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墓与塔:宋墓中仿木建筑雕饰的来源.pdf

6页
  • 卖家[上传人]:wm****3
  • 文档编号:46689214
  • 上传时间:2018-06-27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578.3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墓 与 塔*))) 宋墓中仿木建筑雕饰的来源韩小囡(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广东 广州 510261)Abstract :The decoration i m itating wooden architecture is the most popular form in the tomb decoration of Song dynasty1 its ulti mate source should be located in a type of above ground architecture ,namely ,Buddhistbrick stupa w ith decoration i m itating the wooden structure that itself first emerged in Sui- Tang dynasties1Key words :Song tomb ;decoration i m itating wooden architecture ; Buddhist brick stupa 摘 要:本文将晚唐至宋代墓葬中的仿木建筑雕饰与隋唐时期的地上建筑)) ) 仿木砖塔的装饰相联系, 推断宋墓中流行的仿木建筑雕饰最早应是受到地上仿木砖塔建筑装饰的影响。

      关键词:宋墓; 仿木建筑雕饰; 仿木砖塔相对于前代,宋代墓葬有两个十分突出的变化:一是平面为六角形及八角形墓葬的出现, 二是墓葬中仿木建筑雕饰的流行其中,仿木建筑 雕饰主要是指采用砖雕或石雕的形式,将木构建筑样式表现在墓门和墓室壁面上绝大多数宋墓中都有仿木建筑的倚柱、斗拱、檐椽、梁枋等,并附加同样是仿木构的假门、假窗、壁龛等仿 木建筑雕饰是宋代早期墓葬装饰最突出的特点,也是两宋墓葬装饰中最为普遍的内容,它在墓葬中的出现及流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目 前发现的材料来看, 这种装饰形式在晚唐五代时期的墓中就已悄然出现了一、晚唐五代时期墓葬装饰的新变化目前发现有纪年的唐代砖雕墓有两座,一是 北京海淀区唐大中元年 ( 847年 ) 游击将军记制夫妇墓¹,为圆形穹窿顶单室砖墓,直径 3132米,墓室四壁用朱砂影作木构, 有斗拱、直棂窗及其他彩绘图案,棺床设在墓室北部另一座是 北京海淀区八里庄唐大中六年 ( 852年 ) 幽州节度判官王公淑及夫人吴氏墓º,该墓为弧方形单室砖墓,墓室边长 4180米左右,有仿木结构门 楼,墓室东西两壁正中各有一砖雕木构假门(图一 ),北壁下棺床正面束腰部雕饰缠枝牡丹,壁面皆绘壁画, 北壁绘通景式花鸟图,东壁似描绘家居生活,人物前置一炉一盆, 左后侧似绘一案,西壁壁画已毁, 南壁东西两侧各绘一人物, 残存腿部, 墓顶也有壁画,已残。

      除以上两座纪年墓外,北京昌平县旧县大队出有一座弧方形单室砖墓,东壁有简单的砖雕灯檠,西壁有砖雕桌子, 推测为晚唐墓»河北石 家庄市赵陵铺镇发现的一座圆形单室砖墓¼, 墓门砌成较简单的仿木结构,墓室穹窿顶上绘星象图,墓室北部砌束腰式棺床, 正面砌壸门,出三 彩尊形瓷罐一个、绿釉筒形及盘形器各一个, 据推测为唐墓,同时发现的土洞墓的墓门上则彩绘出简单的仿木结构建筑河北文安县西关镇文安二中发现了一座圆形单室砖墓,墓室最大直径 3124米,壁面砖雕灯架、假门等装饰,出土少量的陶器、瓷器及铜钗、铁剪等, 推测为晚唐时期墓葬天津蓟县白马泉村也清理两座单室砖墓½,其中 M1平面圆角方形,边长 2188米, 墓 室转角处砌倚柱,西壁南侧砖雕灯檠和桃形灯碗目前发现的晚唐砖雕墓多出自冀、京、津地 区,似乎这种新型的墓葬装饰形式兴起于此, 且较为流行唐后期, 经济文化素来发达的河东、95中原文物 2010年第 3期*本文属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06GR) 02) 阶段性成果河北地区为安禄山控制安史之乱后,在河北、山东形成了长期的藩镇割据之势,诸藩镇的军事、经济、行政等诸方面皆独立于中央的掌控之 外在当时社会秩序混乱的情况下,/人心习于僭越, 莫肯寻守 0¾,各级官吏在墓葬修造上不循旧制,僭越出新也是可能的。

