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10年我同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状况.docx
7页近10年我同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状况 彭国强1,项贤林1,张成一1,时霖2(1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200438;2上海海洋大学体育部,上海201303)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近10年国内高校课改的研究,指出涉及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较少,满足不了高校学生对日益增强的体育活动的需要,不适应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关于我国高校体育课改,无论从改革阻力还是课程模式构建及新课程方面,理论研究较多,但实践研究太少,不能从根本上实现课程的改革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改革 G807.01:A:1672.268X(2010)01.0078.021近10年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 课程是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计划性和方案型等特点通过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搜集到近10年来有关我国高校课改的文章共有129篇,其主要研究主题分布如表1所示 如表1 所示,近10年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对于课程改革的现状与阻力方面所占比例最多,共涉及39篇文章,占到了总数的30.2%;课程创新方面所占比例居次,占19.1%;对于新课程、课程方案与涉及课程模式与构建方面所占比例基本相当;另外,还有11篇涉及课程的评价。
可见,近年我国对课程改革中所出现的问题及课改阻力方面最为关注,也可侧面反映出我国高校课改任务的艰巨以下就这几方面在近年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与分析1.1 课改的问题与阻力 学校体育改革的关键在于体育课程的改革,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获得,智力、体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但随着近年我国青少年体质的普遍下降,教育部门所一直倡导的新课程改革却效果不佳,困难重重新课程改革推行至今,体育课程实践与新课程倡导的理念间存在相当大的落差,许多教师的价值观念、教学行为没有太大的变化,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还仅仅停留在应然追求层面而非实然状态 从目前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状况来看,虽然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正把“健康第一”的思想逐步贯彻到体育教育中,但在当今的高校体育教育中,传统的课程结构模式并未发生大的根本性转变我国体育教学并未真正从本质上进行改革,多数只是理论上重要,实际次要对于课程研究绝大多数以学校体育思想、理念的改革创新为主,以体育教学相关理论在新课程标准运用下的创新为主,只是以新的教育、教学思想移植到教学过程中,基础理论研究较多,应用、开发性研究较少。
1.2课改的目标与定位 关于体育课改目标方面,我国体育教学目标的改革历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 以传授“三基”为主的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第二阶段: 以增强体质为主的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第三阶段: 以增强体质, 传授“三基”, 培养品德意志为主的教学目标体系;第四阶段: 多元化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的形成这4个阶段,在理论上对教学目标的划分、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但在实践中却往往对教学目标的界定不是很明确如有的只强调身体,有的只强调心理,针对此类情况国家不断发布了很多纲要,对教学目标作出了统一要求如1960年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 颁发了《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材纲要》, 初步奠定了具有我国特点的“增强体质为主”的目标体系;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发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把教学目标扩大为5大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标志着教学目标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笼统走向具体此外,教学目标在实施中还要体现导向性、层次性、系统性、灵活性和检测性等特点。
现代教学目标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但体育教学目标必须与教育的现代化同步,要充分体现出体育教学的价值,要有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形成 1.3课改的模式与构建 我国高校课程模式研究中纯理论性的东西太多,从事实验研究的人数太少,实践研究得不到重视,从而使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基本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关于体育课程模式类型,近10年基本有以下几种比较成熟的模式:“三段制、快乐学体育教学模式、小集团教学模式、课课练教学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创造式教学模式、主动性教学模式、成功体育教学模式、选择制式教学模式、领会教学式教学模式”可以看出,我国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种类确实很多,但多数创新研究科学化、规格化不强,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向和范围,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状况通过近年体育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任何一种课程模式在实施中都不能涵盖全部,并且各种模式真正涉及实践的太少未来体育教学模式必是一种综合型的,它的构建由学生特点及时代的教育理念所决定1.4课程的评价 按课程评价研究内容的性质,可分为理论性研究和实践性研究,其中理论性研究占多数,实践性的研究很少在理论性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针对当前体育课程改革,分析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和体育教学评价未来的发展趋势。
纵观近十年课改文献可以看出,近年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体育教学评价不能体现体育教育的目标;评价主体不够全面;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标准缺乏科学性;评价功能发挥得不够,并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对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改进提出了一些看法,包括重视学生自我评价、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评价、重视终身体育能力形成的评价等体育教学评价具有功能的决策性、指标的客观性、过程的有序性等特点对此,未来的教学评价理念必须不断更新,评价内容要不断扩展,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运用并且体育教学评价应将主体的需要与体育教学的属性以及正确的评价观三者统一起来,一旦课程评价发生了变化,必然会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从而给体育课程带来“多米诺效应”2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首先,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分析,任何事物的发展从宏观上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因素影响,即外驱力和内驱力,这两部分共同左右着事物的发展内驱力理所应当的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体育课程而言,还是离不开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以及教学评价,正是这些体育课程文化影响因子,直接左右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但同时必须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作为体育课程而言,它本身既受到教育文化的影响又受到体育文化的制约。
同时,体育课程对于场地器材设施又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也促使我们对于外驱力,即社会文化、教育文化、体育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要加以慎重考虑从这个意义上说,外驱力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程度并不逊色于内驱力所以,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才能够顺利发展另外,我国公体课程改革还必须注重学生体育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重视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加强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性能力的培养及确立“经验”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位置,这几个方面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一起,构成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素质因此,它们应该与知识、技能、体质一样得到同等的重视 其次,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选择应满足终身体育的需要高校体育为终身体育打基础是当今学校体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所以,要实现终身体育的终极目标,教学内容是关键对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在满足青少年学生身心需要的基础上精心选择既有健身价值,又有终身体育性质的体育教材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如乒乓球、游泳、羽毛球、健身操、网球、舞蹈等)另外,还要注意挖掘我国传统养生健身活动与民族传统体育健身价值较高的运动和方法,使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最为重要的是还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体育教学内容更富有选择性和弹性,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选择本校的体育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发挥每个学校的课程资源。
3结束语 总体来说,关于我国高校体育课改,无论从改革阻力还是课程模式构建及新课程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多,但实践研究太少,不能从根本上实现课程的改革并且发现近10年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改革多数只是重视课堂教学,涉及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较少,满足不了高校学生对日益增强的体育活动的需要,不适应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就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调整充实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及制定全面的教学目标等,以确保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在创新中得以健全地开展 4参考文献[1] 徐亮,刘静.对体育教学现状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1,(9):58. [2] 邓国良.体育新课程改革阻力的文化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6):113.[3] 关聪聪,李子明.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是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课题[J].中国体育科技,2007,38(6):56.(2009.10.21收稿)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