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琵琶行》浅谈古诗文诵读教学(教师论文).doc
5页从《琵琶行》的诵读教学谈古诗文诵读教学的特点、作用及技巧古诗文诵读教学,以其声情兼备的独特的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 活,拉近与古人的距离,与之气息相通,与之心灵相融,实现学习者对作品的感 知、理解和体验,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更为强烈的古为今用意识、更为浓烈的人 文色彩,进而在开发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发挥出无可替 代的特殊作用一、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尝试与体验这是我的一堂白居易《琵琶行》的诵读教学课整堂课以诵读为中心展开先以已经学过的同样写秋景的一组古诗文如苏轼 《赤壁赋》等的诵读开始,营造出“状秋天之胜景,抒秋日之情怀”的特定氛围 然后在悠扬的琵琶古乐的背景音乐中,教师饱含激情的诵读来演绎被贬后的白居 易在秋风萧瑟、秋月朗照、枫叶荻花颤动的潯阳江边所抒写的千古绝唱《琵琶行》 学生被倾情的诵读深深触动,进而感动、沉醉,深入作品内心,悲诗人离别之愁, 悲音乐所抒情感之苦,悲弹奏音乐的琵琶女身世之惨,悲自己遭遇坎坷之不幸, 直悲得泪流满面“江州司马青衫湿”学生寂然无声,进而一阵掌声,为作品的 感人力量,为诵读的呈现出的独特魅力接着进入诵读后的鉴赏评析由于有了 感知与体会,学生思维活跃,他们找出自己感动的以及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有 声有色地朗读,并进行质疑交流。
最后集中到课文的音乐描写的诵读与讨论,音 乐描写又带动琵琶女形象的诵读讨论,进而带出诗人形象的分析诵读,从而引出 了对“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作品主题的吟咏这个过程,争 论热烈,诵读有激情,学生的智慧得到展示,创造性得到发挥,诵读的力量得到 体现诵读使学生尝到了创造的愉悦,得到了美的享受与情感的满足最后把以 声喻乐的本篇与同样描写音乐的以形喻乐的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与以典喻乐的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进行比较,在写法上作一拓展,再把状秋日之情的现当代 作品如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进行情感上的迁移 在声声诵读中达到视野的开阔、理解的深入透彻 从这堂课中可以看出诵读教学的的魅力所在1、 诵读教学的魅力来自相应的意境的营造诵读的作品是否有感人的力量,让人心动、让人震撼、让人联想、让人感悟, 相应的意境的营造是极为重要的意境的营造有一种启发性、暗示性、导入性 如本课教学在复习回顾抒写秋的诗文中引入“状秋天之胜景,抒秋日之情怀”的 氛围,暗示本诗将在秋景中抒发情感,这首先为作品诵读涂抹了一层特殊的感伤 情怀,然后相应情调的音乐背景的配合,更是共同为作品未登场就达到了未见其 形、先闻其声的先声夺人之效果,为作品产生感染力、震撼力创造了条件。
诵读 相应意境的创设,犹如为作品的展现拉开了序幕,为光芒四射的作品再现升起了 曙光,它的启发、导入作用不可低估2、 诵读教学的魅力来自教师的桥梁作用诵读是否有震撼力、感染力,教师是否起到了连接作品的作者心灵与学生心 灵的作用,这是产生感人魅力的关键教师对作品理解深入、透彻,有独到的见 解,朗读有功底,朗读处理有技巧,可更准确地传达作品的精髓,传达作品的美 妙之处,传达作品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从而达到学生深入作者内心,进入感性 和理性的深切体验,与作品产生同振共鸣,为之动心、为之动情《琵琶行》的 教学,那秋风瑟瑟的江边的送别的感伤,琵琶女弹奏的音乐传达的声声悲情,音 乐引出的琵琶女身世诉说的凄惨,音乐引起的诗人同病相怜的悲伤,都是借助教 师的诵读极富激情地传达出来,从而打动学生正如学生所说“您那声情并茂, 娓娓动听的讲课,很容易调动全班的兴趣个个都认真仔细地听您的课您的朗 读水平更绝了,神态与动作相结合,停顿、重音、长音恰到好处,使我们仿佛身 临其境一般”(学生吴伟龙)身临其境,这是教师借助诵读架起了作品作者与 学生之间心灵交流的桥梁,从而带学生走进作品、走入作者的内心3、 诵读教学的魅力来自作品本身诵读教学之所以产生迷人的魅力,还得力于作品本身的原因,由于作品的杰 出优秀。
