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栖登陆纵横谈(下).docx
14页两栖登陆纵横谈(下) 辅岛战法:从塔拉瓦到马绍尔 塔拉瓦战役由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二师参加与在瓜达尔卡纳尔苦战的陆战一师相比,二师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战场――太平洋珊瑚岛 塔拉瓦之战的惨重伤亡,从海军陆战队官兵的切身经验和教训,引申出三条原则 一、舰空炮火准备越充足越好,多多益善,千万少不得 二、两栖登陆的装备、器材、船舶、车辆必须合适、配套、实用否则会造成混乱和伤亡 三、必须先找一个附近小岛先行登陆,把陆战队自己的炮兵营火炮放列,用陆战队的火炮支援抢滩战斗 此三点中,前两点都需要美国以世界老大的产业规模和金融实力支撑,外军学不了,也难以完全做到 但第三点确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成为两栖战军人和指挥官的一条重要原则 实际上,这条原则也完全符合英国战略学家利德・哈特毕生研究总结出来的“间接战略” 在跨越太平洋夺占密克罗尼西亚岛链的马绍尔群岛作战中,美军首次大规模使用登陆三原则,特别是第三条“先占辅岛”原则,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细细想想,辅岛炮兵放列支持主岛的战术,有其优势和利益支援滩头的舰炮和飞机航空炸弹,有内在的不足。
当时军舰主炮副炮很少使用陀螺稳定平台,射击平坦的珊瑚沙滩误差较大,舰炮后坐力大,又在波涛汹涌的海浪上射击,准头就更差了当时的舰载轰炸机携弹有限,往往一次性俯冲投弹,当有防空炮火时,命中率不高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炮击炸射登陆海岛时,会产生大量的浓烟覆盖住海岛,使进一步的炸射失去目标 辅岛放列的炮兵有自己独立的观察引导指挥系统,由于经常配合陆战队作战,双方协调良好陆炮的准确性远高于舰炮,它没有海浪影响,也不像飞机那样处于高速机动、弹道难于计算等缺点当陆战队在前线推进时,陆炮既可以在陆战队前面打徐进弹幕,又可以延伸打海岛远端敌人的增援部队和指挥机构105毫米榴弹炮和81毫米迫击炮可以直接摧毁敌人的火力点而舰炮和飞机航弹在陆战队登陆后就不敢近距离射击了,因为很容易产生误击误炸如果没有陆炮,陆战队抢滩后几乎处于没有直接火力支援孤军苦斗的境地 简单讲,辅岛炮兵火力支援把一场极其危险的两栖战转化为程度稍轻的常规地面攻坚,其功大焉 进占辅岛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因其岛小,敌守军少,两栖登陆容易,损失少马绍尔群岛有32个大型的珊瑚环礁对角线长达1042千米日本守军约2万人,守着6个筑有机场的珊瑚环礁。
美军经过侦察评估,决定先夺占其中的夸贾林环到南极的恶劣环境,是其他大陆不能与之相比的 登陆的当天,我出于体察南极大陆第一夜的滋味,准备写点什么,留下了 度过了不眠之夜后,第二天9时30分,直升机来到中山站址为了把登上南极大陆第一天的感受写出并发回国内,我爬上直升机准备回船直升机腾上天空,飞行员维克多・巴克尔老头想抽烟,便双手脱开直升机操纵杆,又是从口袋里找烟又是点火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我看在眼里,很是担心,怕直升机掉下来,而他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吞云吐雾中,他看我年轻,认为视力会比他好些,示意我从海面上搜索“极地”号,以便早些备降他哪里知道,这是我难以胜任的“任务”一是我患有轻度色盲,二是“极地”号船体基本为灰色,与海面上的颜色比较贴近结果还是巴克尔先发现了目标,向我指了指远方小如弹丸的考察船记得巴克尔一次与我们闲聊时说,由于南极特定的恶劣环境,为了保证安全,怎么谨慎都不过分,否则会有生命危险南极有时出现的天气状况非常不利于飞行,例如铅灰色的天空,加上地面冰盖一片白色,驾机凌空,看到天地间界限模糊,视觉差不明显,若飞行员头脑稍不清醒,误把冰盖当空域,必然会坠地而亡 1989年2月26日,是举行中山站建成典礼以及考察队结束考察撤向“极地”号返回祖国的日子。
