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自我检测试题D卷 附解析.doc
5页市(区县)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自我检测试题D卷 附解析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教育目标分类学》C、《教育过程》D、《教学与一般发展》2、( )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来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A、直接强化B、外部强化C、自我强化D、替代性强化3、中学生晓波通过物理实验发现,钟表的摆动幅度不取决于钟摆的材料或重量,而是取决于钟摆的长度根据皮亚杰的认识发展阶段理论,晓波的认知发展水平已达到(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4、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5、在知觉、思维、记忆等认知活动中,往往强调速度而不是精度的认知风格属于( ) A.场独立型 B.沉思型 C.场依存型 D.冲动型 6、以下不属于范例教学基本特征的是( )A.基本性B.基础性C.有效性D.范例性7、形象联想的学习策略属于( )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问题解决策略8、中学生小博得知自己物理竞赛成绩名列年级第一,在家里高兴得手舞足蹈,但在学校却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这反映小博的情绪具有( )A.矛盾性B.激动性C.掩饰性D.短暂性9、( )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A、政治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生产力发展D、文化发展10、我国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是( )A.《大学》B.《春秋》C.《学记》D.《论语》11、晓春上课时把老师的讲解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写在课本上,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他采取的学习策略是( )。
A.复述策略 B.组织策略C.计划策略 D.精加工策略12、中学生晓华和几个同学为了参加全省航模大赛,组成了航模小组他们为了在大赛中表现出色,达成了共识:牺牲各自的一些课余休息时间,放弃各自的一些爱好,以规范自己的参赛行为这种情况,小组成员遵循的纪律属于( )A.教师促成 B.群体促成C.任务促成 D.自我促成13、丁老师在工作中常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想法,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丁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哪种效应?( )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刻板效应D.投射效应14、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倡导的是( )A发现学习理论 B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C教学与发张理论 D范例教学理论15、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认为,对情绪产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环境B、生理C、刺激 D、认知16、布鲁纳认为学生具有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及( )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A.互惠内驱力B.认知内驱力C.自我提高内驱力D.附属内驱力17、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称为( )A.实验法B.测验法C.调查法D.观察法18、关于新课程理念的说法不科学的是( )A、小学阶段以分科为主,中学阶段和高中阶段以综合为主B、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C、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D、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或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19、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 )A、先进的教学观念B、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C、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D、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念20、( )内驱力将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A.学习B.认知C.自我提高D.附属21、方雨认为社会法制应符合社会大众权益,当它不符合时就应该修改根据科尔伯格理论,他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个阶段?( )A.服从与惩罚 B.社会契约C.维护权威或秩序 D.普遍伦理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正迁移。
2、教学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投知识3、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4、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教学的文化功能2、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3、怎样促进迁移的教学?4、简述发散想维的基本特征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齐白石先生幼年家境贫寒,没有上学的机会,长大后做了木工,四十岁以后才开始自学绘画他虚心求教,勤学苦练,终于在画坛独树一帜,成为著名的国画犬师问题: (1)试述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2)在齐白石先生的成才过程中哪些因素起关键作用?对你有何启示?2、张老师在生物课上讲解植物吸水的知识时,首先要求同学动手做个实验:讲两块萝卜分别浸泡在两个装有浓盐水和清水的烧杯里,浸泡后取出并观察萝卜的变化结果发现泡过浓盐水的萝卜变蔫了,而泡过青水的萝卜变水灵了张老师用右方示意图显示实验结果:泡过浓盐水的萝卜失去水分,泡过清水的萝卜吸收水分张老师接着进-步提问:谁能概括出萝卜什么状态下失水?什么状态下吸水?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张老师总结说明植物吸水的原理:当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反之,细胞则吸水。
接着,张老师布置小组讨论:为什么盐碱地-般种不好庄稼?如果你种的植物出现“烧根”现象,你需要追肥还是浇水,为什么?最后张老师请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问题:(1)张老师采用哪些教学方法?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2)张老师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第 5 页 共 5 页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A2、C3、D4、B5、D6、C7、B8、【参考答案】C9、答案:C10、C11、D12、C13、【参考答案】D14、C15、D16、A17、A18、答案:A19、答案:B20、C21、【答案】B解析:处于道德发展的社会契约阶段的人看重法律效力,但同时也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其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参考答案】错误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性越高,越容易产生迁移,但并不一定就是正迁移如果前面学习的材料对后面学习的材料,产生的是积极的影响,那么就是正迁移,反正,如果产生的是抑制,就是负迁移2、(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教学的一般任务包括: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其他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
②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③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⑤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五项基本任务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其中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是基础,发展智能是核心,发展体能是保证,思想品德是方向,良好的个性理品质是理想目标因此,题干的说法是不正确的3、这种说法是正确的1)教学过程中有两类不同性质的活动(教和学),但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也就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是认识主体与其客体之间的矛盾,因此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点:①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②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③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④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⑤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4、错误直观教学指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而不是教学目的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批判功能;3.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
2、(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3、(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4、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其主要特征有三个:(1)流畅性(2)变通性(3)独创性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参考答案】(1)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包括先天素质,也包括后天因素①先天素质先天素质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它包括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和脑的特点它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②环境、教育对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第一,产前环境及营养状况的影响胎儿生活在母体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第二,早期环境的作用在儿童成长的整个过程中,智力的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往往是先快后慢因此儿童期的发展对后期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第三,教育条件的影响一个人能朝什么9-向发展,发展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条件家庭环境,生活方式,家庭成员的职业、文化修养、兴趣、爱好以及家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