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少儿书法:清代碑学.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碎****木
  • 文档编号:269210597
  • 上传时间:2022-03-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5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少儿书法:清代碑学少儿书法:清代碑学 华人德:清代碑学 “碑学”一词,缘起甚晚,到清代后期才成为金石、书法的一个特地术语然而碑学之复兴,实已酝酿于清初,至乾、嘉、道而大盛,终清之世而不衰碑学包括两个方面:一为讨论、着录、考订碑刻的源流、时代、体制、文字内容及拓本之先后真伪等,这是偏重于文物考古方面的学问,它是金石学中的一局部一为崇尚碑刻的书派,这是偏重于书法艺术角度的理论与它相对称的称帖学 一、金石文字受到重视 清初,清代经学的开创者顾炎武认为:治学、着述如同铸钱,须采铜于山,若光纂辑因袭前人之说,则如买旧钱充铸.所铸之钱必粗恶所以他在《金石文字记》序中讲自己对古人金石之文“比二十年,周游天下,所至名山巨镇、祠庙伽蓝之迹,无不寻求,登危峰,探窈壑,们落石,履荒棒,伐颓垣,备朽壤,其可读者必手自钞录往往怀毫敌墨,掷踢于山林猿鸟之问旁搜博讨,夜以继日遂乃抉剔史传,发挥经典’清代史学之开创者黄宗羲则从碑刻中讨论文史义例,着有《金石要例》一卷。

      顾、黄二人对一代的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治经还是治史,都把金石文字作为可以证经订史的第一手资料到朱彝尊、钱大听等,除了以碑刻文字证经史外,更推而用以说部文集、地理姓氏的厘订异同、释疑匡谬白此,世问不敢鄙薄金石之学为小道由于清代学者治学大多严谨,故着述征信如翁方纲着《两汉金石记》,所收录汉碑一以亲见为断;魏稼孙《绩语堂碑录》,叶昌炽称其“阙文瀚字,空格跳行者.皆以原碑为准,钩心斗角,毫发无遗”付印时亲自缮写校对,一丝不苟,至临终还未完成也有人要把天下碑版尽量网罗齐全,但毕竞个人精力见识有限,每碑不能悉数亲见,往往转辗裨贩,而出差讹如孙星衍《寰宇访碑录》,叶吕炽曾校出重复的碑刻即有百余通赵之谦《寰宇访碑录补》中也有舛误这些都是在所难免的纵观有清一代.乾隆以前,金石着作多偏重于碑刻乾隆以后,有关钟鼎器物的着作渐多,金石二途,各有专精至清末,殷墟甲骨面世,于是又产生了讨论甲骨的新学科虽然如此,碑刻之讨论未有稍衰,着述亦未稍减也这一门类的金石讨论,对书法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碑学之酝酿 明末,书坛上消失了很多各具面目的书家,如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

      这些书家主要都是法庸宋、宗二王,而能依据各自的气质,不受羁束,笔笔自运而出.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人清后,科举和官场中所写的字,规定要端正匀净,不能有破体俗体,称之为“馆阁体”一般读书从小就得按此要求习字,加之康熙热爱董其昌字,而乾隆又喜爱赵孟颊体,故人人淡墨渴笔尤侗、姜衰英、汪士iE、张照等人书法都是柔媚圆润一路,虽功力颇深,然终究是乡愿字稍后,鼎峙于海内的三位书家刘墉、梁同书、王文治,也多少沾染时习不甘心在赵、董樊笼里的人,就取法于晋唐,甚至汉魏晋人墨迹在宋代已成风毛麟角,即是唐人摹本,都归人内府,到清代,宋拓唐碑,也成了希世之珍欧、虞、褚诸家碑刻,日夜椎拓,或已损毁,或细剩一线.重加剑凿而各种刻帖.不管精粗,大多以《淳化》、《大观》二帖为祖本,宋明以来,一翻再翻,陈陈相因更何况《淳化阁帖》中所收历代之书真伪杂揉,且摹刻亦不精,虽各家结体稍殊,而笔法雷同,由此擎乳翻刻,更是转辗失真历来奉为至高无上的《兰亭集序》,依据唐人临摹本,翻刻尤多,至清代吴云竞以“二百兰亭”名其斋以此传习二王,无异是“据云来为高曾面目”,所以刻帖至此,已到穷途末路了来源书法 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穷则思变,最先知几而作的可推傅山(康熙廿三年卒)傅山晚年,目睹董书风行一时,馆阁体盛行,指出:“好好笔法.近来被一家写坏,晋不晋,六朝不六朝,唐不唐,宋元不宋元,尚嫂嫂妹妹以为写字须有变化,那种全用人力摆列而失自然之妙的字是俗字,楷书只有从篆隶八分中吸取养分,才能脱去奴态他提出了“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一反时尚的书法美学观点他还骄傲地讲:“至于汉隶一法,三世(傅山、其子眉、其孙莲苏)皆能造奥,每秘而不愿见诸人,妙在人不知此法之丑拙古朴也’傅山的“丑拙古朴’实道出了汉隶三昧他的一整套书法美学观点在以后碑学派书家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傅山稍后,郑篮用草法作隶书.金农从《夭玺纪功刻石》、《禅国山碑》变化出方斩拙朴的所谓“漆书”而郑燮则“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以行草,,甚至“间以画法,,自称为“六分半书”他在“跋《兰亭叙)}’中道出了自己的制造动机:“黄山谷云:‘世人只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可知骨不行凡,面缺乏学也况《兰亭》之面失之已久乎!板桥道人以中郎之体,运太傅之笔,为右军之书,而实出己意,并无所谓蔡、踵、王者,岂复有《兰亭》面貌乎!古人书法人神超妙,而石刻木刻千翻万变,遗意荡然。

      若复依样胡芦,才子俱归恶道故作此破格书以警来学,即以请教当代名公,亦无不行后来康有为虽然把金农、郑燮等贬之为“欲变而不知变者”,然而这种在书法上的大胆变革.于当时确是别开生面他们即使未成为一代宗师,但预示着书法已到了不得不变的地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