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语文-知识讲解_垓下之战.doc
8页垓下之战编稿:姜虹 审稿:程彦芳学习目标1、熟读文本,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语法现象,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学会鉴赏细节的运用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及表现人物性格3、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联系人物所处的时代,对人物做出客观的、历史的评价知识积累文学常识《项羽本纪》《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楚汉纷争、垓下之战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经历,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本文节选的是《项羽本纪》的最后几个章节项羽项籍(前232-前202),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中华史上的战神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人称西楚霸王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江东崛起,举兵反秦三年,征伐九州,一统天下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册封十八诸侯,大政皆由羽出,号为“霸王”,权同皇帝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神话 垓下之战 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最后的一次大战,西楚霸王项羽穷途末路,在四面楚歌声中,自刎而死。
垓下之战,韩信用智,项羽逞勇,都表现了精绝的战争艺术韩信先切割项羽军队,而后四面楚歌,涣散楚军斗志项羽走到绝路,还能为骑士表演突围、斩将、夺旗,真是一位无敌的勇士宋代词人李清照有诗赞扬项羽,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诗人怀着对项羽的崇敬之情留下的绝唱,它表达了千百年来人们对悲剧英雄项羽的肯定垓下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02年1月,这一仗,韩信指挥的汉军有三十二万,项羽率领的楚军十万无论是人数,还是战略态势,汉军都占了绝对优势,汉胜楚败,大局已定但是项羽善战,身经七十余战,所向披靡,没有打过败仗,何况还有十万大军,打败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战争是生与死的搏斗,会打仗的人,总是要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获韩信在这场战役中的指挥艺术,正体现了这一原则 字词汇总字音阳夏(jiǎ) 深堑(qiàn) 垓下(gāi) 睢阳(suī) 縠城(gǔ) 乌骓(zhuī)虞姬(yú) 数阕(què) 麾下(huī) 绐曰(dāi) 刈旗(yì) 自度(duó) 披靡(mǐ) 瞋目(chēn) 辟易(bì) 舣船(yǐ) 十余创(chuāng) 通假字楚兵罢食尽 通“疲”,疲惫辟易数里 通“避”,退避直夜溃围南出 通“值”,当,趁乃持项王头视鲁 通“示”,给……看古今异义词 而信、越之兵不会 古义:没有来会合 今义:没有能力做某事期山东为三处 古义:山的东面 今义:山东省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某一区域吾知公长者 古义:敦厚 今义:年龄大、辈分高的人重点虚词乃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于是(连词) 乃引兵解而东归 就(副词) 汉军乃觉之 才(副词) 乃有二十八骑 只(副词) 及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以及(连词) 以故汉追及之 赶上(动词) 及其死,鲁最后下 等到(介词) 一词多义固其不至固宜 本来(副词) 今日固决死 一定(副词) 独今独臣有船 只有(副词) 籍独不愧于心乎 难道(副词) 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乃引兵解而东归 向东汉欲西归 向西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在夜里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向东名词用作动词项王军壁垓下 修筑营垒亦足王也 称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往东走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往西马童面之 面对使动用法令诸君知天亡我 使……灭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使……为王止军 使……止楚击汉军,大破之 使……破重点语句省略句君王能与共天下 使各自为战 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 项王军壁垓下 饮帐中 乃陷大泽中 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 谓张子房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判断句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此天亡楚之时也 此项王也 状语后置然今卒困于此 籍独不愧于心乎 定语后置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骑能属者百余人耳汉骑追者数千人宾语前置句我何渡为 被动句楚兵且破然今卒困于此 课文精要理解主旨《垓下之战》描写了楚汉之争的最后一仗,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展现了项王英雄末路的悲壮,让后人具体感受到了战争的宏伟气势和激烈程度。
