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铁岭民营经济.docx
13页2023年铁岭民营经济 以沈铁工业走廊建设为中心 全市民营经济呈现迅猛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铁岭市民营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和进步,进入九十年代中后期,伴随着党的十五大召开,我市民营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2023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组成后,确立了“开放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城乡统筹、全民创业”五大战略,把开展全民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来抓,在全市迅速掀起民营经济发展新热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民营经济总量占全市GDP比重不断提升2023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390亿元,比2023年净增加303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占全市GDP比重从2023年40.26%提升到64.4%,成为全市国民经济主要支撑点和主导力量 ――民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全市民营企业数量达9.2万个,总资产845亿元,其中资产亿元以上企业6个 ――民营经济成为财政增收的主要支撑2023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税金31.3亿元,比2023年增加25.2亿元,年均增加5.04亿元,占全口径税收的51.3%纳税1000万元以上民营企业达32户 ――民营经济成为全市就业的主渠道。
到2023年,民 营企业从业人员达52.9万人,比2023年增加10.1万人,民营经济年均提供就业岗位2万余个;民营经济劳动者报酬56.6万元,比2023年增长两位以上 ――民营工业成为民营经济主体2023年,全市民营规模企业达1568户,比2023年净增加1427户其中,民营规模工业企业户数1489户,占民营规模企业户数94.9%;实现工业增加值309亿元,占民营经济增加值的79.2%,成为民营经济的主导力量 主要做法是: 一、解放思想,营造民营经济发展氛围 思想工程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任务特别是传统农业地区发展民营经济更需要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营造氛围近些年来,铁岭人不甘落后,积极进取,抓住每一次国家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出台机遇,加大宣传力度,推进干部群众思想解放,引导全民创业特别是2023年以来,不断加快思想解放进程,先后围绕“五大战略”实施,学习营口和辽阳的经验;围绕 “新铁岭、大铁岭” 建设,到山东临沂学习;围绕“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主题,再到山东聊城、日照、临沂三市学习思想解放活动一年搞一次,一次比一次深化,一次比一次让各级领导干部震动大、看到差距,也更明确发展的方向。
通过学习,在全市确立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项目、关键抓载体、突破在科技”的指导思想以及用工业理念谋化农业的经济发展理念;强化了“思路决定出路、观 念决定贫富、环境决定发展”和“抓住机遇是能人、甘居中游是庸人、不争不抢是废人、错过机遇是罪人”的创新理念,激发出攀强比活、唯旗是夺、永不自满、敢为人先的昂扬斗志,对全市上下震动很大政府机关工作为经济发展让道,群众百姓目光向市场经济看齐,认识到只有民营经济大发展快发展了,铁岭经济和社会才能改变“一小两低”的现状2023年年末,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在沈铁工业走廊建设重点园区、凡河新城区以及东北物流城,仅用三年时间,就使这三大工程出形象、上档次,沈铁工业走廊上升到全省区域经济重点战略地位,推动了全民创业进程富民强市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开原市进入全国百强县,使铁岭民营经济一跃跨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正因为思想意识的解放,铁岭市大搞开放立市,大兴全民创业,内外兼修、整合并举,走出了一条民营经济大发展的创新之路 二、放活政策,激发民间资本投资热情 202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放宽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用政策鼓励推进民营经济发展。
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的若干意见》,市发改委、国税局、地税局、土地局等17个部门从实际出发,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放宽准入领域、降低准入门槛、极大地吸引了民间资本投资热情在税收政策上,针对不同类型的民营企业,实行个性化税收政策,让每一个民营企业都能享受应享受的税收政策,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做大做强企业用于培 训员工的费用,可按国家规定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算税前扣除;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及其相关咨询与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等各类减免税收政策等等十一五”期间,全市为民营企业办理享受税收优惠10万多户(次),减免退税达15亿多元;2万多个体户审批享受增值税起征点税收优惠在土地使用政策上,坚持民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享受同样的供地政策对民营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方式和对其收取的各项规费,与国有和集体投资主体一视同仁;对民营企业依法获得的土地使用权,可依法转让、出租、抵押、折价入股;对允许协议出让的民营企业用地,出让金可以按照最低标准执行;对取得土地使用权可以采用国有土地租赁方式,逐年缴纳租金。
十一五”期间,全市没有因为用地指标问题,影响任何一个民营企业项目落地,为全市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在财政政策上,积极落实科技三项资金,“十一五”期间投入资金3800万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同时,积极争取省和国家财政扶持资金,“十一五”期间全市共为民营企业争取资金5亿余元在宽松的政策引导和扶持下,全市民间投资热情高涨,六年来全市民营经济投资额累计达1439亿元 三、打造载体,夯实民营经济发展平台 任何一种经济形式都离不开载体民营经济来自民间资本自发投入,能迅速的发展壮大,更要归功于我市不断地打 造经济发展载体,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资源共享的发展平台几年来,全市重点打造了三大载体: 第一,打造沈铁工业走廊重点园区针对全市“一小两低”(即经济总量小、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的现状2023年,市委、市政府做出建设沈铁工业走廊的战略决策,规划沿102国道,南起沈铁交界、北到辽吉交界,全长102公里贯穿全市的工业走廊,建设18个重点园区,力争将全市60%的人口、70%的就业、8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这条“黄金大道”上经过几年的开发,一个“工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型产业基地初步形成。
