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自学考试《环境心理学》考点精编.docx
5页2022年自学考试《环境心理学》考点精编高等教化自学考试,简称自学考试、自考,11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创立,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化国家考试TX:科学的目标是限制、预料和理解 名词-主试:就是试验者,即主持试验的人他可以给被试发出刺激,通过试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名词-被试:就是被试验者,试验对象它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被试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 名词-变量:指的是可以在数量上或性质上变更的事物的属性如声音的强度可从小到大,这是数量的变量;人的性别有男有女,这是性质的变量一项心理学试验通常包括这三个方面的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因变量,也就无所谓自变量,反之亦然 名词-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和限制的变量,它确定着行为或心理的改变 名词-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视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对因变量的选择和测量须要考虑以下主要的几个问题: ⑴因变量的牢靠性(信度),即一样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应得到相近的结果,否则就缺乏一样性,这种因变量是不行靠的 ⑵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当因变量的改变的确是由自变量而不是其它因素造成的,这种因变量就是有效的; ⑶因变量的敏感性。
简答-如何解决试验中出现的高限和低限效应?1.感觉是对干脆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过去的阅历与各种感觉结合而形成的 感觉主要以生理机能为基础而知觉是纯心理性的,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知觉的几个主要心理特性包括知觉的相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完整性、知觉的恒常性和知觉的组织性 2.环境知觉是从对环境中个别刺激的加工起先的通常会经过刺激的觉察、刺激的辨别、刺激的丙认和刺激的评定这些过程 汉尔森提出环境知觉包括认知的(思维的),情感的(心情的),说明和评价的成分 我们对四周环境事物距离和立体的知觉在视觉中的加工,有单眼和双眼的线索 运动知觉是个体对四周环境特体在空间发生位置移动的反应,它是通过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实现的 3.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个体对环境的知觉敏感性会发生改变假如刺激恒定,反应越来越弱称为习惯化◎这种习惯化对嗅觉刺激、味觉刺激、噪音、光、压力、温度等都可发生,与对环境的适应有关而对改变的知觉则与环境刺激改变的快慢、可觉察性有关,即环境改变的快慢影响我们对环境改变的知觉 4.★简述环境知觉理论环境知觉可以通过两个过程完成,一是自上而下的过程,即概念驱动;另一个是自下而上的过程,即数据驱动。
格式塔理论认为,我们的脑以一种主动的方式对刺激进行建构,提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原则 功能主义理论强调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即生物个体要找寻能使它们有程度生存的机会它比较强调知觉反应的先天性,认为人类天生具有知觉环境中对他们有功能价值的方面 学习理论认为,我们的知觉不是先天确定的,而是必需学会知觉环境中的关键方面 概率功能主义,即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它是布伦斯维克用数学来描述个体知觉过程的一个模型当对包含多 维度刺激的大环境作推断时,我们会给不同的刺激线索给予不同的概率值(权重),并对一系列散在的环境信息过滤,重新结合成有序统一的知觉个体利用可能歪曲的信息对环境的真实特征作一可能性的推断他强调知觉是一个概率计算的过程,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 5.◎环境认知是指人对环境刺激的储存、加工、理解以及重新组合,从而识别和理解环境的过程主题在于环境学问如何获得并进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阅历和期盼是两个须要考虑的很重要的方面 6.◎认知地图是在过去阅历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是一种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既包括事务的简洁依次,也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的信息。
目前认知地图探讨的干脆渊源是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的工作,是依据对情境的“认知”,获得达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并从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符号-格式塔”模式 7.☆试述探讨认知地图的方法⑴画草图运用一系列问题请某一环境中的个体勾画出来他头脑中对这一环境的表象最主要的方法是让被试画出其城市大的草图,即在纸上画出他们看这个城市的表象⑵对某一环境进行图示反应再认一个人心理贮存的环境图像⑶再认任务除了画草图,还请被试报告他们是否能找出,在一些不熟识地方的图片中,插入一些标记的图片⑷距离估计并建立统计意义上的地图不用画草图,而是通过让被试简洁地估计一个环境中两个地点间的距离 8.用来描述和分析认知地图的五种关键维度:路径、边界、区域、结点及标记路径:人们在环境中所运用的行进通道,如街道、河流、地铁线、步行街等;边界:不肯定是线性成分,但倾向于是线性的,有限定和封闭的特征,象墙、法定的边界,海岸线等;区域:是认知地图中较大的空间,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宿舍区”、许多国家中的“中国城”等;结点:行为较为集中的点,它连接主要的路径,或者是几条路径的终点,或者是路径在此处中断,如交叉路口、车站广场、交通枢纽等;标记:人们用作参照点的突出特征、明显的界标和标记,通常从较远处就可以看到。
1.四周环境是指我们四周摸不到、看不见的一些稳定的环境特征,如声音、温度、气味和照明四周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是通过心情作为中介变量产生的 2.莫若比安提出了环境负荷的概念,它指环境给个体传递的信息量认为环境负荷有三个特征:环境信息的强度、新颖性、困难性强度是指感觉刺激的肯定量;新颖性是指个体对刺激的熟识性任何生疏的环境信息都要求更多的留意和认知活动参加,并且激活水平也更高困难性指环境信息的困难程度 3.根据感觉信息量的不同,环境负荷可以分为高负荷环境和低负荷环境高负荷环境指环境输入的感觉信息量多;低负荷环境指四周环境输入的信息量少在其他条件相等的状况下,高负荷环境导致更高的激活水平 4.天气是指相对快速的冷热变更或是短暂的冷热条件气候则是指一般状况下具有的天气状况或长期存在的主要天气状况 5.一些气候现象:①厄尔尼诺又称“圣婴”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异样增温的现象,它的发生周期大约为2~7年②南方涛动是指南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海平面气压改变呈反位相的现象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有亲密关系,二者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表现,被合称为恩索(ENSO)现象③温室效应,主要是由石油的大量运用和臭氧层的损耗而造成的。
6.关于气候与行为间的关系,主要有哪些观点?气候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环境心理学家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气候确定论、气候可能论和气候概率论⑴气候确定论认为,气候确定了行为的范围⑵气候可能论认为,气候对行为有肯定的制约作用,它限制了行为可能的改变范围⑶气候概率论认为,气候不是导致某种行为产生的确定性因素,但是它确定了某些行为出现的概率比另一些大 7.温度可分为四周温度和有效温度◎四周温度是指四周环境或大气的温度,是实际的客观温度;◎有效温度是指个体对四周温度的知觉,是个体的主观感受个体对温度的知觉包括温度的物理成分和心理成分温度的物理成分就是指四周环境的实际温度温度知觉的心理成分主要指对个体身体内部温度的知觉,也就是对核心温度或深度温度的知觉 8.核心温度是指个体身体内部的温度知觉,应当在37℃左右须要人体有一个防卫和调整的机制,它能依据四周环境的温度来自动调整体温,使之与环境相适应大脑中的视丘下部就起到了这个作用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