      因此,在该地区首先出现以砖雕为装饰的新型墓葬, 也就不难理解了此外, 北方其他地区也发现了这种晚唐墓葬的新形式 1952年发现的禹县白沙水库沙东区171号墓¿,形制较同时发现的其他唐墓特殊,墓室平面为长弧方形,近椭圆形,长 4110米、宽 3160 米、高 3180 米,穹窿 顶墓 室砌倒/凹0 字形棺床墓室东壁有耳室,为长方形土洞式墓室四角处在离地一米的地方悬砌简单的一斗三升斗拱,东、西、北三壁上各开三个龛,南壁门两旁各开一龛,东、西壁上又各砌一棂窗北壁上还有櫈形浮雕两座, 中间夹一镰形浮雕 (图二 ) 1997年在山东临沂市药材站发现了有简单砖雕的圆形单室砖墓À,砖雕仿木结构门楼,墓室直径 2128米,墓室壁面有四组砖雕仿木倚柱及斗拱, 倚柱间分别砌灯台、衣架、一桌二椅等家具陈设 (图三 ),据随葬品的特点推测其为晚唐墓图一 北京海淀区八里庄唐大中六年王公淑夫妇墓墓门五代时期, 墓葬中采用砖雕装饰更为普遍,在王陵中也已出现南京发现的南唐先主李昪的钦陵Á装饰有仿木结构的柱、枋、斗拱等后周恭帝之顺陵Â,墓室平面为圆形单室砖墓,直径图二 河南禹县白沙 171号唐墓墓室砖雕6120米、高约 7米,甬道及墓室壁面均绘有木构建筑及人物, 并有六处突出叠砌的两块砖, 似 为灯台,穹窿顶绘星象图。

      此外, 河南伊川县窑底乡发现的后晋开运三年( 946年 ) 李俊墓 l v为长坡墓道单室砖墓, 墓室平面为十二边形,在壁 面转角处均砌有倚柱,上砌简单的仿木建筑, 如斗拱、瓦檐等, 墓壁上砌棂窗、桌椅等, 这是目前发现较早的多边形墓葬 2005年在伊川又发现了后晋孙璠墓 l w( 940年 ),为圆形砖室墓, 斜坡式墓道长 10米、宽 114米,甬道长方形,墓室直径 5102~ 5108米、高 4132米, 为砖砌仿木结构,左右对称砌八根方形抹角倚柱, 柱头铺 作为 / 一斗三升 0,间砌阑额,上依次砌撩檐枋、檐椽、板瓦等, 周壁砌仿木构的桌、柜、灯檠、板门、棂窗等从以上列举的晚唐五代墓葬中, 我们可以看 到这一时期墓葬装饰的变革由于墓葬形制和规模的变化, 唐代墓道中气势恢弘的出行仪仗等内容不见了, 墓室中的影作木构建筑以砖雕的形式得以加强, 仕女、花鸟屏风等内容代之以砖雕家 具陈设墓葬装饰内容从对等级制度的恪守与炫耀转向了对个人日常生活的关照, 这也许就是晚唐五代时期社会文化转型的特点之一墓葬装饰 内容与形式的这种变化, 也使其适用范围得到了扩展, 墓葬装饰的新形式在中下阶层流行成为了可能。

      因此,到了宋代,砖雕壁画墓既有规模大、等级高的帝王陵墓及品官贵族墓,也有规模 较小、无墓志的非品官墓葬二、关于墓葬装饰新变化来源的思考晚唐五代时期, 墓葬建筑与装饰发生了重要变化, 而宋墓装饰则是对这一丧葬文化走势的延续与再发展那么这种新的建筑与装饰形式的来源何在呢? 如果单纯的追根溯源, 那么在四川地96文物研究图三 山东临沂药材站砖雕墓墓室展开图区的汉代崖墓中就非常流行石雕仿木建筑斗拱了,例如四川彭山县江口镇及三台县郪江镇的汉代崖墓 l x中,就频频出现石雕仿木斗拱及檐椽图四 ) 那我们是否就可以将其视为宋代墓葬中仿木建筑装饰的来源呢? 笔者认为不能做这种随意的猜测, 一种新的装饰形式的出现和流行, 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 而是各种元素的交互作用在讨论渊源问题时, 我们除了可以向前追溯, 还 可以进行横向的比较和联系仿木建筑雕饰关键在于 /仿木0 二字上,它是用一种材质替换另一种材质, 但仍保持原来的形式,而我们所能见到的仿木结构的砖建筑物似乎只有唐代以来的佛塔目前可见最早的仿木砖塔的实例是建于唐高宗总章二年 ( 669年 ) 西安兴教寺玄奘法师塔、永隆二年( 681年 ) 的香积寺塔、武后长安中( 701~ 704年 ) 慈恩寺大雁塔、天宝五年 ( 746 年 ) 之后所建会善寺净藏禅师塔等。