然而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夜里下起雪,十几个小时未停地上积雪已达十余厘米厚跳望远方,一派迷蒙我们早上起床就收拾行装,准备口山站建成典礼举行后,撤离站区 中山站院子里,一张讲桌摆在站房台阶上,上面放有麦克风,一盆水仙花,考察站建成典礼准备就绪大家就等着一个到来,他就是考察队总指挥陈德宠天气不作美,能见度差,住在“极地”号上的陈总能否乘直升机来到站区,我们表示怀疑 我们忧心的不只是考察站建成典礼的举行与否,还有我们怎样撤离站区,去“极地”号陈总来不了,表明直升机难以飞行,而我们此时去“极地”号,只能靠直升机运输我们算了一下,一架次运3个队员,得运10多次,尾航肯定已进入漆黑的夜连续航行四五个小时,维克多・巴克尔老头能吃得消吗?“钟206-B”型直升机能吃得消吗? 下午2时多,陈总从天而降,从而保证了中山站建成仪式如期举行 在回国人员撤退安排上,好在得到了泊在中山站附近的苏联“维塔斯・白令”号破冰船的支援,他们用一架次可载20余人的“米8”直升机,把我们运到“维塔斯・白令”号破冰船上,然后驱动破冰船开向“极地”号 我们在南极的最后飞行使我看到“钟206-B”型直升机的有限性遇有大规模的飞行任务它是派不上用场的。
南极考察结束,“极地”号返回祖国之际,路经澳大利亚西部沿海城市弗里曼特尔考虑到维克多・巴克尔就要离开“极地”号回家,我抓紧时间约他采访 他说他第一次来南极执行飞行任务是1970年在南极飞行要求上,拥有两架直升机―也不是想飞多远就飞多远,其安全飞行半径是80海里,再远就不飞了;原因是考虑到远方的天气难以预料,还有直升机贮油有限我问他在南极飞行遇到过特别的危险吗?他回忆说,有一次,飞行中直升机发动机突然停止运转,好在马上找到了原因,及时启动,才避开坠地的灾祸这次南极飞行同样伴有危险有一回,“钟206-B”直升机的螺旋桨已经高速运转起来,一个队员居然顾下不顾上地扛着测绘用的花杆走了过来好在被机械师大卫・高博及时发现,抬手将花杆捺倒,否则,不是螺旋桨被打坏,就是把扛花杆的人拨到海里去巴克尔还告诉我,在澳大利亚本土飞行,对直升机的要求是,飞行员在一架直升机上飞行10小时,就换另一架飞机这次在南极3个多月飞行了50多个小时,按说早就该换直升机了,但没有这个条件 我问他还能来南极飞行吗?他说他准备两年之后退休或半退休在飞行上,他所供职的直升机公司并不严格限制年龄,只要每次承接大的任务前,通得过两次严格的体检,就可以继续飞行。
飞机冲进戈壁滩 在我的采访生涯中;虽然多次乘过飞机,但最危险的莫过于1992年夏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考察,飞机从新疆首府乌鲁木齐起飞开往南疆和田,到达目的地机场上空后,先是降不下来,终于着陆后,竟冲出跑道,迫降在戈壁滩上,险些机毁人亡 8月7日下午2点32分,我与队友乘坐的“图154”2603号飞机起飞,它越过天山雪峰,腾人蓝空此前几个小时,我们曾登上“图154”2607号飞机,后来又退出,航空小姐说,和田那边有沙尘暴,等等再说几个小时过去了,又换乘子2603号飞机更换了飞机,如同往常一样,没有人向我们解释这是为什么 我坐在17D号座位上,考察队员周兴佳坐在17号G上,我们紧挨着他说,飞机越过塔克拉玛干沙漠上空时,可以看到漫漫的沙滩我朝窗外望去,一片迷茫,看不见地面飞机到达和田机场上空,能见度仍然很差借飞机下降之际,我又一次俯瞰,虽然距地面很近,但林网、房舍,到处模模糊糊显然,这个地区正值沙尘暴肆虐 这样的天气能安全降落吗?许是南京机场前不久发生的一场空难惨剧阴影还没有散去的缘故,机上所有人都很紧张,脸色严峻地纷纷望着窗外 对准跑道,飞机在急速下降。
