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最新word论文】两汉时期“梁宋”地区的商路【历史学专业论文】.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7950070
  • 上传时间:2017-09-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1.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两汉时期“梁宋”地区的商路一 两汉时期的“梁宋”地区,位于黄河流域经济重心地带,不仅农耕生产先进,①就商业而言,也有良好的基础和优越的条件交通形势的便利,是“梁宋”地区商业发展的重要的经济地理因素 据《汉书·地理志下》 ,西汉梁国有八县:“梁国,故秦砀郡,高帝五年为梁国莽曰陈定户三万八千七百九,口十万六千七百五十二砀,山出文石莽曰节砀甾,故戴国莽曰嘉谷杼秋,莽曰予秋蒙,获水首受甾获渠,东北至彭城入泗,过郡五,行五百五十里莽曰蒙恩已氏.莽曰已善虞,莽曰陈定亭下邑,莽曰下洽故宋国,微子所封禹贡盟诸泽在东北 ”西汉梁国的八县,与今地对应情形见下表:[1](第 2 册,P19-20) 当时县的设置,较现今远为稀疏按照《汉书·地理志下》提供的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 2 年)所谓“汉极盛矣”时代的统计数字,县辖平均户口,只有户4838.6,口 13344户均人口 2.76梁国形势东西狭长这一情形,正与其地踞东西要道的交通地位和交通作用相一致 西汉梁国先后有彭越之梁国、刘恢之梁国、刘揖之梁国和刘武之梁国周振鹤先生论西汉梁国沿革,指出:“高帝五年彭越梁国有砀郡地,十一年更封子恢为梁王,益东郡文帝二年以后梁国仅仅有砀郡而已。

      景中六年梁分为五,至成帝元延末年演化成陈留、山阳两郡和梁、东平、定陶三国 ”[12](P54) 据《续汉书·郡国志二》 ,东汉梁国有“九城” ,即下邑、睢阳、虞、砀山、蒙、谷熟、*[鄢改为焉在右]、宁陵、薄②:“梁国,秦砀郡,高帝改其三县,元和元年属雒阳东南八百五十里九城,户八万三千三百,口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八十三下邑睢阳,本宋国阏伯墟有卢门亭有阳梁聚虞,有空桐地,有桐地,有桐亭有纶城,少康邑砀山,出文石蒙,有蒙泽谷熟,有新城故属陈留宁陵,故属陈留有葛乡,故葛伯国薄,故属山阳,[汤]所都 ” —————————————————————————— ①《史记·货殖列传》说“梁宋”经济状况:“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好稼穑,虽无山川之饶,能恶衣食,致其蓄藏 ”又说“梁”地“好农而重民” ②其行政区域的确定在汉章帝时此说“其三县,元和元年属” 《后汉书·孝明八王列传·梁节王畅》:“梁节王畅,永平十五年封为汝南王母阴贵人有宠,畅尤被爱幸,国土租入倍于诸国肃宗立,缘先帝之意,赏赐恩宠甚笃建初二年,封畅舅阴棠为西陵侯四年,徙为梁王,以陈留之郾、宁陵,济阴之薄、单父、己氏、成武,凡六县,益梁国 ” 东汉梁国按照《续汉书·郡国志二》提供的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 140 年)的统计数字,县辖平均户口,户 9255.6,口 47920。

      户均人口 5.18 东汉梁国的九个县,与今地对应情形见下表:[1](第二册,P44-45) 2东汉梁国的形势,依然是东西狭长 李晓杰先生讨论东汉梁国、梁郡沿革时指出:“东汉初年,梁郡为刘永政权所据” , “建武三年,梁郡属汉 ”“章帝建初四年,梁郡为国 ”“梁国自永元五年后至汉末,其领域未闻有所更动,当一直如《续汉志》所辖有九城之地 ”[3](P32-35) 两汉的梁国虽政区疆域有所变动,作为文化区域和经济区域考察,仍然有大致的范围,这就是本文所讨论“梁宋”的基本地域 《汉书·地理志下》:“蒙,获水首受甾获渠,东北至彭城入泗,过郡五,行五百五十里 ”《续汉书·郡国志二》:“梁国,……雒阳东南八百五十里 ”都说到梁国的交通条件前者说水路,后者说陆路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称梁国一带地方为“梁宋”:“夫自鸿沟以东,芒、砀以北,属巨野,此梁宋也 ”所谓“梁宋” ,也就是以两汉时期梁国为主的地区,其地域界定,并不十分严格关于宋之分野, 《汉书·地理志下》写道:“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梁、楚、山阳、济阴、东平及东郡之须昌、寿张,皆宋分也 ”“宋自微子二十余世,至景公灭曹,灭曹后五世亦为齐、楚、魏所灭,参分其地。