《琵琶行》那富有表现力的高超的描写本领,那极富韵味的极有音乐感 的诗句,那极有层次极具冲击力的情感展示,时时感染着人、撞击着人的心,让 人不得不惊叹作品的伟大中学语文中所选的古诗文,从先秦到清代,无不是千 古佳作接触这些作品风格迥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犹如是走进了五光十色 的宝库诵读这些优秀之作,就如亲耳聆听中华最杰出的人物与你倾心而谈,心 与心交流、情与情碰撞,在日月光华中接受沐浴,接受滋养吟诵这样的杰出之 作,怎能不使人满口余香,给人以不尽的回味?4、 诵读教学的魅力来自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创造性的发现与感悟不论是采用各种方式导入特定意境,以增强诵读效果,还是饱含激情地诵读 演绎作品,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与作品的同振共鸣,深入体验与感悟,从而 达到深刻理解的鉴赏评价,让学生独到的见解得以亮相,有个性的发现得以张扬 因此,诵读教学最爽心悦目、最令人迷恋、最让人激动、最使人击掌而呼的是学 生对作品有自己的感知理解后的有创造性的诵读,通过诵读质疑解疑,达到有独 到的见解与评判这个环节是整个诵读课最光彩夺目的亮点,是诵读教学要达到 的高潮《琵琶行》的教学,在教师架起通向学生与作者心灵的通道后,学生的 感知被触动了,求知欲被激发了。
对精彩的音乐描写起什么作用,三次月亮的描 写是否多余,诗歌的悲伤是怎样一层层表现出来的等问题接连被提出大家唇枪 舌剑,激烈争论,智慧的火花在这时四处迸射问题越争越明,越争理解越深入, 这时抓住精彩的音乐描写这一段落所蕴涵的的复杂曲折的情感,串连起琵琶女身 世谜底的揭示,连带起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心触动,顿时作品所表现的 主题豁然开朗这时三次月亮这景物描写的不同作用,情景交融手法运用的用意, 全在这学生的辩论鉴赏诵读中变得了然于心这时再次进行诵读,作品内容的理 解、情感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感知,全在这琅琅书声中得到升华实现对作品情 感激荡后的理性的鉴赏与思考二、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影响及作用古诗文诵读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与作用1、培养浓厚兴趣,激发求知欲古诗文诵读教学最突出的一点,是通过诵读来读出作品所传达的情,所阐述的理 这里,因为诵读作品本身内容的博大精深,表现风格的多姿多彩,表现手法的精 妙绝伦,吟诵品味之中,学生自然会被作者所抒发的真情、所揭示的哲理深深触 动,自然会被作品高超的艺术手法而惊叹折服,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强烈 兴趣,体会到语文学习原来是如此的奇妙而精彩。
如《琵琶行》、《归去来兮辞》、 《游褒禅山记》的诵读教学,学生无不为诵读所营造的意境、传达的情感哲理所 震撼,无不为诵读教学那课堂上自己有创造性诵读表演而喜悦,无不为课堂上可 以自由地畅所欲言发表见解进行赏析争论而惊叹,学生发现原来语文课竟是如此 迷人、如此美妙,诵读教学引入的竟是如此奇妙的一个天地,由此产生高涨的热 情与浓厚的兴趣,引发迫切学习的强烈愿望,激发学生更旺盛的求知欲,在课堂 上进行探究学习2、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因为古诗文教学要通过诵读来传达作品的精神,而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 想、情感等因诵读者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等方面的相异会有不同理解,而且许 多作品本身存在理解的多义性,这些都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行创造性地诵读 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里,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他们可以依据诵读教学所提 供的作品作蓝本,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作品基调的把握、情感的控制、声音高低 快慢轻重的处理,灵活地加以运用,展示出自己心目中所理解的创作品像《归 去来兮辞》、《兵车行》、《蜀道难》等的诵读由于学生的富有个性特色的演绎 而显得精彩纷呈这个过程是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又充分调动起了自身 的文化、生活、思想素养进行尽情的演绎,更富其创造性。