理清结构 全文共6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段):战前形势 第二部分(3-5段):战争经过 第一层(第三段):霸王别姬;第二层(第四段):东城快战; 第三层(第五段):乌江自刎 第三部分(第6段):战后局势把握重点项羽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什么? 【明确】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战略的错误——“背关怀楚”,即放弃关中险要之地,而回到楚地,建都彭城,使刘邦得富饶之地以养精蓄锐,并最终灭了项羽政策错误——放逐义帝分封诸侯,这是违背当时求统一、重集权的历史大势的,故而导致诸侯割据的局面,并最终联合起来逼得项羽乌江自刎性格错误——“自衿功伐”“欲专以力征经营天下”项羽一生自矜武功,并企图以武力经营天下项羽长期征战,滥杀无辜,恃勇逞强,尤其是巨鹿之战后,项羽坑杀秦兵士卒二十万,后占领秦咸阳又一把大火烧了阿房宫,激起了百姓的不满残暴嗜杀,因此失去民心,导致最终失败韩信在垓下之战前为什么不出兵?这为他今后的命运埋下了怎样的伏笔?【明确】韩信自认为自己身经百战,立下赫赫战功,却没有被封王,也没有捞到属于自己的领地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心情矛盾的韩信已有了自封为王,分割天下的野心因此在战前迟迟不出兵。
这为后来韩信被刘邦猜忌、被设计夺取兵权埋下了伏笔怎样看待项羽的东城快战? 【明确】说法1:认为英雄就该如此,即使在生命最后一刻也不放弃自己的尊严,也应该乐观豁达,项羽此时毫无惧色,反而把性质非常严重的垓下之战当成一次痛快淋漓的发泄,把生死置之度外,真乃豪杰 说法2:不认为项羽在战争中的表现是值得称赞的,在没有最后定局,他就认定自己必死,他输掉了整个国家,却还为一次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以拥护自己的英雄形象,这样的人不配做统帅,只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者 易中天的说法:项羽是一个性情中人,身为统帅的项羽,想到的不是决战而是快战,决战有求胜的想法,而快战只求痛快一时,不过逞强示勇而已,完全不计后果作为统帅本应选决战,即使最后一刻,也不能轻易放弃胜利的希望,像项羽那样觉得胜利无望便自暴自弃,只求一个痛快一个漂亮的亮相和谢幕,太幼稚了 古人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在临死前的话才是最真实可信的,“乌江自刎”这节中,项羽在乌江亭长要渡他过河时拒绝并说“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籍独不愧于心乎”,这句话反映了项羽的什么内心活动? 【明确】说法1:项羽因“虞姬死,子弟散”心生惭愧,因而不肯过江,即便过江败局已定,于是不渡乌江,表现他的知耻重义。
说法2:认为项羽认识到了长期的内战使人们痛苦不堪,希望这场战争尽快结束,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楚汉相争多年,民不聊生,连一向好战的项羽也对战争产生了厌倦,于是想结束战争 项羽的思想性格特点明确】项羽是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力拔山、气盖世,声名显赫一时,但也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暴虎冯河的匹夫,特别是秦王朝被灭后,他目光短浅,策略失误,加之烧杀抢掠,逐渐丧失民心他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又有儿女情长(项王别姬);既仁爱恻隐(思民苦),又残暴无情(坑杀战俘,火烧咸阳);既义重如山(与部下同甘苦,财共享),又吝啬小气(官印迟迟不分给功臣);有时果毅决断(杀宋义自立),有时又优柔寡断(鸿门宴)总之,司马迁巧妙运用多种手法把项羽性格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中,不虚美,不隐恶,既有深刻的挞伐,又有由衷的惋惜和同情知识迁移阅读下文,完成1—3题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闲,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②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
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荀栾布列传》)[注]①为气任侠:任性使气,见义勇为②嫚(màn):用言辞轻侮1、对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匿僕阳周氏 匿:隐瞒B.意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拜:授官D.诸将皆阿吕后意 阿:迎合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季布“任性使气”的一组是( )①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②樊哙可斩也③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 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⑤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⑥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