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安徽省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研究.doc

2页
  • 卖家[上传人]:l****6
  • 文档编号:37378200
  • 上传时间:2018-04-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5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安徽省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研究[摘要]安徽要立足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安徽工业化进程,分析判断安徽工业化程度及所处阶段,对加快安徽工业化进程,促进安徽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研究认为安徽省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在产业结构演进中大力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协调并进[关键词] 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结构; 发展战略 一、安徽省新型工业化道路进程评价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当时的国际环境,我国在较长时间内选择了一条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在当前情况下正确认识安徽省的工业化进程对安徽如何营造大工业格局,实践工业立省使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从就业结构分析安徽所处的工业化大致相当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从就业结构看,安徽工业化大致处于配第·克拉克定理的第二阶段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的观点,依据若干国家一定时期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转移的统计资料,得出以下结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这就是配第—克拉克定理。

      该定理通过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的转移反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表明就业结构是一个国2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安徽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从 1978 年的 81. 7: 10.3: 8 转变为 2005 年的 48.6. : 21.3 : 30.1,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了 33.1 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上升了 11 和 22.1 个百分点从城乡结构看,安徽人口聚集呈现工业化早期特征 (二) 从产业结构分析,安徽正处于由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时期 从产业结构看,安徽正处于由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时期我国和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变动状况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2002 年全国三次产业结构为 14. 5:51.8:33.7,第一产业比重已降至 20%以下,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安徽省的产业结构自 1978 年以来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二、三、一”的大跨越,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初步核算,2005 年安徽省生产总值(GDP)5375.8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59.6 亿元,增长 1%;第二产业增加值 2234.2 亿元,增长 18.8%;第三产业增加值2182 亿元,增长 9.9%。

      从 2001 年安徽三次产业结构看从每一产业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看,第二产业占 43%,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第一、三产业比重占 57%从劳动生产率来看,第一产业最低,第二产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第一产业的 6.3 倍在三次产业当中,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仅为 0.396处于由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时期 (三) 从城乡结构分析看,安徽的人口聚集程度呈现出工业化早期特征 1996 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测算的中低收入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为 53%,甚至低收入国家也在 32%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安徽的城镇化水平都明显偏低32001 年,我省城镇人口占比为 29.3%,而全国城镇人口占比为 37.7%,充分显示出我省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同期全国一般水平,我省城市化水平仅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进而可以判断为,现阶段我省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向工业化发展加速增长阶段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的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镇化率由 1978年的 12. 6%上升到 2005 年的 35 % ,年均提高 0. 82 个百分点安徽城镇人口比重比中部平均水平低于 1-2 个百分点,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过去 5 年城镇化率提升速度看,安徽相对较慢,5 年中安徽城镇化率累计上升 4.2 个百分点,上升速度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中部平均水平 0.6 个和 1.4 个百分点。

      二、结论 从国外和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看,城市化最主要的效果是“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正因为安徽省是农业人口大省,流动人口中绝大多数是农村人口,因此应该用非均衡发展战略来实施促进城镇化的发展政府应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政策倾斜,推进发展快的地区更快更好的发展,加速人流、物流的流动与重新分布,加快全省城镇化进程,同时在大中城市附近(如合肥、芜湖、马鞍山和铜陵和蚌埠圈)形成城镇群工业发展不足,工业化水平较低,是安徽省发展的突出矛盾必须牢固确立工业强省意识,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强化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和带动力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群式发展,构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俞 葵,徐建平.安徽省“十一五”新型工业化道路探讨[J]安徽科技,2006(1) 42.赵国鸿. 十一五”产业发展导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 专栏:聚焦“十一五”规划.2006(1) 3.余华银.安徽新型工业化进程评价[J] 经济纵横.2005(12) 4.刘梅康. 对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的认识[J]经济人学报,2006(2) 5.祖 明. 对新型工业化若干问题的探讨[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5(3) 6.洪银兴. 实现科学发展观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机衔接[J] 西北大学学报200(1) 7.方 毅.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处理好各种关系[J]经济师.2006(2) 8.姜作培. 新型工业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J] 现代经济探讨,2006(2)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