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多元文化视阈下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德育功能探究.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16276864
  • 上传时间:2021-11-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2.04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多元文化视阈下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德育功能探究 高亦飞?张季?徐豆豆【摘 要】 本文从多元文化视角出发,通过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德育内容进行梳理、归纳,研究分析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与德育的关系、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特殊德育意义,发掘其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及其存在的德育价值对如何利用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促进道德教育的创新提出相应的建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俗文化融合,优化全民德育环境;正确认识民俗文化,改善校园德育氛围;传承民俗文化,重视家庭德育环境构建关键词】 多元文化;民俗文化;德育;对策建议“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是对道德教育观的精准概括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即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工作,推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优秀精神文明活动的创建全球经济一体化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文化的融合,不同来源的价值观念相互交融亦给道德教育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例如价值观的抉择、德育工作者面临的引导困境、传统文化面临创新性困難等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有序德育体系,对民俗文化所蕴含的德育功能实施创造性转换民俗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在理论上能够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实践上能够增强民族地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最终有助于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道德教育与民俗文化相辅相成1、道德教育源于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又被称为传统文化是不同国家、民族或地区民众经过长期发展所形成具有创造性、共享性和传承性的风俗习惯,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产物”[1]而德育是教育者依照社会或受教育者的不同需求,遵循道德品质形成的一般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途径,在受教育者自觉参加的活动中,通过内化与外化的作用,使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多方面的素养得到提升的系统活动过程各少数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自身特色的民俗文化,又被称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从德育的涵义来看,遵循一定的规律来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养,德育所遵循的规律是人们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总结归纳出的经验与标准,覆盖范围广泛且具体,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德育内容被进一步更新与拓宽,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俗文化来源于民间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源于日常,产生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中,而道德正是对人们日常行为活动的约束,故民俗文化与道德教育内容相辅相成由于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差异,少数民族形成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些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丰富了德育内容,为其提供宝贵的资源。

      2、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依赖于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内容覆盖广泛,指有助于提升综合德育水平的文化内容与文化成果,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共产党道德教育工作经验以及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等成果多元文化视阈下,道德教育被赋予时代性,德育研究内容相应增多,德育实际上早已经深入每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优秀民俗文化是不同地域人们在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中积累的历史,虽能丰富德育内容,但由于自身局限性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同样面临着传承与发展危机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教育活动的顺利展开离不开主体与客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道德教育同样由施教者与受教育者构成,根据德育所针对的对象不同,可以把德育大致分为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等类型德育对象的多样性就决定了德育范围的广泛性,对民俗文化进行创造性传承,就要将民俗文化的精髓与新时代中德育内容相结合,使人们在接受道德教育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民俗的魅力,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现代价值,最终使民俗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3、道德教育与民俗文化紧密结合为思政工作重要基础“文化决定教育,教育是人类文化的表现” [2]德育需要民俗文化内容来充实自身的理论基础,民俗文化则需要道德教育来解决实际发展与传承的难题,德育与民俗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道德教育经历了非正规到正规化的发展,更加趋于专业化民俗文化体现在人们日常实践活动的点滴,人群所到之处便会受到文化的影响,故非正规教育与正规教育二者共存于教育共同体中,缺一不可德育起源于文化,又作用于文化,只有将二者相结合,使道德教育吸收优秀民俗文化来全面充实理论基础,民俗文化在道德教育的作用下解决了传承发展问题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新时代,道德教育“本土化”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民俗文化就是德育“本土化”的起点,德育与民俗文化的有效结合能够使思政工作贴近群众德育是通过实践活动将道德标准、道德价值内涵等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德育自然就成为一种传播渠道,若想对道德教育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就必须深深扎根于民俗文化中,有意识地从民俗文化视角开展德育工作,才能够促进受教育者的道德素养的提升,增强思政工作的实效性二、民俗文化对于德育工作意义特殊少数民族存在于多民族国家中,指那些除人数最多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就我国而言,少数民族这一概念是相较于人数较多的汉族演变而来,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多元一体化格局,五十六个民族由于地理区位与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自身特色的传统文化。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包罗万象,对纷繁复杂的民俗文化进行分类,加之具体化研究,才能使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德育功能更好的发挥1947年5月1日,党领导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3]便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成为少数民族发展的坚实后盾,同时也为今后少数民族德育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1、少数民族区位因素及特殊意义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少数民族分布范围广,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我国多数省份都有少数民族聚居,但是大部分少数民族分布在民族自治区以及边疆地区与西部地区[4]与汉族分布区域相比,少数民族居民主要聚居在偏远地区,由于地理区位条件的限制因素,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速度相对缓慢,社会形态的发展变更带有滞后性,因此民俗文化以较为稳定的生活化方式存在而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萌芽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经过长时期的发展沉淀,成为相对固定的表现形式与内容,展现出较强的地域特色,也成为道德教育滞后的主要原因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大多分布在边疆地区,外来思想文化、各族民俗文化与主流思想相互交织,使得地区不稳定因素更加扑朔迷离,难以统一把握、协调解决新时期带来的社会变革,信息技术与经济的发展进步,使民俗文化在接受国内文化渗透的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地区德育工作机制也要随之调整,影响民俗的因素越多,民俗文化德育功能的稳定性越差,最终影响民族地区德育工作的开展。