      魏得其梁、陈留,齐得其济阴、东平,楚得其沛故今之楚彭城,本宋也, 《春秋经》曰‘围宋彭城’ 宋虽灭,本大国,故自为分野 ”我们讨论两汉时期的“梁宋”地区,应以梁国及其邻近地区为对象 两汉时期的“梁宋”地区,是今以河南商丘为中心的地方有学者认为,这里曾经是殷商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王国维《说商》写道:“‘商’之国号,本于地名 《史记·殷本纪》云:契封于商郑玄、皇甫谧以为上雒之商,盖非也古之宋国,实名商丘丘者,虚也宋之称商丘,犹洹水南之称殷虚,是商在宋地 ”“杜预《春秋释地》以商丘为梁国睢阳,又云宋、商、商丘,三名一地,其说是也始以地名为国号,继以为有天下之号,其后虽不常厥居,而王都所在,仍称大邑 ”王国维又指出,周时多谓“宋”为“商” , “商人”即“宋人”也, “余疑‘宋’与‘商’声相近,初本名‘商’ ,后人欲以别于有天下之‘商’ ,故谓之‘宋’ 然则‘商’之名起于昭明,讫于宋国,盖于宋地终始矣” [4](卷 12)这一认识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范文澜说:“商国王姓子,据说是帝喾后裔契的子孙…‘契部落居商丘[5](第 1 册,P37)郭沫若说,相土“迁居到商丘(今河南商丘南)” [6](第1 册,P156)翦伯赞说, “商人早期经常迁徙。

      《尚书序》说, ‘自契至于成汤八迁’ ,八迁的地名见于古书的有商丘、亳、砥石、蕃等,这些地点大约都在今河南、山东境内 ”[7](第 1 册,P16-17)① 《史记·殷本纪》:“汤始居亳 ”裴驷《集解》:“皇甫谧曰:‘梁国谷熟为南亳,即汤都也 ”’张守节《正义》:“《括地志》云:‘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汤都也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为景亳,汤所盟地,因景山为名 ”’《史记·货殖列传》说“汤止于亳” 裴驷《集解》:“徐广曰:‘今梁国薄县 ”’张守节《正义》:“宋州谷熟县西南四十五里南亳州故城是也《史记·殷本纪》:“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 ”张守节《正义》:“《括地志》云:‘宋州宋城县古阏伯之墟,即商丘也, ”②《汉书·地理志下》:“周封微子于宋,今之睢阳是也,本陶唐氏火正阏伯之虚也 ” 3相土在商丘定居的时代可能已经开始经营商运有学者指出:“传说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就是驯养牛马,作为运载的工具 ”“商朝的后裔在追颂相土的功绩时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③可能相土的活动已经到达渤海,并同‘海外’发生了联系 ”[6](P156-157) 商丘地方很可能与中国商业的早期发展有关,许多学者已经有所讨论。

      [8](P2)[9,10]但是,也许人们还没有注意到,先秦两汉以来有关“梁宋”地方的其他史料中,也片断透露了可以反映这一经济现象的值得重视的历史文化信息———————— ①原注:“《左传》襄公九年:‘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 ②《史记·夏本纪》:“帝相崩,子帝少康立 ”张守节《正义》:“《括地志》云:.商丘,今宋州也 ’” ③(诗·商颂·长发》:“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率履不越,遂视既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 例如, 《续汉书·郡国志二》有关“梁国”的记载中, “蒙,有蒙泽”句下,刘昭《注补》: 《左传》:宋万杀宋闵公于蒙泽僖二年: 齐侯盟贯,杜预曰:县西北有贳城, “贳”字与“贯”字相似 《春秋·僖公二年》:“秋九月,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 ”《左传·僖公二年》:“秋,盟于贯,服江、黄也 ”杜预《集解》:“贯,宋地梁国蒙县西北有贳城 ‘贳’与‘贯’ ,字相似 ” 所谓“‘贳’与‘贯’ ,字相似” ,因皆从“贝” 《说文·毌部》:“贯钱贝之母也段玉裁注:“‘钱贝之毌’ ,故其字从毌贝会意也 《汉书》: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校 ’①本义也 ”《说文·贝部》:“贳,贷也。

