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从张掖黑河综合治理看推进节水型灌区建设.doc
7页从张掖黑河综合治理看推进节水型灌区建设 郑波(张掖市甘州区水务局 甘肃 张掖734000)摘要:本文总结张掖黑河综合治理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经 验,从制度建设、支撑体系及运行机制等方面对节水型灌区建设提出 了四点建议关键词:节水黑河治理建议在西北内陆这一水资源稀缺地区,“金张掖”依托对黑河水资源 的开发利用而得到了发展但黑河流域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张掖市 地处沙漠边缘,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且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人均 水资源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4%加之黑河干流没有调蓄工程,4 -6月农田灌溉“卡脖子旱”严重,每年有70万亩农田不能适时灌 溉农业与生态争水、下游与中游争水,黑河流域生态用水缺乏,生 态环境脆弱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区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上中游用水急剧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致使下游来水量减少,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黑河有限的水资源不堪重负,最终导致黑河流域 下游长期断流,东、西居延海先后干涸,大片胡杨林死亡,土地迅速 荒漠化并成为我国北方沙尘暴灾害的主要发源地之一针对日益严峻的黑河流域生态系统恶化局面和日益突出的水事 矛盾,国务院于2001年批准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同年启动 了黑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水利部还把张掖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 社会建设试点。
经过五年的治理,在水利部工作组和各级地方党委、 政府以及各级水利部门、各种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黑河治理及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甘肃省其它地区的节 水型灌区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项目概况按照实际下达项目建设内容张掖市已完成干渠衬砌466. 8km,支渠衬砌611km,斗渠衬砌674.3km,田间配套114.8万亩,新打机井464眼,旧井改造1025眼,高效节水面积40.6万亩(其中管灌29万亩,滴灌8. 5万亩,喷灌3.1万亩),天然林封育10万亩,草原围栏20. 963万由,人造水保林0.6万亩完成投资119561万元二、张掖黑河综合治理及节水型灌区建设的主要成效□□□□1、为实施黑河分水方案创造了条件,缓解了黑河中下游用水矛盾黑河节水工程和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使灌区每年减少渠口引水量3.7亿蛆,干、支、斗三级渠系水利用率由59%提高到64%2003年黑河水不仅成功地输水到达东居延海,而且首次将黑河水输送到干涸43年的西居延海,首次实现了黑河干流全线贯通,张掖连年完成国务院制定的向黑河下游分水的指标,使位于黑河中游的张掖市与下游 的内蒙古之间的用水矛盾得到有效化解,“绿色的颂歌” 一次次在戈 壁大漠上唱响,为改善下游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 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黑河综合治理项目有力地推动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核心是制度建设而建立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必须要有强有 力的水利基础设施作保障,必须构筑起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 水利工程体系由于黑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使张掖在提高水 资源使用效率和利用效益上取得了突破,渠道防渗工程、高新节水、 测水量水设施、机弁智能化水表和灌区配水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建设 使得农业用水指标的控制成为可能从客观上营造了建设节水型社 会的氛围,有效推动了明晰水权、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水票运转 等制度和措施的出台及“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水资 源管理运行机制的形成促动了节水型社会建设机制的形成和水权 制度的建立走出了一条工程措施支撑行政、经济措施,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3、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该项目实施后,对缓解黑河灌区水资源紧张状况、实现黑河水资 源优化配置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加快了项R区传 统农业向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的速度,促进了项目区 农、林、牧、副业的全面发展,为农民增收、产业富民创造了良好的 条件。
由于灌溉周期缩短,灌水速度加快,冬季灌水也有了保障初 始水权的落实,使各农户知道了自己可使用的水资源量,在政府的引 导下,农民主动要求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大提 高使得我区制种业和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国内外50多家制种企业 落户张掖,制种基地从无到有,五年内仅甘州区以制种玉米为主的制 种面积发展到43. 2万亩种植业的粮经比例由60:40调整为35:65, 经济作物总产值由2. 34亿元增加到7. 03亿元项0的实施促进了全 市农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民收入显著 提高,生产积极性充分发挥张掖从对水权理论的运用入手,以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全 面改革用水制度为基础,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压减用水总量为目 标,通过经济结构调整、种植结构调整、灌区里一个个农民用水者协 会的成立,浇水时一张张申请用水的“水票”,这些来自用水大户一 农业的变革,不仅改变了农民延续千年的农田灌溉方式和习惯,而旦 推动了区域的产业调整和经济转型由于始终坚持“以水定产业、以 水调结构、以水促发展”的经济工作基本原则,张掖市经济结构战略 性调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工业强市实现了新的突破。
