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版高一数学必修5主要知识点整理.doc
13页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5主要知识点第一章 解三角形1、三角形三角关系:A+B+C=180°;C=180°-(A+B);2、三角形三边关系:a+b>c; a-b 第二章 数列1、数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2、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3、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4、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5、递增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即:an+1>an).6、递减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即:an+1 3.例题:1、等差数列中,,则.分析:因为是等差数列,所以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一次函数图像是一条直线,则(n,m),(m,n),(m+n,)三点共线,所以利用每两点形成直线斜率相等,即,得=0(图像如上),这里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一次函数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像,直观、简洁例题:2、等差数列中,,前n项和为,若,n为何值时最大?分析:等差数列前n项和可以看成关于n的二次函数=,是抛物线=上的离散点,根据题意,,则因为欲求最大值,故其对应二次函数图像开口向下,并且对称轴为,即当时,最大例题:3递增数列,对任意正整数n,恒成立,求分析:构造一次函数,由数列递增得到:对于一切恒成立,即恒成立,所以对一切恒成立,设,则只需求出的最大值即可,显然有最大值,所以的取值X围是:构造二次函数,看成函数,它的定义域是,因为是递增数列,即函数为递增函数,单调增区间为,抛物线对称轴,因为函数f(x)为离散函数,要函数单调递增,就看动轴与已知区间的位置从对应图像上看,对称轴在的左侧也可以(如图),因为此时B点比A点高于是,,得4.如果数列可以看作是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的对应项乘积,求此数列前项和可依照等比数列前项和的推倒导方法:错位相减求和. 例如:5.两个等差数列的相同项亦组成一个新的等差数列,此等差数列的首项就是原两个数列的第一个相同项,公差是两个数列公差的最小公倍数.6. 判断和证明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常有三种方法:(1)定义法:对于n≥2的任意自然数,验证为同一常数。 2)通项公式法3)中项公式法:验证都成立7. 在等差数列{}中,有关Sn 的最值问题:(1)当>0,d<0时,满足的项数m使得取最大值. (2)当<0,d>0时,满足的项数m使得取最小值在解含绝对值的数列最值问题时,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附: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1. 公式法:适用于等差、等比数列或可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的数列2.裂项相消法:适用于其中{ }是各项不为0的等差数列,c为常数;部分无理数列、含阶乘的数列等3.错位相减法:适用于其中{ }是等差数列,是各项不为0的等比数列4.倒序相加法: 类似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5.常用结论1): 1+2+3+...+n = 2)1+3+5+...+(2n-1) = 3)4); 5),;6) ※附加:重点归纳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表中) 类别项目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等差(比)中项公差(比),性质成等差数列,公差为(是前项和)成等比数列,公比为(是前项积)仍然是等差数列,其公差为仍然是等比数列,其公比为是等差数列是等比数列()单调性;;常数列时,,;时,,;为常数列;为摆动数列2.等差数列的判定方法:(为常数)⑴.定义法:若 ⑵.等差中项法:若 为等差数列.⑶.通项公式法:若⑷.前n项和法:3. 等比数列的判定方法:(,为非零常数)⑴.定义法:若⑵.等比中项法:若为等比数列. ⑶.通项公式法:若⑷.前n项和法:第三章 不等式一、不等式的主要性质:(1)对称性: (2)传递性:(3)加法法则:;(4)同向不等式加法法则:(5)乘法法则:;(6)同向不等式乘法法则:(7)乘方法则:(8)开方法则:(9)倒数法则:二、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及其解法 二次函数()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有两相异实根有两相等实根 无实根R1. 一元二次不等式先化标准形式(化正)2.常用因式分解法、求根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口诀:在二次项系数为正的前提下:“大于取两边,小于取中间”三、均值不等式1、设、是两个正数,则称为正数、的算术平均数,称为正数、的几何平均数.2、基本不等式(也称均值不等式):若均值不等式:如果a,b是正数,那么注意:使用均值不等式的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3、平均不等式:(a、b为正数),即(当a = b时取等)4、常用的基本不等式:①;②;③;④.5、极值定理:设、都为正数,则有:⑴若(和为定值),则当时,积取得最大值.⑵若(积为定值),则当时,和取得最小值.四、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1.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是指数轴上点到原点的距离;是指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 代数意义:2、 ;;4、解含有绝对值不等式的主要方法:解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基本思想是去掉绝对值符号五、其他常见不等式形式总结:①分式不等式的解法:先移项通分标准化,则;②指数不等式:转化为代数不等式;③对数不等式:转化为代数不等式④高次不等式:数轴穿线法口诀: “从右向左,自上而下;奇穿偶不穿,遇偶转个弯;小于取下边,大于取上边”例题:不等式的解为()A.-1 ②若是“<”号,则所表示的区域为直线l:的左边部分三)确定不等式组所表示区域的步骤:①画线:画出不等式所对应的方程所表示的直线②定测:由上面(一)(二)来确定③求交:取出满足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区域的公共部分例题:画出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解:略6、线性约束条件:由,的不等式(或方程)组成的不等式组,是,的线性约束条件.目标函数:欲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的解析式.线性目标函数:目标函数为,的一次解析式.线性规划问题:求线性目标函数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可行解: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