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湾区时代粤方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docx
14页论湾区时代粤方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 要:“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加上活力四射的珠三角,构筑粤港澳大湾区版图特色岭南方言文化是粤港澳湾区的主流文化,同声同气、共建共荣“一带一路”湾区开放格局与经济文化的核心圈,战略意义非凡承载百越底蕴的粤方言文化是广府文化的重要标志,粤俗文化传统传承与学校教育发展,是湾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当前湾区的语用属于粤方言与英语、葡语、国语以及五邑话、客家话与广西白共处一室,显示多元化生态发展趋势本文拟从广府文化粤方言流行发展与大湾区经济腾飞的关系,从学校教育中粤语特色之视觉切入,探讨粤方言在学校教育中地位及其与普通话、英语、葡语等多元融合生态,继而探讨大湾区内同根同源同声的粤方言文化多元化融合与传承发展的新思路关键词:粤方言文化 多元化融合与传承 粤港澳发展 湾区时代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力推粤港澳经济与文化事业融新发展,是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以千年商都广州为中心、组合深圳、佛山、东莞、惠州(不含龙门)、中山、珠海、江门、肇庆(市区和四会)九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就是世界四大湾区之一的粤港澳大湾区所在。
有着相同的方言基础与文化传统和民俗背景的港澳大湾区各地,特别是大湾区重镇的广州、香港与澳门,无疑是目前建设南中国世界级城市群、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创建粤港澳全球创新高地的重要开放平台以粤语为依托、以粤港澳地域文化资源与经济基础实现湾区内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优先,这是大湾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发展大湾区“一带一路”经济与文化,绕不开粤语与粤俗文化底蕴的地域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的传承与发展,此乃九市两区能够抱团的一个因素尽管各地的地方土话有别,但是九市两区共同流行的大众方言就是广府白粤方言,多地呈现出粤方言与英语、葡语、国语以及五邑话、客家话与广西白共处一室的多元化尽管近年从中央到地方全国到处推普活动方兴未艾,然而在日常百姓生活乃至粤港澳等地的一些非正式但大型的活动中粤方言仍是主角港澳地区主要流行语言就是粤语,甚至在幼稚园、中小学等学校教育的课堂上就是主打粤方言;在九市中的不少地方粤方言成为主要沟通语言;在百姓生活与工作中粤方言也相当普遍,使用频率之高,与官方语言的普通话、英语比毫不逊色,呈现出浓郁的多元化倾向粤语与普通话孰轻孰重,求同存异则好然而为迎合“一带一路”经济商圈建设促成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两区经济与文化之融合创新,我们必须依靠共同语粤语依靠粤俗方言这个共同的文化底蕴与传统继承,寻求互相之间更多的共荣、共享。
以下特意从教育中粤语特色之视觉切入,根据历年存在的学校双语教学的现状,讨论大湾区时代多元教育的融新趋势一、共同的粤语方言基础不但会让大湾区的九市两区之间关系亲密,而且会令相邻的双方之间产生更多默契与隐忍,从而制造更多的合作商机与约束自古以来,作为百越雅语的粤语是粤港澳与湾区九市的主要方言,俗称“广东话”因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的一种声调语言,成为汉族广府民系的母语,使用遍布广东、广西、海南境内各地以及香港、澳门等地;也因流行的地方不同而各有一些差别,如香港白话、茂名白话、湛江白话、恩平白话等,但广府白广州话毫无疑问拥有压倒性的强势地位成为粤语内最流行的通用语,经年累月后已成为标准粤语常说的“白话”,一般默认是通行于珠三角、以廣州话为标准的粤语随着历史变迁、广州经济发展优势突出,粤语正逐渐被视为正规语言使用与传播之际,粤语与粤方言之间的差异越发细化,并与同时流行使用的常用语言如普通话、英语等形成多元并存的局面如在港澳两区以及广东四乡城邑等地的学校教育中大量使用带口音“标准粤语”教学,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粤方言睦邻与沟通,在你侬我侬耳鬓厮磨乡音话旧中编织浓郁的乡情亲情,制造无限的合作商机,延续粤语文化传统与生命。