我们已感知机轮着地的“唰唰”震动声,按照以往飞机着陆的经验,只要飞机落在跑道上,不消几分钟,它就会减慢速度停下来,我们便可以庆幸安全到达然而,这次飞机非但没有停下来,反而又飘然而起,旋即升人空中第一次降落未成功 飞机在空中兜了一圈,又第二次降落一位位队友拿着登机时发的用于擦脸的白手绢比划着,说该写遗书了没有人理会他,大家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飞机着陆上靠在舷窗的乘客有的将脸紧紧贴在舷窗玻璃上,几乎压扁了鼻子内座的乘客不敢解开安全带站起,只能尽力伸长脖子,想从窗外获得降落的信息同样,轮子沾上跑道的瞬间,机头又被拉起,腾人天空 熟悉新疆航线的人说,飞机应转飞距和田500多千米的喀什机场降落,那里的导航设备先进,跑道长也有的说,飞机油足,折返乌鲁木齐也不成问题显然,危险因素让大家不愿再在和田机场降落 哪个国家都是一样,乘飞机从没有民主可言,上了飞机,是死是活,全交给了飞行员2603号飞机又在天上兜圈子,说明飞行员执意要在和田机场迫降 “喂!看看是不是液压系统出了故障,飞机轮子放不下来!”一位乘客提醒靠舷窗的旅客什么也看不见靠舷窗的旅客答道此后,舱内没有一人说话,都在焦心地等待命运的安排。
这次真的落下了,飞机在跑道上猛烈地奔跑着,发出吓人的轰响五六分钟后,只听见“呼”的一声,尘龙突然从飞机的四围蹿起,窗外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如同钻进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洞有位男子惊叫一声:“完了!”我邻座的一位日本女乘客,也双手合十,求菩萨保佑 飞机不动了,待翻腾的尘土慢慢散去,我才看清飞机冲出跑道约60米,正停在戈壁滩上我突然想到,该拍摄飞机出现事故的场面,可随身携带的两部相机均未装胶卷这时,机组人员催乘客快下飞机,我只好边走边手忙脚乱往相机里塞胶卷 走出舱门一看,舷梯车刚刚靠上舱门机翼左侧停着一辆轿车机身尾部,停放着虹色消防车,消防员正拉着长长的水管往轮上喷水不知是机轮过热还是在燃烧,水喷在上面,发出刺耳的喇喇响声,然后腾起雾气看来,在飞机第一次降落不成时,地面的有关车辆就做好了应急的准备,否则,车子不会这么迅速地来到机场尽头的戈壁滩上 在舷梯上,我端起相机按了几下下飞机后,又拍摄消防人员用水枪往机轮上喷水的场面时 戈壁滩基本是平整的,上面布满了鹅卵石,走在上面,感到土质异常坚硬也许是它的硬度,抑或是地面没有大的坡坎,才加大了机轮的摩擦系数,没有造成飞机严重的颠簸和倾斜。
否则,我们真会一命呜呼 置身机场,视野不再像在机舱里那样受到限制仰望天空,能见度很差,太阳不是明晃晃,而是变成一个淡蓝色的圆盘,那是因为空中布满了浮尘 简陋的和田机场,没有障目的围墙,因此,2603号飞机屡屡不能安全着陆的场面,被在机场上的所有人看得一清二楚或许,他们中有人为我们捏把汗;或许,他们中有人觉得,以2603号所遇到的险情,应导致飞机爆炸和旅客血肉横飞!否则,他们不会有几百人拥在机场候机楼附近,吃惊地瞪大眼睛看着我们的到来如果当时不是武装警察维持秩序,为我们辟出一条通道,走出机场都困难 擦着山尖飞过 2001年10月22日,我和队友们从斯瓦尔巴德群岛首府朗伊尔宾机场出发,乘坐一架18座的“NL-28”小型飞机,前往地处北纬7855′的世界上最北小镇――新奥勒松 登机前,我从朗伊尔宾机场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从朗伊尔宾至新奥勒松,经常有定期准商业航班往返,冬季每周两个航班,暖季每周三个航班,根据特殊需要也可临时增加航班,但一般不为旅游团体提供服务 由于“NL-28”飞机飞行高度仅有2000米左右,使得我们有机会通过舷窗更清楚地俯视斯瓦尔巴德群岛的陆地和海洋。
我们发现,机下的礁,陆战4师和步兵7师参加两栖攻击任务 夸贾林离吉尔伯特群岛和珍珠港过远,美军拟夺取其中一个环礁湖作为锚地,然后发起袭占夸贾林的“燧发枪战役”由于日军未在马朱罗环礁上设防,决定D日先占马朱罗,让部分运输船舰在平静的环礁湖中集结,D+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