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纳西族历史文化.docx
6页浅谈纳西族历史文化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重的文化气息纳西族也不例外今天,我浅谈一下纳西族的历史文化云南省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纳西族是一个文化深远的民族,关于它的族源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迁徙说”:方国瑜先生认为“纳西族渊源于远古时期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带的羌人,向南迁徙至岷江上游,又西南至雅砻江流域,又西迁至金沙江上游东西地带” (二)“融合说”:郭大烈先生则持融合说,即“纳西族源是多元的,有土著的成份,也有羌人的成份,但主体应属夷系,牦牛夷、白狼夷可能是构成纳西族的主流纳西先民大约在汉晋至唐期间活跃于川西雅砻江、安宁河流域一带,并逐步形成一个民族” (三)“东夷说”:和仕华认为纳西族先民的主体应属于夷系中的东夷,渊源于夏商时期的内蒙古与中原交接地带与夏商关系密切,保留了好多夏商文化然后因战争四处迁徙迁徙路线大致为凉城—山东—山西—陕西—青海由此认为青海河湟地带只是纳西先民迁徙的一个流点,不属源头纳西先民主体是东夷,只是后来在迁徙的过程中与羌有过交融,故带有羌文化遗迹。
到丽江后又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现有的纳西族三种说法都有其依据和道理,然而纳西族的族源到底是什么,还等待考究纳西族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秦汉至魏晋,纳西族先民已经迁徙到了大渡河、雅砻江流域,生产形态上以游牧、畜牧为主;经济上出现了盐、铁、漆、铜的冶炼生产;政治上阶级分化,酋长出现;宗教上已有东巴原始宗教的萌芽唐代,部分纳西先民沿雅砻江南下,抵达丽江随后挥师南下,在洱海东部建立了第一个政权——越析诏史称越析诏“地最广、兵最强,素为南诏忌”越析诏为时不长被南诏所灭,纳西先民南下步伐由此止此后,纳西先民退回金沙江中游流域;500多年间,在唐王朝、南诏、吐蕃三大强势的夹缝间苦苦周旋,艰难生存这种特殊的生存环境铸就了纳西族深沉坚韧、灵活机动的民族性格同时,纳西族的文化受到这三大文化圈的润泽,以东巴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由此滥觞 宋代,纳西先民的政治环境有了改善:北部的吐蕃王朝分崩离析;南诏也陷入了混乱;东边的宋王朝则穷于应付北方游牧民族,无力经略西南纳西族由此获得了一个难得的独立发展时机在社会经济生产获得充分发展的同时,政治上分散的麽些部落渐趋统一;东巴文化体系逐渐宏大完善13世纪初,另一支北方游牧民族沿着当年纳西先民的迁徙路线翻山越岭,跋涉2000余里,跨囊渡江,突然出现在丽江境内,这就是历史上的“元跨革囊”。
元军平定云南,统一全国,给在玉壁金川间沉寂了近五百年的纳西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同时也提供了千载未遇的历史机遇:元在丽江设军民总管府,后改置宣慰司,统领一府七州一县由纳西族首领阿良任总职,并允许其世袭木氏势力由此发轫极大地提高了纳西族在周边民族中的政治地位同时,元军翦除了吐蕃、大理两大势力对丽江的威慑,使纳西族有了一个从容不迫、独立自主的发展空间纳西先民各部落也在这一时期走向了统一,形成了独立的民族,从而开始了一场宏大的民族文化体系的构建明代是纳西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深得明王朝信任和倚重的丽江木氏土司采取较为开明的政策,积极地引进中原汉族地区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教育,把各方面的技术人才引进纳西族地区,木氏土司的开明政策促进了丽江纳西族地区各方面的发展繁荣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丽江实行“改土归流”,朝廷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土知府为通判改土归流”后,免除了土司的各种苛派,建立了封建地主经济丽江古城的格局最终形成,成为纳西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纳西族文化也从平民文化向高雅文化转型过渡鸦片战争以后,纳西族地区也进入了社会动荡时期,此间以丽江人俗称“乱世十八年”尤为惨烈辛亥革命时纳西族人民积极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统治,并参加了护国运动等反帝批封建运动,抗日战争中纳西族为国捐躯者达400多人。
1949年丽江解放后,丽江的纳西族地区历史性地跨越进了社会主义,纳西族的历史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纪元漫漫历史长河中,纳西族经历了兴衰成败,跌宕起伏的过程,最终,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禁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和铸就了纳西人深沉坚韧的性格随着历史的变迁,东巴文化对纳西族的社会生活、民族精神、文化习俗有重大影响,东巴教是纳西族的特有宗教东巴文化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主要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东巴文,又称纳西象形文字: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象形文字,文字形态比甲骨文还要原始被认为是世界上唯一仍然活着的象形文字它是纳西族传统文字之一东巴绘画,大体分为木牌画、纸牌画、卷轴画三种其中以卷轴画最有名,又以表现天堂、人间和地狱的《神路图》为其代表2006年,纳西东巴画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纳西族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力图诠释和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两大矛盾的五十多种东巴教法事仪式,规模较大的有祭天、祭署、祭风、祭丁巴什罗等四种仪式祭天,是纳西族社会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为隆重、文化内涵最为丰厚的传统仪式活动纳西族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纳西语。
现在的学术界一般认为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也有学者认为纳西语界于羌语支与彝语之间纳西语分为西部、东部两大方言区方言内部还有土语的区别西部方言分为大研镇、丽江坝、宝山区三个土语这三个土语在语音、词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相互可以通话东部方言分为永宁坝、瓜别、北渠坝三个土语这三个土语之间的语音和词汇差别较大,相互通话存在困难纳西族的服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迁古代的纳西人,男穿短衣、长裤,女穿短衣、长裙维西一带,男子的裤子不过膝盖,女裙以盖膝为度他们不论男女,大都不穿鞋袜,妇女则束花布腰带,外披一块羊皮或毛毡清代以前,纳西族民间衣服的颜色以黑白为主,青壮年多着白色,而老年人穿黑色,因黑色表示尊贵土司们则有朝廷赐给的华贵官服和官帽,在见官、迎宾、拜客时穿用,平时很少穿戴,在家时他们多穿黑锦缎做的长袍马褂,戴瓜瓣式小帽土司妻女穿的裙子,长及足背,以示高贵雍正初年以来,受“改土归流”的政策的影响,清代历任官吏曾多次明令纳西族移风易俗,因而纳西族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丽江一带男子服饰与临近汉族已基本相同,穿长袍马褂或对襟短衫,下着长裤妇女服装,除个别地方仍保持穿裙的习俗外,已改穿长裤,但整个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最独特的还数七星披肩其上七个日月星辰图案,用彩线绣制,呈两排缀饰在羊皮背饰的表面披肩上并排钉着七个直径为二寸左右的绣花圆布圈,每圈中有一对垂穗这一装束的来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较为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颗星星,寓意为“披星戴月”它象征着纳西族妇女披星戴月地辛勤劳动由此可以想象纳西族妇女的七星披肩是多么的美丽与韵味深远同时也可以看出纳西族的聪明与智慧,七星披肩不但起到装饰保暖的作用,还可以在纳西妇女用背驼东西的时候起到垫肩的作用矮化砧嫁接的苹果树树冠体积小于乔化砧嫁接的苹果树树冠体积,矮化砧苹果树单株产量低于乔化砧苹果树,所以,栽植矮化苹果树必须根据不同的矮化砧木和不同类型的短枝型品种适当加大栽培密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