目前,沈铁工业走廊重点工业园区建成区面积106平方公里,累计投资达108亿元,全部达到“七通一平”以上标准,排水设施、污水处理厂、二次变电所、集中供暖、创业孵化器、公共交通等市政配套设施项目进一步完善同时,按照“服务高地、成本洼地、发展宝地”的目标加强载体建设,科研中心、中介机构、金融机构、房屋开发公司等企业事业单位也不断入驻园区,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这些平台的建设,大大减少了民营企业配套投入,缩短了民营企业建设周期,使铁岭这块黑土地,成为民营投资兴业的热土 第二,打造凡河新城区民营建筑市场为了加快农业为主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步伐,铁岭近年来按照“中国北方魅力水城”的理念,规划建设了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的铁岭新城,并将新台子镇至中心城区作为先导区建设,与沈阳新城子(沈北新区)开 发遥相呼应同时,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运作、高速度发展”的“六高”标准规划建设新城区,努力将铁岭打造成为“山水生态园林城市”、“沈阳的后花园”2023年,铁岭新城成为唯一入选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城市地球馆的中国城市在新城区开发的带动下,全市民营房地产业迅猛发展。
仅2023年,全市房地产开发面积就达858.5万平方米(其中工业地产357万平方米,住宅地产399.2万平方米,商业地产102.6万平方米),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9.1亿元,实现房地产产值162亿元 第三,打造东北物流城商贸物流载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市加大发展以商贸物流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提出“商贸活市”战略,成功地引进了深圳华南城“东北城”商贸物流园区项目,总投资预计将超过50亿元人民币东北城”旨在打造一个立足东北三省、面向全中国、辐射东北亚的以工业原材料为主,以其他生产、生活资料为辅的产品展示、交易、仓储、配送、信息服务和生活配套为一体的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投资方香港华南城集团和市委、市政府都把工作的重点集中在招商上,针对商家入驻提供了一整套扶持政策,大的方面包括新城区建设中所需材料在同等情况下优先采购东北物流城的商品、5年内不规划扶持同类项目、5年的税收奖励政策,小的细节包括协助办理商业贷款、帮助办理落户和子女入学、甚至长短途公交车都要求在东北物流 城增加停靠站目前,一期商贸物流项目基本建成,入驻商家超千户,二期农业物流项目已经开工建设与此同时,老城区改造提升也明显加快,实现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工程,一大批商贸物流项目上马。
目前,新老城区交相辉映,已涌现浅水湾一号、水木华园、鑫月蓝湾等一批大型房地产项目,金融会馆、金城粤海国际酒店、金山国际酒店等一批高档次酒店;高尔夫球场、影视基地等一批高档次娱乐项目;辽宁兴隆百货集团、中国大商集团、东北土特产品交易中心等一批知名商业企业,全市物流产业水平大幅度提升 四、项目支撑,增强民营经济发展后劲项目是经济发展的支撑,没有项目牵动就没有经济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始终坚持一手抓筑巢引凤,一手抓企业技术改造;一手抓大项目,一手抓产业集群的工作思路,通过实施“飞地招商”、“定向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引进提升了一大批二产、三产项目,特别是在第二产业领域,益海嘉里、冀东庞大集团、中科天道、中利科技等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拥有核心技术、能够制定行业标准的企业纷纷落户铁岭,数控机床制造、风电设备制造、增强保温铝制型材、气体液化分离设备制造、电动汽车等领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省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高科技项目也落户铁岭2023-2023年,全市共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4603个, 累计总投资1544.6亿元在项目的支撑下,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并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园区内产业呈现出产业集聚化发展态势。
到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专用车、换热设备、起重机械、汽车零部件、有色金属、环保设备等六大产业集群,橡塑制品、矿山配件、精密铸造、阀门等产业集群也已形成雏形辽宁省专用车基地和换热设备基地进入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按照“全省唯 一、中国最大、世界知名的专用车生产基地”的发展目标,到目前,辽宁省专用车生产基地共签约项目121个,开工建设58个,冀东专用车、辽宁合力、辽宁卓越等11个项目建成投产昌图老四平换热设备基地,已入驻项目98个,投产企业40户开原起重机械产业集群,已入驻企业118户,整机生产企业55户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入驻项目41个,已投产20户二是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23年,先进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2%,同比增长31%;原材料加工业(含冶金、建材、石化)完成工业增加值8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6.8%,同比增长23.7%;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5.5%,同比增长22%;三是竞争力明显提升坚持淘汰落后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发展新兴一批的思路,连续多年开展企业提升工程,提升工业企业生产能力和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企业转型和升级。
2023-2023年,全市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748项,完成投 资785.7亿元,年均增加131亿元铁新水泥有限公司三期日产5000吨熟料生产项目投产,使铁新水泥有限公司日产水泥熟料达1万吨,成为辽宁省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清河宏福公司通过技术改造,不断做大做强,出口阿联酋等中东八个国家,已经成为国内规模第二大的清真肉制品企业同时,企业也进一步加大品牌培育到202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