显然,粤语这方言影响力正在不断壮大,无论是语音、语用或语境,正凭借一统天下的“六调九声”威震半壁江山,从乡音相同的“九声”,即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和阴入、中入、阳入等“九声”与乡语相近的“六调”,即一组粤语中最多只有六个声调, 需用数字1-6个排列如“三九四、〇五二”形成节奏、音韵,维系多少古往今来的故人故事故情,铸就多少岭南佳话当然,在汉语作为通用语言的语境下,粤语和普通话乃至各地方言一样,都是汉语地方变体的“方言”,是南蛮地区的部落语和部族语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与外界沟通越欠缺的地方,其方言的个性就越丰富有着悠久历史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地,拥有官话方言、湘方言、吴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等全国七大方言区,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提炼多种方言后所形成的普通话,已成为我国各民族各地的共同语言与标配语言然而近年粤语也随着港澳比邻千年商都优势南粤经济腾飞、海丝古今魅力也走向全国渗透世界每一个角落,粤语成为世界第三大语言粤方言的势头虽然强劲但终不能超越普通话就现状而论,普通话与国内的所有方言相比有着以下两个无与伦比的优点:第一,普通话综合七大方言,其音素更为齐全,采用阴平、阳平、上声与去省四声调配,使发音更富有节奏感、音乐性。
如电影《红色娘子军》主题曲歌词,“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节奏感、音韵美一目了然第二,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因此凝聚中原大地北方文化与古百越山水精华而聚集的词汇和习语显得空前丰富,具有的情意性与表现力更强实践中,如果对同一篇作品,分别用普通话和方言尝试或咏唱,或朗诵散文诗歌,或宣读政府声明,最终产生艺术感染力与审美效果,明显有别然而方言仍然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据考究,全世界现存方言有3500种,但被各国定为官方语言或通用语言的也就65种左右,没有晋身成为国家官方语言的不少方言凭借自身的价值仍然得以生存这数据证明,一种方言能够传承下来,除了因为它与百姓的生产生活有着无法剥离的关系外,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沉淀、情感乡愁与城市印记粤语作为方言本身确实也是一种南粤钟灵毓秀的文化,是一种寄予千般情万般怨乡愁的情结,是承载城市发展的注脚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欣赏领域,有继续发挥繁荣传播民俗文化的作用因此,共同的粵语方言情结,能软化人的灵魂熨帖人的心灵,在“走西关赏粤剧听《步步高》吟诵《月光光》”中,寻觅九市两区之间的合作默契共享商机。
二、大湾区时代赋予粤方言粤俗推广的新使命,教学用语出现多元化,教育形式出现多样化建设大湾区经济,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站在教育的层面,就应善于向港澳等境外各地各国学习先进的经验,以传播粤语文化为纽带,从课堂用语、传统教育与思想转变等方面着手,用开放包容的胸襟、异彩纷呈的多元化语言和丰富灵活的多样性手段去武装孩子所谓共享优势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联动九市两区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融合创新,寻找新的制高地共建共荣回归教育的本真,就应该大胆借鉴港澳两地做法,让粤方言这个百越古汉语在新生代中穿越,以喜闻乐见方式回归课堂,以厚重馨香书卷荡涤心灵,使沉睡良久的百越文化不断流现实中有几个怪象,如果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老广在日常生活中能运用普通话交流是少数,那么经过多年推普运动、得助改革开放之东风,今天本土的“90后”“00后”日常交流能熟练使用粤语的更是少之又少,这是之一;怪象之二,近十几年的教育改革与应试教育实施,使我们大多数学生热衷于学英语考雅思拿托福,而忽略自己传承了三千多年的汉字文化与母语教育,崇洋媚外,头顶高文凭但不谙世事,无法与人顺畅交流立足社会。
