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与结构性失业治理.doc
17页pood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与结构性失业治理程静(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教育经济与管理,北京,100089)Email:chengjing1122@ :13699246324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83号首都师范大学北二区女生公寓519室摘 要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劳动力就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存量大,加上近些年来经济体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动,自1995年以来,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上升,失业问题相当严峻,结构性失业问题尤其突出结构性失业不仅增加了治理我国失业问题的难度,还与总量性失业问题一起加剧了我国的失业问题,因此,研究结构性失业问题有着强烈的紧迫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当前结构性失业的现状出发,在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下,剖析了我国结构性失业的原因,主要是教育投入不足导致劳动力素质低下,无法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职业教育和培训不足,加剧了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矛盾;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大学生就业普遍困难最后根据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治理我国结构性失业的几点对策关键词:结构性失业,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教育培训一、绪论(一)研究背景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劳动力规模,经济发展正处于产业结构剧烈变动的时期,同时处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劳动就业体制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劳动力市场尚不健全,更谈不上完善了。
在此大背景下,我国的失业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结构性失业被称为是宏观经济学的“硬核”,因此是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不能摆脱的顽疾我国近年来出现经济高速增长而失业率却有增无减的严峻就业形势,国内学者根据结构性失业的理论分析和具体的数字统计,得出了我国现阶段失业属于“结构性失业”的结论学者们运用西方的结构性失业理论结合中国的数据来解释中国现阶段的失业状况,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除了劳动力总量过剩造成失业问题严重以外,中国的结构性失业矛盾也比较突出但是,由于前提假设的限制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西方的结构性失业理论和模型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治理我国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必须基于本国影响结构性失业的客观因素和现实情况,借鉴西方结构性失业的理论和治理途径,从而寻找解决中国结构性失业矛盾的有效对策二)文献综述关于结构性失业问题的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学派对“摩擦性失业”的研究,其后的新古典学派、凯恩斯学派、新古典综合派等经济学流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深度探讨和关注过结构性失业问题,在对结构性失业成因和表现形式的理论研究上,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观点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西方经济学界对结构性失业的研究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流派及相关观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1.美国后凯恩斯主义流派重要代表人物詹姆斯·托宾、杜生贝从劳动力市场技术结构的角度来论述结构性失业。
治理思路有收入政策及劳动力市场和人力政策等2.希克斯从劳动力市场的部门结构(即按部门的经济状况或劳动生产率增长状况进行划分)角度来分析结构性失业,指出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与消除经济中各个部门之间的不适应性有关3.新制度学派代表人物加尔布雷斯主要是采取二元结构分析方法,对结构性失业问题进行研究他认为制度结构的不合理是根源所在,应该进行结构改革4.还有些经济学家从劳动力市场的地区结构出发解释结构性失业,对策是制定和实行人力计划对于结构性失业问题,国内学者主要是就中国目前出现的失业形式,从结构性特征方面来进行探讨多数学者从及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就业结构的变迁、劳动力的短缺与滞存等方面得出中国失业的结构性特征明显1.李旭照(2003)基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历史背景,分析出现的失业特征,认为结构性失业与体制性失业并存2.张卫东(2002)认为,中国目前的失业是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所引起的结构性失业,是社会进步过程中遇到的“进步型”失业3.李培林(1998)认为,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失业带有制度安排的特征三)研究方法和内容 本文采用理论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阐述了结构性失业理论的基本思想,描述了我国结构性失业矛盾日益凸显的现状以及结构性失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其次,运用劳动力市场与人力资本理论,着重从人力资本的视角分析了结构性失业的原因,并分析了导致结构性失业的其他原因;最后,根据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治理结构性失业的思路与对策。
二、中国结构性失业现状及其影响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0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已达4.3% 耿雁冰:《2009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4.3%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87%,就业形势仍严峻》,2010年1月25日, 在《经济政策与充分就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结构性失业”的概念他认为,在一个动态的市场经济中,季节性的、过渡性的和技术上的失业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如果把因技术进步、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使一部分人处于劳动力市场中待业的现象称之为失业,那就只能叫做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第608页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性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结构性失业也是由经济变化导致的,这些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的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从实质上说,劳动力就业中的结构性问题实际上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后,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与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一致,即劳动力的供给状况与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不相匹配。
二)我国结构性失业矛盾日益凸显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因此劳动力在总体上是出于供过于求的,但是,我国目前的结构性失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大量人员找不到工作如大量下岗职工,2亿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都非常严峻,这就导致低技能、无技能岗位争夺激烈,以致劳动者的工资一压再压,劳动者权益受到很大损害另一方面,我国生产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许多岗位都出现了严重的高技能人才短缺在高级管理岗位、高级商务岗位,包括金融分析、投资管理、国际贸易、动漫设计、3G应用等一系列岗位,企业也很难招到合适的人员1.总量过剩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征(1)农村转移劳动力我国农村劳动力已由1952年的18243万人增长到2001年的49085.5万人,增长了2.69倍,占整个社会劳动力总数的67.2%,而且每年还在以1000万人左右的速度不断增长根据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即使保持目前农村劳动力人数不变,如果我国农村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人数的比例达到工业化国家重工业化前期平均40%的水平,也有1.98亿过剩劳动力;如果达到目前工业化国家平均20%的水平,则将产生3.44亿剩余劳动力《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课题组, =1654。
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世界上是史无前例的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水平低,没有一技之长,所以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大多数都是季节性的非正规就业2)下岗职工1998年,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提出了国企改革的目标,并决心花三年时间,也就是到2001年基本解决国企裁员的问题,从此下岗职工这个新的群体随之产生国企改革推向纵深后,下岗职工人数每年都在累加,尤其是1998年至2000年,每年人数都维持在700万~900万之间而下岗职工普遍具有以下的特征: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主要来自国有企业,集中在制造业,下岗前大多为一般工人;家庭收入低,生活相对困难他们下岗本来就是因为经济转型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使他们不能满足现有工作的要求,也就是其自身的劳动素质有限,再加上他们身上的种种劣势,他们的再就业之路就布满荆棘,困难重重3)大学生2006年至2009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分别是377万、495万、559万、610万201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将增加到630万,大学生就业形势将更为严峻。
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下降,一方面由于这几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大学生就业的地区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专业结构都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失衡从地区来看,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需求较旺,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而中西部不少省份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但由于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找不到合格的人才从专业来看,一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供给旺盛,而一些相对来说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则出现了供给相对不足的情况2.局部供不应求凸显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1)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熟练技术工人缺编严重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分布的最新报告表明,目前中国城镇企业共有1.4亿名职工,其中技术工人7000万人,而在技术工人队伍中,高级工仅占3.5%,与发达国家高级工占40 %的水平相差甚远,未来三年中国必须通过职业教育,培养3000 万从业人员,才能缓解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高技能人才荒;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五分之一,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仅占3.4 %,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更少,只有0.13 %。
严燕飞:《论我国结构性失业的成因及对策》,载《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4期2)各地出现的“民工荒”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接近“无限供给”的中国,自2004年以来令人意外地出现了较大范围的“民工荒”从2003年起,工荒现象在福建沿海部分地区开始出现,到2004年下半年,江西、山东等劳务输出地的内地省份也不同程度出现了“民工荒”2009年8月以来,据多家媒体报道,在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很多中小企业的订单大量增加,但是却招不到工人来自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显示,这个接纳全国近1/3农民工的地区,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在1:1.14到1:1.51之间,也就是说每个求职的人有1个以上岗位虚位以待;在温州,2009年8月份该地区职介中心的用工缺口占比73%多,相比2009年6月52%上升了21个百分点《民工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