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再考华佗年寿.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大米
  • 文档编号:422624186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0.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再考华佗年寿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出名医学家,发明了麻沸散,创编了五禽戏,为国内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奉献她毕生不求名利,一心为民,无论贫富贵贱,皆悉心救治,可谓品德崇高,日月可鉴;千百年来,始终为后人所敬佩、怀念,被人们誉为“神医”、“苍生大医”然而近年来,某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忽视历史,胡乱引经据典,公然撰文妄言华佗的年龄,并进而否认华佗的品德,这不仅是对华佗的侮辱,更是对历史的不公华佗的高龄几何?这一点在陈寿的《三国志·华佗传》里记载得清清晰楚、明明白白,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为什么还要质疑呢?以个人观点,她们除了个别动机不纯、无事生非外,大多是理解单一、断章取义,没有进行综合、具体的考察、研究,才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因此,很有必要在这里予以澄清一、“举孝廉”之说这是众多学者来断定华佗的年龄重要根据,理由是沛相陈珪举华佗为孝廉,当时孝廉的年龄规定在四十岁以上,便由此推断华佗当时为四十岁这有无道理呢?我们一方面来看看孝廉的年龄规定究竟是多少?据《后汉书·顺帝纪》记载,汉顺帝于阳嘉元年(132)十一月诏:“初令郡国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诸生能章句,文吏能笺奏,乃得应选其有茂才异行,若颜渊、子奇,不拘年齿。

      从这一规定来看,阐明了两个问题第一种问题是举孝廉的年龄规定并非是四十整,而是四十以上;至于这个“以上”是“上”到五十,还是“上”到六十、七十,就不得而知了第二个问题是“限年四十以上”并非死杠子,是留有余地的对于一般人来说,很也许要受到四十岁以上的限制,而对于有“茂才异行”者则法外开恩,不受此限制此外,当时社会混乱,外戚、宦官斗争剧烈,东汉政权在两者之间频繁交替当权者在推举孝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派系、宗族等势力的影响,“更相滥举”,买官卖官现象十分严重,以至于“举秀才,不知书;察孝亷,父别居举孝廉制度已经名存实亡,年龄、茂才的规定更是无法贯彻固然,华佗作为士人,地位低下,又没有依附任何权贵、派系,自然受这一规定的约束但仅凭这一点,无法足以断定华佗被举孝廉时就一定是四十岁,如果华佗是在这个“以上”的范畴里呢?另一方面,陈珪举荐华佗是在何时举荐的呢?有专家考证,陈珪做沛相是在初平三年(192年)—建安二年(197年)间,是在此期间举荐华佗为孝廉的是不是这样的呢?初平三年(192年)—建安二年(197年),正是东汉王朝最为混乱的时候,先是董卓把汉室迁都长安,遭王允、黄琬诛杀;接着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又攻占长安,杀了王允、黄琬。

      此后,东汉王朝始终是到处流亡、逃命,成立一种空架子,别说号令四方、举孝廉了,就连自己的小命也朝不保夕,直到建安元年(196年)八月迁都许,才算安定下来在此期间,各地军阀只顾得你争我夺,互相残杀,谁尚有心举孝廉?又举往何处呢?因此,陈珪绝不是在初平三年(192年)—建安二年(197年)期间举华佗为孝廉的,肯定是早于初平三年(192年)由此可见,从“举孝廉”一说来断定华佗的年龄是太有点机械了,得出的结论必然是错误的二、“黄琬辟”之说她们的理由是黄琬任太尉是在汉献帝中平六年(189年)十二月,被免是在(190年)一月,只有一种多月的时间,“辟华佗”应当在这段时间,遂根据举孝廉为四十的规定,推断华佗这时应为四十五岁,并由此上溯四十五年,进而推断华佗生于一四五年她们还对华佗“百岁”说提出了辩驳,说如按华佗百岁算,华佗在黄琬辟时已七、八十了;这样大了还能当官,岂不成了笑话其实,这和“举孝廉”之说同样,都是生搬硬套,不结合当时的状况具体分析,就过于草率地下了结论,真是“成了笑话”顺帝为什么下诏把举孝廉的年龄限制在四十以上?是由于孔子说过“四十不惑”,意思是一种人到了四十岁,才有独立的判断能力,不会受其她因素的干扰而困惑。

