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0周公诫子课文全解素材语文版.doc
6页周公诫子 选文中以“吐哺握发”形容君王为国家礼贤下士,殷求人才的精神,并以六种“谦德”强调谦虚谨慎是理天下、成大业的第一要素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红字注音守以畏者(wēi) 睿智(ruì) 桀(jié) 纣(zhòu) 欤(yú)2.形近字┏禄(lù)俸禄 ┏裕(yù)富裕 ┏沐(mù)沐浴┗碌(lù)忙碌 ┗俗(sú)通俗 ┗淋(lín)淋湿3.多音字┏(xiāng)相信 ┏(wèi)畏惧相┫ 畏 ┫┗(xiàng)宰相 ┗(wēi)守以畏者4.词语解释【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诫】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往】去,到……去无以鲁同骄土】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骄,怠慢,轻视相】辅佐轻】分量小,引申为轻微,浅薄哺】口中含嚼的食物德行】道德品行宽裕】宽大,宽容守】保持恭】肃敬,谦逊有礼荣】光荣,荣耀,荣华显贵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贵】地位显要畏】威,威严聪明】指明察事理睿智】聪慧,聪明愚】愚拙,不巧伪哲】明智,聪明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由】奉行,遵从亡】灭亡,死亡可不慎欤】能不慎重吗?慎,谨慎,慎重。
欤,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5.文学常识填空(1)《周公诫子》选自____,作者____,____(朝)古今诗学_____的开创者2)周公,是周初的___家,姓___名___,曾帮助____灭商3)“一沐三握发,_____,犹恐_____”就是____的典故参考答案】(1)《韩诗外传》 韩婴 西汉 韩诗学(2)政治 姬 旦 武王(3)一饭三吐哺 失天下之士 吐哺握发二、课文学习1.作者简介【明确】韩婴,又被尊称为“韩生”,燕(郡治在今北京市)人,其生卒年月已难详考 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治《诗经》,兼治《易》文帝时,任博士景帝时,为常山王刘舜太傅著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南宋以后,仅存《外传》清赵怀玉曾辑《内传》佚文;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韩诗外传》二卷、《韩诗内传》一卷、《韩诗说》一卷2.关于周公【明确】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姬姓,周武王之弟,名旦,亦称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称为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他出师东征,平定反叛,大规模分封诸侯,并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作为东都。
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其言论见于《尚书》的《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3.题目解说【明确】本文是节选自《韩诗外传》,题目是编者加的本文是周公教育儿子伯禽的一段内容诫,告诫,警告劝诫之意4.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周公提出的“六德”又是什么?【明确】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即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六德”就是六种谦虚的美德,即“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5.结构分析【明确】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本文虽只1段,但按照“起、承、转、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1句): 摆出观点:“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第二层(第2-5句):正面阐说论点第三层(第6句): 反面阐说观点第四层(第7句):总结问题,突出中心6.翻译:【明确】周成王将鲁地分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一辈子的重任,我在天下地位,也不能算轻贱了,尽管这样,我还常常洗一次头中间要停三次,手握未洗完的头发来招呼客人,吃一顿饭中间要停三次来接待客人,还惟恐因怠慢失去天下的人才。
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持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这就是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佑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知识渊博,也是一种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为君王的,之所以能拥有天下,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行不谦虚谨慎而失掉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谦虚谨慎吗?”三、深入探究1、你认为文中提到的六种“谦德”有何显示意义?【明确】这六种“谦德”,对现在仍有借鉴意义:一个人尊敬别人,宽以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国家再富有,仍需要提倡勤俭节约,这样国家才会更发达,局面才能更安定;如果一个人身居要职,就仍要有一种谦虚的美德,不能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这才是真正的高贵;一个国家科技发达,兵强马壮,别国才不敢侵犯,自己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学识渊博,聪明睿智,但仍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不可狂妄自满,骄傲自大,这才叫真正的聪明能根据现实,言之成理即可2.你是如何看待“礼贤下士”的重要性的?【明确】首先要了解 “礼贤下士”的意思礼:以礼相待;贤: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下士:降低身份结交有见识有能力的人。
语出《新唐 书.李勉传》,指尊待贤人和结交群士在本文中,周公诫子的观点是“子勿以鲁国骄士”,也就是要儿子做到礼贤下士,并且指出自己辅政“握发吐哺”,做到了礼贤下士古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刘备的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方能建立蜀国等等我们不难看出,古代明君都是能做到礼贤下士的,骄士多是昏庸之君所以现在的领导者,更应该礼贤下士,只又尊重人才,善待人才,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3.请概括周公的形象特点?【明确】从本文人物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周公是一个懂得如何守业,能做到礼贤下士,大智若愚;对晚辈能够进行谆谆教导的一个长者形象4.写作特点分析【明确】(1)文章言简意赅,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逐层深入地论证论点本文先摆出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最后得逞结论起、承、转、合”的议论文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层递式结构的一种引申,是古代论说文的章法起”即开头破题,引出论述的问题,如本文“诫子”第一句;“承”即承接开头,对论述的问题加以阐述,如本文证明论述部分:“握发吐哺”,六种“谦德”;“转”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如本文的反面论述部分;“合”即最后进行归结,如本文最后用反问句总结问题,起深化中心的作用。
2)语言生动,词语脍炙人口如:握发吐哺,博闻强记、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等3)观点鲜明,让人容易接受通过周公对前往鲁国的儿子的告诫,来揭示守业之难以及礼贤下士是守业的根本保证睿智的语言,谆谆的长者的教导,让读者深有启发四、课内阅读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1.解释下列词语封: 相: 畏: 博闻强记:2.翻译下列句子1)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2)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3. 周公提出的六种 “俭德”用六个字,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4. 文中哪句话属于反面论证?5.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参考答案】1.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辅佐 威,威严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2. (1)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2)尽管这样,我还常常洗一次头中间要停三次,手握未洗完的头发来招呼客人,吃一顿饭中间要停三次来接待客人,还惟恐因怠慢失去天下的人才3. 恭 俭 卑 畏 愚 浅4.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5.(1)作为领导,要尊重人才,善待人才2)做人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大智若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