显然这些都是当下教育的悲哀!也是当前建设大湾区经济与文化大势赋予教育界的一项任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将传播渠道快、受众面广、历史悠久的粤方言定性为一种“语言”,这不仅是对目前普粤继承粤俗文化历史谱写海丝篇章活动的最大鼓舞,更是世界对老广城市岭南情感的认同笔者认为,作为维系乡情乡愁传承粤俗文化传统的粤语应该走进课堂走进孩子心灵,就像当年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教育应当从娃娃抓起”,让粤语本土文化进入课堂,让孩子们能接受到正统粤语的训练,自觉沉淀粤俗文明;善于借鉴香港、澳门教育界同仁的经验,互相取长补短,在推普上港澳两地学习内地做法,在继承粤俗文化历史上广东向港澳取经通过共同的粤语情怀联动共同的致富梦想,开展大湾区经济腾飞的寻根之旅,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发扬古百越精神,以开放、兼容视野,让学校实行双语教学在双语教学上,不同地区有不同内容的双语教学应用在香港地区,跨文化交际水平极高,自从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后,香港就进入跨文化多元性社会在回归前英语是官方语言,粤方言在民间盛行,从幼稚园、小学到中学学校课堂教育除了特别指定以外均为粤方言,英语是必修的专用语言,运用普通话的人很少,甚至一旦运用普通话与人交流会被人误会为“孬”种,这是一种歧视现象。
港澳回归后,普通话的官方语言身份得到确定中小学校会定期举行关于课文朗读、诗歌背诵、主题演讲以及文学作品赏析类型的比赛与评比活动;也会号召社团、社会培训机构参与推普,为政府官员、企业公司、个别刚需提供丰俭由人的普通话套餐教育回归二十年后的港人普通话水平已然明显进步,不少学校狠抓双语教育,并返璞归真提倡粤语母语教学在学校里粤语不会因为英语当道遭打压,英语不会因回归退出香港舞台,粤语与英语、国语并驾齐驱,粤语传统粤俗内涵与英语严谨欧洲文明比翼齐飞,真正成就一道比回归前更灿烂的跨文化跨界融合的经济文化繁荣的风景线而在澳门这座相对宁静的“小渔村”,宛如一个矜持少女正用纯洁眼神,审度由葡萄牙传教士带来的异域风情,这儿的跨界比不上香港, 这儿的流行方言除以粤语方言为主外还盛行英语一是官方外交语言首选葡语,课堂教学用语是粤语回归前澳门经济相对落后,盛行带口音的粤语,人们甚至借助粤语乡音区分朋友圈择友而交,一句带有方音的粤方言寄托多少相思恨;二是优秀英语水平成为贵族学校沽名钓誉的撒手锏,比如著名的澳门联国私立学校,以其卓越的英语教学水平稳拿澳门教学质量第一;三是像小国寡民静如处子的葡语学校教育成为输出官员的集散地。
可谓各有优势回归后澳门教学的双语特色更突显,除了保持原有的十五年义务教育使用粤语外,还针对大陆人士以及外国友人对澳门生活圈的融入,广泛利用文化馆、演艺社等政府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如粤语歌曲编唱、微聚会微展览或主题比赛等,帮助年轻一族以及刚需人士尽快融入,精英一族以及中小学生的粤语、普通话水平逐渐提高,以前作为功劳卓著的国语培训机构逐渐式微,这是时代进步的使然,更是证明粤语普通话在当地普及度高所以建议广州不妨效仿港澳的做法,推普与传承粤俗的粤语、走向世界的英语学习并不矛盾,反而方便培养自己跨界意识跨文化视野,以开放兼容并包心态传承粤俗的悠厚文脉第二,粤语、英语和普通话等多元化语言运用的生态,既丰富日常沟通交际语言的表达力与感染力,又促进三地不同文化不同习俗的兼收并蓄香港由于受英国殖民统治长达一百五十年,原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大系的粤方言本土文化不仅受到以英国文化为主的西方殖民文化的百年灌输与强化,而且还随着英国等列强文化对本岛的入侵,香港社会的政治经济与市民文化均被双向或多元性绑架,间中的缝隙成就了具有粤味粤俗与市民化的香港本土文化生态粤方言大行其道地填充学校的课堂知识贯穿黎民百姓市井生活,普通话语用成为当官掌权者的身份象征,故出现双语或多元化的语言生态。
虽然香港一直习惯运用英语、粤语、普通话夹杂融通的双语系统沟通表达,但在大多数新生代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流行使用半生不熟的英语与粤语混合、殖民文化与本土文化并存的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已然成为沟通的新习惯新模式比如,“我而家遇到哋troub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