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语文先秦诸子散文论语.ppt
27页先秦诸子散文先秦诸子散文历史情况和社会特征历史情况和社会特征•经济上,庄园经济已接近崩溃;•政治上,奴隶制度已混乱,失掉 规范作用 -“周室衰,礼法堕”•士阶层形成•诸子:指这一时期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百家:按照百家姓的“姓”以“子”为称呼的代表性思想家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将百家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 刘歆在《七略》中,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歆,并认为: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 “九流”—九流十家 今人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增“兵、医”.•诸子散文: 各学派阐述自己观点、主张,进行论争的论说散文诸子散文发展三个阶段: 1春秋-战国初:《论语》《老子》-语录体 2战国中期:《孟子》《庄子》-对话体 3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专论体•春秋战国时,随文化发展和学派兴起,出现了学者语录散文•承继笔录的样式,但记录的已不是政治法令、诏诰与朝堂之事,而是学者的思想,或互相间的质疑、论辩。
孔子孔子&《《论语论语》》一、孔子其人一、孔子其人 (公元前(公元前551--551--公公元前元前479479),名丘,),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曲阜市东南)人 一、孔子其人:一、孔子其人:1、孔子的身世:父亲:叔梁纥叔梁纥((he))((鲁国有名的武士,鲁国有名的武士,66岁)岁)母亲母亲:顔正在顔正在(未满(未满20岁)岁)字、名的由来: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尼丘山丘山,故,故名丘名丘,,字仲尼仲尼 2、孔子的经历:20-2720-27:委吏:委吏( (会计会计) )、、乘田(管理畜牧)乘田(管理畜牧)《《孟子孟子》》: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壮长而已矣《《论语九论语九》》: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孔子年十九,娶于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伯鱼之生也,鲁昭公:孔子年十九,娶于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
伯鱼之生也,鲁昭公以鲤赐孔子以鲤赐孔子《《论语三论语三》》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子闻之,曰:“是礼也?是礼也?/ •30讲学、讲学、35适齐、37返鲁——50岁入世•《《左传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昭公二十五年》》将禘将禘di于襄公于襄公,万者二人万者二人,其众万于季氏其众万于季氏 •《《论语三论语三》》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史记孔子世家史记孔子世家》》季平子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季平子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 •《《论语七论语七》》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yue之至于斯也之至于斯也•《《史记孔子世家史记孔子世家》》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论语七论语七》》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
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论语十二论语十二》》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十八论语十八》》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吾老矣,不能用也•《《史记孔子世家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论语十一论语十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作品选作品选P》》•《《论语七论语七》》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于我如浮云•《《论语五论语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九论语九》》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五论语五》》颜渊季路侍子曰:何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颜渊季路侍子曰:何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者,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者,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子路、子路、曾皙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冉有、公西华侍坐 •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夫子哂shen之 • “求,尔何如?” • 对曰:“方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赤,尔何如?” •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点,尔何如?” •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u,咏而归 •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 曰:“夫子何哂由也?” •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51从政(中都宰从政(中都宰阳虎奔于齐阳虎奔于齐、司寇三年、司寇三年相夹谷隳三都相夹谷隳三都、摄行、摄行相事)、周游列国相事)、周游列国14年•《《论语二论语二》》吾五十而知天命吾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一论语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三论语十三》》叶公蔡地楚臣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叶公蔡地楚臣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论语七论语七》》叶公问孔子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叶公问孔子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63•《《论语十八论语十八》》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十八论语十八》》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孔子过之,使过之,使子路子路问津焉长沮曰: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子路曰:“为孔丘曰:曰:“是鲁孔丘与?是鲁孔丘与?”曰:曰:“是也曰:曰:“是知津矣!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子为谁?”曰:曰:“为仲由曰:曰:“是鲁孔丘之徒与?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对曰:“然曰:曰:“滔滔者,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十八论语十八》》•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diao)子路问曰: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子见夫子乎?”丈人曰: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除草)。