      ”②段玉裁注:“泉府以凡赊者与凡民之贷者并言然则‘赊’与‘贷’有别赊,贷也,若今人云‘赊’是也贷,借也,若今人云‘借’是也其事相类,故许浑言之曰‘贳,贷也’ 《高祖本纪》:‘常从武负王媼贳酒 ’韦昭曰:‘贳,赊也 ’按‘赊”贳’皆纾缓之词 ”《周礼·地官·司市》:“以泉府同货而敛赊 ”郑玄注:“民无货,则赊贳而予之 ”《急就篇》卷二写道:“贳贷卖买贩肆便 ”可知“贳”是商业经营中最必要的金融交往形式之一 《水经注·汳水》有一段文字也讨论了这个问题:“汳水又东迳贳城南,俗谓之薄城,非也阚骃《十三州志》以为贯城也,在蒙城西北 《春秋·僖公二年》:齐侯、宋公、江、黄盟于贯杜预以为‘贳’也云‘贳”贯’字相似‘贯’在齐,谓贯泽也是矣今于此地更无他城,在蒙西北惟是邑耳考文准地,贳邑明矣,非亳可知 ” 郦道元的意见,以为“盟于贯”者,应是“贳城” “贳邑” 所谓“盟于贯”其“贯” ,无论其字原本作“贳”或作“贯” ,或许都可以作为体现当地经济生活已经达到较先进水准,金融交易已经相当成熟的标志这当然也是和商业的发展有关系的 三 4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介绍了当时经济生活中的成功者,也总结了各地经济形势。

      关于“梁宋”地方有如下文字: 洛阳东贾齐、鲁,南贾梁、楚 夫自鸿沟以东,芒、砀以北,属巨野,此梁宋也陶、睢阳亦一都会也昔尧作于成阳,舜渔于雷泽,汤止于亳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好稼穑,虽无山川之饶,能恶衣食,致其蓄藏 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三河、宛、陈亦然,加以商贾 其中“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 ,而“三河、宛、陈亦然,加以商贾”句,从字面看,似乎反映“梁”地在“商贾”活动方面次于“三河、宛、陈”地区其实, “陈”与“梁”邻近,我们讨论的“梁宋”地区,是包括了部分“陈”地的西汉陈留郡的宁陵、傿县③,东汉时即归于梁国[1](第 2 册,P19-20,P44-45)两汉时陈国的绝大部分地区,西晋时都归入于梁国版图[1](第 3 册,P37-38) 在两汉人的认识中, “梁”地在某种意义上似乎有可以控制“陈”地的地位《汉书·地理志下》说,梁国“莽曰陈定” ,梁国的虞县“莽曰陈定亭” ,即是其证这种“定” ,是不是因为占据了交通方面的便利条件,所以据有了地理的优势呢?“陈”地的商业活动④,相当部分是要利用“梁宋”的商路的 洛阳“南贾梁、楚” ,首先强调了洛阳的交通地位,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梁”作为地域中心的地位也得以体现。

      所谓“陶、睢阳亦一都会也” ,则明确指出了“梁宋”作为全国商业重心的形势 ———————— ①今按:其事先见于《史记·平准书》 ②《说文·贝部》:“贷,施也 ”段玉裁注:“谓我施人曰‘贷’也 ” ③又写作傿县、鄢县 ④《史记·货殖列传》:“陈在楚夏之交,通鱼盐之货,其民多贾 ” 《史记·货殖列传》中凡八次说到“都会” 所谓“都会” ,是长安、洛阳之外的重要的商业中心: 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会也北通燕、涿,南有郑、卫 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东北边胡 临菑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 陶、睢阳亦一都会也 夫吴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 郢之后徙寿春,亦一都会也而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 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碡瑁、果、布之凑 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宛亦一都会也① “陶、睢阳亦一都会也”句式比较特别, “陶、睢阳”两地并称,值得我们注意类似情形只有“郢之后徙寿春”及随后说到“合肥”一例 《汉书·地理志下》则分说“江陵” ,而“寿春、合肥”并说 “洛阳……南贾梁、楚”和“陶、睢阳亦一都会也”的说法,其实是值得深思的。

      我们知道,战国秦汉时期,洛阳已经具有商业交通中心的地位L11-13]所谓“在于土中” , “街居在齐秦楚赵之中” ,[14](《货殖列传》 )所谓“天下咽喉”5,[14](。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