自该项目开始 以来就有力地带动了我市的建材、铸造、塑料等工业企业的发展,通 过招商引资,先后建成了福建亚通公司所属的腾龙节水器材厂和新疆 天业集团公司张掖节水器材厂,实现了滴灌管(带)等高科技产品的 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另外,我市的水泥厂规模不断扩大,黑河两岸的 砂石料厂应运而生还解决了一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市外的几 十家施工企业的进驻也使我市的第三产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人民的生 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42 : 29 : 29调整 为2004年的33 : 35 : 322000年以来,经济增长率由8. 5%提高到 12.02%,财政收入增速由4.4%提高到14. 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幅 由102元提高到了 240元4、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由于渠道的新建和改建,引水口门减少,配套设施得到改善,加 之农民用水者协会,参与水权的确定、水价的形成、水量水质的监督、 公民用水权的保护、水市场的监管,并赋予协会斗渠以下水利工程管 理、维修和水费收取的权力,形成了水资源管理各环节公开透明、广 泛参与的民主决策机制尤其是西浚灌区、盈科灌区及草滩庄引水枢 纽等重点水利工程信息自动化项目的建成,过去重建轻管的现象逐步 改变,全市水利工程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对内陆河流域建设节水型灌区的建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 和谐相处,而实现人水和谐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水是基础性的 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 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根据张掖的实践经验对内陆河流域建设 节水型灌区提出以下建议:1、正视现实,转变观念解决水资源问题,最核心一点还是要转变对水的认识,切实把水 资源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来看待流域内各县 区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 当代与未来、水资源与其他资源等的关系要提高公众对水情的认识, 增强节水意识全市人民都来自觉地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把人 水和谐的观念转变为创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2、量水而行,总量控制要用“量水而行”的原则指导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能用损害水 资源换取经济和社会指标的增长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首先要考 虑本地区水的利用不能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使其依靠自身的水资源 能够支撑经济和社会的规模,并能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做到量水而 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发展同时,在用水秩序上应以人为本,先 生活后生产3、 政策引导,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灌区是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 措。
节水型灌区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 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以有限的水资源去 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 持续发展综合采用法律措施、工程措施、经济措施、行政措施、科 技措施,保证用水控制指标的实现要特别注重经济手段的运用,政 府要尽快制定出台科学合理的水价政策,实行超用加价、节约有奖、 转让有偿,充分发挥价格对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把节水纳入法制化 轨道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探索建立财政扶持、市场筹 资、农民自主参与投入和水的商品化相结合的水利投资体制,试行股 份合作公司、用水户协会等不同的管理模式,推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 建设,推广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增加工程节水灌溉面积建立与水资 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节水工程和技术体系4、 统一管理,合理配水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调度是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环境的重要 手段,要根据流域的水资源规划,进行流域初始水权的分配,再确定 各区域的用水权指标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与微观定额两套指标体 系通过合理配置和科学调度水资源,实行流域、区域水资源统一管 理,修复因缺水、污染而恶化的水生态环境。
要把水资源优化配置与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按照“人水和谐”的取用水理念,重 新调查评价取用水环境,合理调配农业与生态的用水比例,地表水与 地下水联合运用,使水资源配置更科学合理,确保城乡生产、生活用 水安全要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依法治水,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 利用实行统一取水许可管理,实施实时监测使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与保护改善水环境和维护水生态系统动态平衡推进节水型灌区建设是一场涉及用水者责任与义务、任务艰巨而 复杂的制度革命,是一项涉及生产关系调整和资源配置的系统工程, 我们只有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大 胆探索、大胆实践、大胆创新和发展,才能早日迎来节水型灌区的时 代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