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ocx
3页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4.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之间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5.可知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不可知论(思维不能认识存在) 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7.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黑格尔)→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8.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精神(意志、心灵、感觉、精神)客观唯心→客观精神(理念、上帝、神) 9.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主张一元论(世界有一个本原)二元论(精神和物质各自独立、互不依赖)是折中主义,最终倒向唯心主义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1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张普遍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是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
1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达到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的内在统一 13.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事实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4.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基础)、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15.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改造世界,是现实世界成为人化自然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6.世界是多样的物质统一体,是辩证唯物世界观最基本的原理,也称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规律具有客观性(根本特点)、稳定型、普遍性 17.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18.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19.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狭义的发展) 20.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普遍性(时间普遍存在、空间普通存在)和特殊性相互区别、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21.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过程和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方向和道路)。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关键、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前进性是否定之否定过程的最根本的特征 2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3.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最基本)、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实践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4.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25.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26.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有社会根源、阶级根源、认识论根源 27.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为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生产力的特征有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力是构成生产力的三个实体性因素。
非实体性因素包括教育、管理、科学技术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 28.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生产关系的主要特征是客观性 29.国家类型(国体,国家的阶级内容,即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决定、选择国家形式(政体、统治方式,专制和民主),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国家对内职能有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对外职能有国防职能和外交职能 30.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3页 共3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