而这积极参与的创造 性的二度创作,又正是文学作品所梦寐以求的实现读者参与感知的最高境界,而 诵读教学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发挥的同时实现了这个目标3、 激发学生潜能,开发学生智力诵读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激荡之后,一个重要的环节,还在于引导学生 对作品进行鉴赏评析,进行理性的思考在这个环节,诵读教学采用积极开放的 形式,以民主的方法,让学生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进行质疑解疑 在这样的课堂上,由于宽松的环境和放松的心境,加上教师的不断鼓励,师生间 平等对话,学生愿意发表见解和主张、敢于发表见解和主张,学生潜在的能力就 得到施展,才能得以发挥《琵琶行》鉴赏时,学生对诗中小到词语、大到景物 描写及人物形象等理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纷纷拿来进行交流,同意的、不同意的 竞相发言,在你来我往的争论中,问题一一得以化解学生因争辩思维变得活跃、 变得条理清晰,因争辩而变得善于以理服人,因争辩而变得多思勤思、考虑全面 不偏颇,因争辩而变得敏感灵活,从而使思维得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智能也得以开发4、 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健全人格诵读教学所吟诵的千古美文是我国古代最优秀最杰出的文化,吟诵鉴赏之 中,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优秀的品质时时激荡着学生、滋养着学生的心灵,陶 冶着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的精神得以净化,道德得以规范,品质得以高尚。
与 此同时,诵读教学又以学生自己的理解而创造性地演绎作品抒写的丰富复杂的情 怀,学生在与作品作者同悲欢共喜乐中,这些千古不朽之作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学生的情操而诵读演绎之后对作品的的鉴赏,一方面鉴赏评判本身,要介入学生对作品真善 美、假恶丑的判断,由此不断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在明辨是非曲直 中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诵读教学所营造的既让学生民主地大胆地发表 见解,又互助合作地互相探索的做法,也使学生有主见、不随波逐流,又能团结 协作的人格的形成有了可能三、古诗文诵读的技巧与方法 古诗文诵读教学要取得迷人的魅力,诵读的技巧与方法也要讲究1、 特定意境的营造营造与所诵读古诗文相应的特定意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所诵读作品的 氛围,更能直觉地感性地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准确的第一印象特定意境的营造 往往具有暗示性、提示性,它是让学生直达作品核心的一种有效方法,用这种方 法,运用于教学,有较好的效果如《归去来兮辞》意境营造法,先奏出伴着鸟 声水声、弥漫着田园气息的音乐作为背景,接着以“鸟鸣声婉转悦耳,音乐声悠 扬动人这来自天籁般的声响,仿佛让人置身于美妙的让人忘掉一切的大自然的 怀抱中……”导入以自然美抒情言志的话题,然后朗读回顾借自然美景来抒发心 志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写月光荷叶的段落,再串起同样有月光荷叶意象 的王维的《山居秋瞑》,接着以《山居秋瞑》是一个世外桃源所在的问答引出陶 渊明,由此走进陶渊明。
接下来教学《归去来兮辞》中对自然美的诵读鉴赏,对 所抒感情领悟变得更为顺理成章就得力于这意境的营造而且这种营造特定氛围 时,注意把单篇诗文放入同样写此景此情的大背景中的方法,可使学生更全面更 深刻的进行理解,感悟也就更深刻2、 再现作品时辅助手段的运用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再现作者心灵,借助各种辅助手段,可以使作品的感 染力更具震撼性、更具冲击力,从而更深的打动人心,让人难以忘怀像我的《归 去来兮辞》、《琵琶行》、《游褒禅山记》等古诗文教学,都用相应的音乐配音, 而且又以多媒体画面配合,再配以现场诵读,教师读、学生读,这音乐、画面、 人声的组合具有更为强烈的表达效果3、 诵读技巧的把握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要使诵读具有感染力,传达出自己的感受,传达出作品的神,关键的一点,是要把 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像你如果不了解白居易《琵琶行》中感伤的情感基调, 就无法把离别之愁,琵琶声之悲,身世之悲,同病相怜之悲,触动自身坎坷之痛 之悲,一层一层传达出来如果你不了解李白《将进酒》那正值“抱用世之才而 不遇合”,于是满腔不合事宜借酒兴诗情,来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就不能表现 那既豪放又感伤的复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