉军缺额,庄、站、台丁及水手由汉人充当,从三藩败兵和流放的汉人中签派8如水师营水手,原籍多属福建和湖广93)私自进入吉林的汉族、回族农民和商人清朝政府对吉林地区实行封禁政策,不 许流人擅自进入,前述边门就是为查禁闯入者设立的,但是吉林有广阔的处女地和名贵的 貂皮、人参,吸引汉人冒险前来牟利他们往往被称为流民山东莱州人王孝子与母、妻 渡过渤海,到宁古塔,转至吉林乌拉,做小生意。
回民张广义、杨维平于十七世纪到宁古 塔贸易定居,至 1728 年,加上陆续来的回民已有二十多户10直隶人张文玺在乾隆初年迁至白都讷,转到双城堡(今吉林双城) ,后来发展成为当地的望族11前面说到,杨宾指出商贩多来自山东、山西,稍后的情形仍然如此,不过由于数量增多,来地广泛,1741 年宁 古塔将军鄂弥达报告:“流民多系山东、山西、直隶、河南等处人”124)迁徙入境的通古斯语系民族在黑龙江将军辖区生活和受蒙古人一定控制和影响 的通古斯语系民族锡伯、瓜尔察等族人相继进入吉林锡伯族源,说法不一,或曰鲜卑, 或云室韦,原居住在绰尔河流域,受蒙古人控制,清朝于 1692 年将他们编为佐领,称新满 洲在此以前他们已有一部分移往白都讷和吉林乌拉,1699 年白都讷锡伯人奉命迁徙盛京 锡伯人在白都讷居住近四十年,此后又有在北京充当王公包衣的锡伯人返回这里瓜尔察 人原来是蒙古人的附庸,据说康熙帝巡幸吉林时,悲悯他们的不幸,用银子赎出,编为新 满洲,住于白都讷,后来与锡伯同时迁往盛京131《柳边纪略》卷 1,第 15 页 2张缙彦:《域外集·三孝义传》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与《宁古塔水山记》合刻,第 64 页。
3吴振臣:《宁古塔纪略》 , 《龙江三纪》 ,第 237 页;《柳边纪略》卷 3,第 85 页 4 民国《宁安县志》卷 4,第 2 册第 725 页5 《柳边纪略》卷 3,第 85 页6 西清:《黑龙江外纪》 , “中国方志丛书”本,第 80 页7 英和:《卜魁纪略》 ,附刻《黑龙江述略》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20 页8 萨英额:《吉林外纪》卷 3, 《满洲蒙古汉军》 , “中国方志丛书”本,第 1 册,第 72 页, 《宁古塔纪略》 ,第 233 页 9 徐宗亮:《黑龙江述略》卷 3《职官》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45 页10 民国《宁安县志》卷 4《人物》第 2 册,第 572 页、613 页11 民国《双城县志》卷 12《人物·氏族》 , “中国方志丛书”本,第 2 册第 384 页12 《清高宗实录》卷 150,六年九月戊戌条,第 10 册第 1153 页13 《吉林外纪》卷 3《满洲蒙古汉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