      这些佛塔的外部装饰与宋墓内部装饰有许多相似之处, 它们虽然是用砖建造,但却依然保持了木结构的外观以河南登封净藏禅师塔为例,该塔平面为等边八角形, 内辟八角小室, 这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八角形仿木砖塔塔身各隅砌成八角倚柱,无础柱,上施把头绞项作斗拱(即一斗三升斗拱 ),柱头上施阑额,额上施人字形补间铺作塔身正面辟圆券门, 左右两侧则 作门扇形, 隐出门钉,背嵌铭石一块四隅面侧作成直棂窗形,塔身以上,叠涩出檐 (图五 )塔身外部的这些仿木建筑及仿木门窗雕饰与宋墓中的砖雕几乎完全相同三、墓与塔之间的联系笔者很早就注意到了宋墓在平面形制和仿木建筑雕饰上与仿木砖塔的相似性,也一直思考为什么这种多角形的平面形状偏偏会出现在塔和墓上,而地上的宫殿和民居都一直保持原有的形 制? 墓葬的新形制和装饰形式的出现,是否与塔的建筑材料与形制的改变有着某种联系? 11塔的建筑材料与形制的改变罗哲文先生对古塔的发展历史有详尽的论述 l z塔起源于印度,印度的塔分两种:一种是 埋藏佛骨、佛舍利的 / 窣堵波 0,称作坟冢; 另一种是 / 制底 0, 称作庙, 据 5僧祗律 6、5行事钞6 记载,前者有舍利,后者无舍利。

      随着佛 教的传入, 这两种形式的塔也传入中国, 其中前者与我国建筑形式相结合,发展成为我们现在常见的佛塔, 后者则发展成为石窟寺因此无论是 在印度还是在中国, 塔与墓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被称作坟冢的 / 窣堵波 0 传入中国后与我国墓葬的形式相结合,出现了一个特有的地下部分 ))) 地宫目前遗留下来的佛塔, 不少就是僧人的坟墓,多数埋有舍利或是高僧的灵骨, 在地宫中也多用金棺银椁来盛放舍利,这都是佛教传入 中国后与中国传统葬俗相结合而出现的新形式我国隋唐以前的佛塔多为木塔, 易朽坏或焚毁,南北朝以后出现了大量的砖石塔当砖的产 量和使用技术达到一定水平, 为了使塔更为坚固久远, 用砖来仿造木塔也就很自然了由于建筑图四 四川三台县江崖墓中的石雕仿木结构材料的改变,建筑造型与技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塔的平面形状的变化出于抗震 与眺望的需要, 仿木砖塔的平面由方形逐渐演变为受力更均匀、抗震能力强的六角形和八角形,到辽、宋初期,这种多角形的塔就已成为主流97墓与塔)) ) 宋墓中仿木建筑雕饰的来源了 在我国古代,墓葬被称作 /阴宅 0,被视为死者永远的居所前述罗哲文先生提到, 塔的平面形状由方形转变为多边形, 是为了使塔更为稳固,而作为 /永宅 0 的墓葬, 坚固自然更是首要的。

      唐代平面为八角形的塔仅发现河南登封净藏 禅师塔一例,其余皆为四方形,到了宋、辽早期,平面八角形已是仿木砖塔最普遍的形制了北宋中后期,砖雕壁画墓也大量采用六角形与八角形的形状,两者平面形状变化在时间上的前后继起应不是一种巧合 21世俗墓葬中的塔墓图五 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关于塔与墓的联系,在5唐会要 6 卷 5有这样一条内容:肃王, 详, 德宗第五子, 建中三年薨,性聪慧,上尤怜之,追念无已,诏如西域法造塔安 置礼仪使判官司门郎中李岩上疏曰:/ 坟墓之义,经典有常,自古至今,无闻异制层砖起塔,始于天竺,名曰浮图,行之中华窃恐非礼,况肃王天属,名位尊崇, 丧葬之仪, 存乎简册,举而不法, 垂训非轻伏请准令造坟,庶遵 典礼 0从文献记载来看,虽然德宗最终没能按照心愿为肃王建塔墓,但至少说明世俗墓葬中有可能采用或借鉴塔墓的形式,只是肃王 / 名位尊崇0,因此要合乎传统葬仪经典,而放弃造 塔安置王公贵臣虽然如此,但士庶阶层不会受到这种限制,他们完全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 愿建造死后的 /永宅 0关于这一点,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证明宋金及元代的僧人墓葬有在墓上建塔的遗 迹,如陕西商县金陵寺僧人墓,其形制和装饰与当时的世俗墓葬没有太大差别,墓顶外有方砖数层,推测原墓上当有塔或亭类的建筑;河南洛阳白马寺村元成宗元贞二年( 1296年 ) 龙川和尚 墓为正。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