      2、少数民族人文因素及特殊意义道德教育需要从民俗文化中汲取养分,民俗文化为道德教育贡献宝贵的资源从历史条件看,我国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自身特色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道德教育发展的源泉,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具有独特意义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核心思想赋予民族地区德育以特殊意义,[5]从我国的民族政策来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尊重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充分体现出我国对少数民族实施文化的保护除政策因素外,民俗文化还受历史文化方面的影响,数千年的发展使各少数民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包括:传统饮食、传统服饰、传统礼仪、婚恋习俗、宗教信仰习俗、传统节庆等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体现出较强的传统性与独特性,故而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对其德育功能的开发亦具有特殊意义三、民俗文化德育功能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如何传承优秀民俗文化,在当前德育工作中进行创新?习近平同志提出在新形势“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6]因此,民俗文化要在现代文化中立足,就必须积极与当代语境做好对接,迸发出民俗文化的时代价值,完成民俗文化的时代性转换。

      因德育源于民俗文化,只有民俗文化实现创造性转换,德育工作才能实现创新性发展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俗文化融合,优化全民德育环境随着国际环境变化与人们认知水平的提升,逐渐认识到提升全民德育的重要性,采取了相应措施保护民俗文化,并对民俗文化中的德育功能进行开发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产物,引导全民思想的走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俗文化中不仅能够赋予民俗文化时代性,而且能够解决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播问题目前社会大众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了解主要体现在民俗传说与节庆仪式上,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俗传说与民俗仪式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途径的实现上,习近平提出“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少数民族民间故事,以书本画册、图片动画等形式向社会大众展现,由于少数民族地理区位因素,自然原始风貌保存完好,旅游业日益兴旺,如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广西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少数民族景区发放免费画册,循环播放彩色动画,都能够有效提升民俗文化的德育效果如今国家已认识到民俗文化重要性,节庆仪式逐渐被重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到少数民族的节庆仪式活动中,使人们在每一次的节庆仪式活动中感受节日气氛,领悟民俗文化,在实践中逐渐培养仪式感。

      通过节庆文化这一渠道,民俗文化得以传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连接各民族之间的精神纽带,优化全民道德教育2、正确认识民俗文化,改善校园德育氛围狭义的道德教育指学校德育学校教育除了教书还肩负着育人的重任,尤其民族地区学校在传授主要的文化课之外,还担负着本地区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任虽然民俗文化的传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老师对节日文化不积极主动引导,对民俗节日的认识只停留在放假的表面认识,民俗文化的真正内涵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读,德育功能没有得到开发,因此校园德育环境的构建必须得到全面重视、需要师生积极参与师者,傳道授业解惑也”幼儿阶段的孩子除了父母以外与老师接触较为频繁,由于学生对老师固有的崇敬感,老师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极为重要校园环境有利于校园民俗活动的开展,而古诗词中包含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讲解,带有奖励机制的民俗文化比赛等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孩子更易接受青少年相对于幼儿群体,能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观看民俗文化色彩的电影书籍等方式,都能够使民俗文化中的德育功能有效开发利用高校课程中民俗文化内容的缺失,使得高校民俗文化社团活动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社团活动使社团成员增长民俗知识,了解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进一步开发其德育功能。

      由于大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思辨能力,自身可以充当良好的传播载体,对家庭德育环境与社会德育环境的构建均可发挥关键作用3、传承民俗文化,重视家庭德育环境构建在道德教育环境构建过程中,家庭氛围对其成员行为品德的影响极为关键家庭是孩子的第二学堂,家长扮演着教育者的身份,以身体力行的教育方式将德育内容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当孩子道德榜样的同时,也规范了自身行为,因此民俗文化中德育内容开发就需要家庭教育者对民俗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将民俗文化中所蕴含的德育内容以恰当行为表现出来,才能构建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利用民俗文化构建家庭德育,首先要正确认识民俗文化,做好节日引导教育将家庭德育与家风建设相结合,能够使受教育者更好的理解民俗文化中蕴含的德育内容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一破,污秽尽来”,[8]从优秀的民俗文化中选取重点丰富家风内容,强化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以优秀的民俗文化作为思想引导,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加强对民俗文化的正确认识,提高节日文化与民俗文化的认同感言传身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在规范自身行为、影响他人思想认识方面有显著效果其次家庭节日仪。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