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原生态”代表作《云南映象》论证舞蹈的本质【精品论文】.doc
2页用“原生态”代表作《云南映象》论证舞蹈的本质作品以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作为元素,是云南各民族民间着装的生活原型,汇集了彝、苗、藏、傣、白、佤、哈尼等民族的原生态歌舞,给我们一种特定的“云南映象”,体现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生命的热爱创作这样一台充满人性和民族特色与人文精神的原生态歌舞,是开启歌舞表演的另外一扇门而那些在村子里土生土长的农民,朴实、憨厚,为了爱为了生命而起舞的人,他们跳舞时的那种狂欢状态,强调着原生态歌舞的精神让民间的东西重放异彩情感的体现:她在舞蹈创作上是对民间、民族舞蹈的再启蒙杨丽萍”认为,现在民族舞舞台充满着一种“病态的粉饰”,要么反复抄袭已有的民间元素,要么用外来的语汇去“美化”民族舞,缺少纯粹的艺术品质和精神所以《云南映象》就是要以“原生态艺术”与那种“粉饰”对抗本人分析觉得,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抵御”性的作用,为抵御浮躁而生的,作品源自创作者自发的内心情感的祭奠出发,在这种个人情感得已升华之后,她就扩大了,我们可以把她定义为——挖掘中国民间古老文化的民风民俗的一种开发和启蒙生命的体现:她是很多即将消失的“生命”代表的延续,她有保护中国地域民俗文化的意义:新闻发布会上充分印证了一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规律。
这台民族歌舞有很多闪光点,它在成立和表现之后,就具备了传播和保护的责任在他们做它的同时,就承担了一个“保护”的意义杨丽萍表示,为了留给观众一个“原生态”的特定的印象,“把那些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挖掘出来,抢救下来,给观众及后人留下一个活着的民俗文化博物馆这不是对生命延续的代表吗?而这种充满生命情感形式的呈现就是她最合情合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作品充满人性,不偏激,这种发自生命产生的东西,才是我们全人类共同人性可以感知的“生命”的力量 美的表现:它通过对比,诠释着当前很多浮躁的现象,形成强烈的反差,折射给人们一种心灵上的洗礼美,本身就有感化人心灵的作用——他们通过作品传递出一种舞蹈精神层面的东西,表现出民族歌舞的特质访谈时,杨丽萍被定位是“原生态舞蹈的倡导者”何谓“原生态舞蹈”,其实就是对自己师法族人数百年来、自发形成的舞蹈、以之来记述自然、人情之美的舞蹈理念的总结再通过特有的舞蹈语言,呈现出一种供人观赏的美的舞蹈形式的最终表现通过上述实例法的论证说明,总结本人对于“原生态”定位的思考:“原生态”这个词令人耳目一新,它提倡保护民族文化,而大部分介绍这部歌舞集到这里就嘎然而止,其实她好就好在“原生态”,好在保护民族文化上。
其实从这个角度出发,在分析的同时给我带来了一些思考,即“原生态”的定义?“原生态”能还原到什么程度,保护民族文化能保护多久?这是个老问题,但仍然值得一说那些参加《云南映象》很多演员的根本目的只是想改变命运,也并非出于舞蹈的本意但恰恰也只有真正体会过生活艰辛的人才能再现出真实的生活杨丽萍”的某些见地,其实就能帮助我们明白这种“原生态”的限度和真正内涵舞蹈艺术是源于生活的提炼,是现实生活影子的影子就像原来人类跳跃是为了追逐猎物,而现代人不需要追逐猎物了,这种跳跃也就没有了这充分表明了,舞蹈艺术的时代性特征,它随着人类发展的改变而改变,但好的东西要保持下来,而禁变就会产生停滞生活永远都在变,聚集他们是如此的艰难,而当生命与自然联结在一起的时候,那股强大的生命力才是我们情感最极致的表现不管舞蹈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呈现给观众的都必然是经过编导的编创,以及演员的二度创造所合成,而更多的是通过舞蹈作品,通过舞蹈演员至情至深的演绎和情感的传递,给观众一种精神层面上的感知它是编导及演员,人性最直接、真实的舞蹈语言,演员通过那种情感张力的激情和自己人性真情实感的流露去感染和打动观众,随之让观众进入剧情,并由作品带来的反应而产生共鸣。
虽然舞蹈作品表现的内容各异,那只是说在题材、体裁和表现形式等方法上的不同,但他们最终都为表情达意,成为供人享用的舞蹈作品为目的从而让观众感受到饱满生命情感的审美享受,仅此而已[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