植其杖而芸(除草)•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si)之见其二子焉明日,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出门)矣子路曰:至,则行(出门)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父子有亲、君臣有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之不行,已知之矣 •68居鲁•《《论语五论语五》》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自贡鄙视其为人,故问之孔文子,名圉(yǔ),是卫国的大夫 •《左传·哀公十一年》冬,卫大tai叔疾出奔宋初,疾娶于宋子朝,其娣嬖bi孔文子使疾出其妻而妻之疾使侍人诱其初妻之娣,置于犁,而为之一宫,如二妻文子怒,欲攻之仲尼止之遂夺其妻•季氏将伐季氏将伐颛臾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周代史官)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 夫舍曰欲之 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十三十三》》冉子退朝子曰: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何晏也?”对曰:对曰:“有政子曰:子曰:“其事也?如有政,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必偃(),必偃(偃:仆,倒)•季康子问: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公曰:曰:“告夫三子告夫三子孔子曰: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告夫三子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居鲁讲学居鲁讲学•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之言而已矣•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儒——儒学 所谓“儒”,最早是在奴隶主贵族中掌管道德教化、音乐礼仪的官员,如巫、史、祝、卜等《说文》:“儒,术士之称 后来,这些人在社会变动中逐渐分化,流落民间 有的为诸侯执掌礼仪,成为“君子儒”;有的则只能替人办理丧葬祭礼,成为“小人儒” 钱穆《孔子传》:惟自孔子以后,而儒业始大变孔子告子夏:“汝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六)可见儒业已先有惟孔子欲其弟子为道义儒,勿仅为职业儒 到孔子出现以后,因其弟子众多,影响扩大,“儒”就成了孔门弟子的专称,由孔子创立的学说称为“儒学” 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继承和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到汉武帝时代,儒学被推上独尊地位,指导社会生活达两千多年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恢复周礼,纳仁入恢复周礼,纳仁入礼• “仁仁”的主张是的主张是“仁者仁者爱人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子认为,要实现“爱人爱人”,还,还要遵循要遵循“忠恕忠恕”之道,就是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礼”的主张是的主张是“克己克己复礼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使自己符合“礼礼”要求,孔子要求,孔子追求的追求的“礼礼”是西周的等级名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子曰:事君尽礼事君尽礼,人以为诌也,人以为诌也•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yu过位,色勃如也,足躩jue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zi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cù jí如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名不正,则言不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子曰: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子曰: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作为教育家、思想家的孔子,是一作为教育家、思想家的孔子,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人物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人物•孔子是我国以学者资格孔子是我国以学者资格““设教授徒设教授徒””的第一人的第一人 弟子众多,贤人弟子众多,贤人7070 •选编了选编了《《诗诗》》,《《书书》》,《《礼礼》》,《《乐乐》》,《《易易》》,《《春秋春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为人、用世为人、用世分为分为““德行德行””, ,““言语言语””, ,““政事政事””, ,““文学文学””四科进行教育四科进行教育•教育方法教育方法::学而时习之,诲人学而时习之,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举一反三,告诸不倦,循循善诱,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者。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往而知来者多闻阙疑慎言其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育思想•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二)•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十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美学价值•孔子的美学思想•美和善的统一: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矣•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犹质也质,尤文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诗歌教化理论•诗,可以兴观群怨•一个完美的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仁而不仁如乐何?•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不学诗无以言•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圣?•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我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知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孟子》语言艺术•朴实无华,隽永含蓄,饶有情趣,诗情画意•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论语》》的特点:的特点:•《《论语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纂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育原则等•以以““述而不作,信以述而不作,信以””的态度如实的记录孔子的话,不的态度如实的记录孔子的话,不敢妄敢妄““以己意诬师言以己意诬师言””逼真地记述了孔子说话时的态度表逼真地记述了孔子说话时的态度表情和口气甚至将孔子开玩笑的话和孔子生气时的作为都记情和口气甚至将孔子开玩笑的话和孔子生气时的作为都记述下来 《《论语论语》》首创语录体,它以首创语录体,它以言简意赅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了孔子的言论 所记孔子所记孔子循循善诱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富于变化,娓娓动人人 。
多是生动精辟的格言名句多是生动精辟的格言名句 《论语》中的名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小不忍则乱大谋•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推行孔子推行“礼礼”,倡导,倡导“仁仁”,思,思想体系以德治主义为核心由于孔子的想体系以德治主义为核心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被后人尊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被后人尊称为称为“至圣先师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万世师表” 为中华民族建立了道德观和价值观,为中华民族建立了道德观和价值观,濡染着每一个炎黄子孙濡染着每一个炎黄子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