      于是,顺帝就觉得举孝廉年龄越大越好,越能举荐出 “茂才” 来,便根据大臣左雄的建议,把举孝廉的年龄限制在四十以上举孝廉如此,选拔官员也是如此据《后汉书·顺帝纪》记载:“阳嘉二年,除京师耆儒年六十以上四十八人补郎、舍人及诸王国郎《后汉书·质帝纪》记载:“本初元年四月,令郡国举明经,年五十以上、七十如下诣太学《后汉书·孝灵帝纪》记载:“试太学生年六十以上百余人,除郎中、太子舍人,至王家郎、郡国文学吏这些都阐明东汉末年选拔官员是侧重于高龄人才的既然如此,华佗为什么就不能在七、八十岁时被辟?再说,黄琬任太尉时,正赶上奸臣董卓当道为了兴复汉室,她与王允一道,积极召集天下人才,委以官职,好与董卓抗衡,于是“辟华佗”试想,黄琬这时候选拔官员只要有才、能为己用就可以了,哪还会挑三拣四、考虑什么资历、年龄?华佗尽管年事已高,可作为一名拥有“起死回生”之术的医人,当属稀有人才,黄琬自然会把她纳入其集团之中也正由于此,曹操才“召佗”,“使佗专视”俗话说,医生越老越值钱我们看中医,不也是想找个老医生看吗?因此,从“黄琬辟”来断定华佗的年龄为四十五岁也是不科学的三、“半百”之说这是以沈寿老先生为代表的观点,她觉得“年且百岁”里的“百岁”出自于《黄帝内经》,是虚指而非实数,事实上只是“半百”,也就是五、六十岁。

      我们来看看《黄帝内经》是怎么说的《黄帝内经》在一开篇就说:“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这句话的意思是,皇帝向岐伯问道:“我据说上古时代的人,都可以年过百岁而还没有衰老的现象;但目前的人,年龄到了五十岁动作就显得衰老了,这是由于时代环境不同呢,还是人们失去了养生之法的缘故呢?”可以看出,《黄帝内经》里的“百岁”就是一百岁,是实指而非虚指那么,沈寿老先生为什么说“虚指而非实数”呢?这里,沈老先生犯了一种断章取义的大错误,她只看这段话的上半句,而不看下半句,便想固然觉得“百岁”是“半百”如果按照沈老先生的这种解释,下半句里的“半百”该当作多少呢?在《三国志·华佗传》里,不仅记载有华佗“年且百岁”,并且记载有吴普“年九十余”、樊阿“寿百余岁”如果华佗的“百岁”是虚指,那吴普“年九十余”、樊阿“寿百余岁”又当何论?况且,该传记载数目的地方有三十多处,均为实指陈寿作为史学家,怎也许单单把华佗的“百岁”当做概数呢?可见,“半百”之说也是站不住脚的四、史传夸张说个别学者觉得,陈寿在撰写《三国志·华佗传》时,有听传闻兼有夸张溢美之意。

      陈寿有无夸张呢?陈寿生于公元233年,曾做过蜀国的东观秘书郎这阐明陈寿出生时距华佗被害但是二十近年,仍有见过华佗的“时人”在世;华佗的徒弟吴普等还都在世,对她们的生活经历应当比较熟悉;并且陈寿作为史官,“有良史之才”之称,“下笔严谨”,“事多审证”,道听途说或者缺少证据的事情,她是绝对不会写入史书中去的由此可见,她对华佗“年且百岁,貌有壮容”的记载绝非妄言,也绝非夸张溢美从《后汉书》里的记载来看,顺帝曾在阳嘉元年下诏:“赐民年八十以上米,人一斛,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加赐帛,人二匹,絮三斤桓帝曾在建和二年诏令:“年八十以上赐米、酒、肉,九十以上加帛二匹,绵三斤这阐明,当时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是有的,华佗也是这一时代的人,同样可以活到九十以上的高龄另从《三国志·华佗传》记载的状况来分析,华佗“年且百岁,而貌有壮荣”,完全是事实第一、华佗是出名的医生,懂得防病治病,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并非难事第二、华佗“晓养性之术”,创编了五禽戏她的徒弟吴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颖,齿牙完坚”华佗作为五禽戏的发明发明者,自然身体力行,常常练习五禽戏,怎么就不能像吴普那样健康长寿呢?第三、华佗发明了漆叶青粘散,其弟子樊阿按华佗的吩咐,常服漆叶青粘散,“寿百余岁”。

      结合华佗的品行,她肯定是服了漆叶青粘散后,感到效果明显,才让樊阿服用的樊阿能“寿百余岁”,华佗咋就不能“年且百岁”呢?馓综上所述,这些质疑、歪曲华佗年寿的观点都是经不起讲究推敲的,华佗“年且百岁”是不容置疑的,至于具体为多少,应以约九十七岁为妥;其生卒年月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来看,曹冲卒于二零八年,华佗应在此前去世,当卒于二零七左右;由此上溯九十七年,华佗约生于一一零,这应当是一种比较精确和科学的说法如果硬要把华佗的生卒定死于某年,那只能是瞎猜试想,就连当时的史学家陈寿都没有考察清晰,一千八百年的后人在没有新的史料佐证的状况下,有怎能考察精确呢? (作者:李兴田 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亳州市华佗研究会副秘书长)。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