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云南彝族传统服饰工艺.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04383018
  • 上传时间:2021-10-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1.5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析云南彝族传统服饰工艺摘 要:由于历史原因、政治因素及地域的差异,彝族支系繁多,服 饰差异大,同一片区的彝族服饰就有较大的差异,有些地区语言相通,服 饰却完全不同,琳琅满目,精美异常,各具特色本文主要介绍了甸沙乡 彝族服饰的主要原料、工艺流程关键词:彝族;服饰工艺;制作;少数民族;云南本文涉及的彝族服饰特指云南省昆明市寻何县徇沙乡区域的彝族服 饰及工艺,甸沙乡地处云南省东北部,是滇东北Z要冲明《嘉靖寻甸 府志》载:境内有黑罗罗,白罗罗,干罗罗三个支系,现在,民间亦称黑 彝,白彝,干彝,干彝是白彝中的一个支系本文所指的彝族为白彝,白 彝地处高寒山区,受汉文化影响相对不深,经济相对落后,至今还保留着 传统的服饰制作工艺白彝服饰主要以自织的麻衣,羊毛衫为主,旧时男 了做农活或放羊时会披羊皮褂,披毛棕编成的蓑衣高寒山区彝族服饰, 虽然造型简单,但制作过程却极为繁琐复杂,一件衣服至少要一年,甚至 要花上两三年才能出品因为妇女大部分时间用来做家务及农活,只有清 闲时段才有时间制作服饰工艺流程第一步,捻线羊毛衫顾名思义材料用的就是羊毛服饰与所处的环境及经济条件有着必然的联系,高寒山区环境相对恶劣,春夏风沙较大,秋冬则相对寒冷, 昼夜温差大,故服饰主耍从功能上满足保暖防寒,美观则是次要的。

      而羊 毛衫则具备了基本的功能做羊毛衫的羊毛一年可剪一次,一般是次年的 三月份可剪剪出來的羊毛要先洗好晒干放好,再用来捻线捻线是最基 础的一步,与盖房子耍把地基打好同理,要想做出一件称心如意的衣服, 捻线时就要上心此类衣服以线细质轻为美,所以捻线的时候就要捻细捻 均匀一点,这样织出来的布,质地才会不仅穿着舒服,而且穿在身上也飘 逸美丽当然线的粗细也是用来判断女人贤惠与否,勤快与否的标准每 当几个少女或少妇做在一起捻线,聊家常事时,便会一个赛一个捻得细第二步,双线就像一根筷子不够牢固一样,一根线的柔韧性和强度都不够好,所以 为了线的柔韧性更好,通常都是把两根线放在一起,把它转的极为紧固, 做成一个球状的线,以防织布的时候容易段,如果织布的时候线断了再接 上,那么织出來的布就会有瑕疵,不仅不好看,而且穿着也会不舒服把 双线合二为一的工具如同捻线用的器物一样第三步,紧固双线,即纺纱为了进一步紧固双线,需把双线在纺车上进一步转线紧固这种手摇 纺车据推测大约在战国时期出现,汉代普及由木架、锭子、绳轮和手柄 4部分组成而纺车的文献记载则最早见于西汉扬雄的《方言》,记有“? 车”和“道轨”纺纱时要手脚并用,也颇为考察妇女的纺纱技术及手脚 配合的灵活性。

      这种木质手摇纺车是由彝族男士手工制作第四步,做一定量的分开支线紧固双线之后,用相应的器物,把球状的线团做成一定量的支线,一 般是一支线能做一件衣服,或两支线做一件稍微大一点的衣服,做好支线 后要清洗T•净,清洗干净后,再把支线拧成麻花状,以便再一次拧紧线条, 加强柔韧性和强度第五步把做好的支线洗干净,然后把它扭成麻花状再晒干,Z后用织布机织 成布料即可,这里用的是最早的织布机,是席地而坐的踞织机(也叫腰机) 每一次织出来布能做大约能做三到四件衣服腰机织采用了提综杆、分经 棍和打纬刀,是现代织布机的始祖,织布工具由彝族男人设计制作而成第六步把织出来的布,洗好晒干,可做成两种服饰,一种是就把白色的布缝 在一起,做成裙子,一般是有丧事的第一天穿,另一种拿去街上染坊染成 黑色,彝族人崇尚黑色,染得越黑越好这黑色服饰都是喜服,也是彝族 人极为珍贵的服饰,一般逢年过节,如结婚,斗牛等才会舍得穿随着人 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外面的了解,现在人们会尝试用一些新的材料,如 会买黑色的线来织,这样黑线织的布,不仅能省好几道工序,而且有些线 极黑,符合彝族以黑为美的审美观第七步把染好的布,晒干,然后根据穿的人的高矮胖瘦,量好尺寸,用线缝 在一起,原来没有缝纫机的时候都是一针一线的缝在一起,现在有了缝纫 机效率就更高了,用的线一般是红色、绿色、蓝色、紫色。

      而衣服边上的 线一般都是缝两道线一是为了牢固,二是作为装饰结语随着社会的发展,纺织工艺逐渐丧失,因为老的传承人不断老去,而 新的传承人也逐渐缺失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彝族妇女大多去沿海城市务 工,而年轻的女孩去外地求学,传统以服饰鉴定女孩贤惠的思想逐渐消失, 再加上汉族服饰便利及美观,使得人们不再有继续传承这门繁杂工艺的动 力及愿望就像有些少数民族被汉化一样,也许多年以后,只能在博物馆 的玻璃窗外,静静的凝望这些生活与艺术的结合品了参考文献:[1] 刘宝明•云南寻甸彝族服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 01.[2] 孙琦.云南物质文化•少数民族服饰工艺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 版社.⑶尹绍亭,何学惠主编;罗链,钟秋著•云南物质文化纺织卷[M] •昆 明:云南教育出版社.[4] 杨璞•白裤瑶纺织工艺文化研究:以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瑶里屯 为例[D]•广西:广西民族大学,2013.[5] 熊丽芬•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A]•见:云南省首届文化 遗传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论坛•云南省首届文化遗传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 论坛论文集[C]・昆明:云南省博物馆出版日期,2013.(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