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山东高考理综化学部分详解及试卷分析.doc
9页2010 年高考山东化学试题分析随着我省高中新课程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与前三年相比,今年的理综化学部分试题给人以“平和朴实”的感觉,试卷结构稳中求变,充分考查了化学主干知识,能充分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掌握情况,又重点突出了化学是以实验为 基础的本质和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改思想 试题知识覆盖面较广,难易比例适当,题型稳定且有创新;在形式上延 续了拼盘的基本命题模式,但拼凑的痕迹明显减弱,试题更有整体感和 层次感, 为化学教学进一步深入 实施、贯彻素质教育思想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2010 年高考化学(山东卷)主要考点与去年相比几乎没有变化题号 主 要 考 点9 同位素、同分异构体、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基本计算、化学研究的范畴10 化学反应的能量、盖斯定律、反应速率11 化学键、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同周期同主族的递变规律12 乙烯、苯、重要营养物质、乙醇、乙酸、乙酸乙酯、煤油的性质及用途13 SiO2、Na2O、Na2O2、CO、NO、NO2、氯水的性质14 稀释浓硫酸、配制溶液、中和滴定误差分析、SO 42- 的检验15 沉淀溶解平衡、图像分析28 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平衡移动 原理、 图像分析、反应速率计算、平衡常数计算、原电池应用、燃料电池的有关计算、水的电 离平衡。
29 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电解池、电极反应、盐类水解、金属腐蚀及防护30 SO2 的制备(连接仪器、干燥、收集、尾气吸收)、 过滤、 测定 pH 操作、 误差分析32 杂化轨道、分子间作用力、电负性、晶胞确定化学式、配位键33 有机物官能团的相互转化、有机反 应类型、有机物的 鉴别、缩聚产物的结构简式201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理科综合第Ⅰ卷 (必做)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9.16O 和 18O 是氧元素的两种核素,N A 表示阿弗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真确的是A.16O 和 18O 互为同素异形体B.16O 和 18O 核外电子排布方式不同C.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 16O 与 18O 间的相互转化D.标准状况下,1.12 L 16O2 和 1.12 L 18O2 均含 0.1NA 个氧原子解析:A 中的两种物质是同一种物 质,都是氧气,故 A 错;B 中的两种氧原子的电子数相等,核外电子排布也相等,故 B 错; 16O、18O 之间的转换,是原子核的 变 化,故 C 错;11.2L 标况下的 O2 物质的量为0.05mol,含有的氧原子数为 0.1NA,故 D 正确。
考点分析】(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2.化学用 语及常用 计量;4.物 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1)(2)(3)考点对应 2009 年第 10 题 10.下列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成物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总能量B.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总是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C.应用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焓变D.同温同压下, H2(g)+Cl 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 △H 不同解析:生成物的总能量低于反应物的总能量,是放 热反应,若是吸热反应则相反,故 A 错;反应速率与反应时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没有必然的联系,故 B 错;C 是盖斯定律的重要应用,正确;根据△H=生成物的焓-反应物的焓,可知,焓变 与反应条件无关,故 D 错 2 -答案 C考点分析】(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5.化学反 应与能量( 2)(3)(4);6.化学反 应速率和化学平衡(5)考点对应 2009 年第 14 题 ,28 题(1)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形成离子键的阴阳离子间只存在静电吸引力B. HF、HCl、HBr、HI 的热稳定性和还原性均依次减弱C.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含氧酸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D.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解析: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静 电作用包括静 电吸引和静电排斥,故 A 错;因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故 HF、HCl、HBr、HI 的热稳定性逐渐减弱,但还原性 HF、HCl、HBr、HI逐渐增强,故 B 错;根据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它们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故 C 错,因 为没有说明是最高价;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D 正确。
答案 D考点分析】(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4.物 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4)(5)(6)考点 对应 2009 年第11 题1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乙烯和苯都使溴水褪色,褪色的原因相同B.淀粉、油脂、蛋白质都能水解,但水解产物不同C.煤油可由石油分馏获得,可用作燃料和保存少量金属钠D.乙醇、乙酸、乙酸乙酯都能发生取代反应,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可用饱和 Na2CO3 溶液除去解析:烯使溴水褪色是因为发生加成反应,苯使溴水褪色是萃取,故 A 错;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蛋白质的最终水解产物是氨基酸,B 正确;煤油来自石油的分馏,可用于航空燃料,也可用于保存少量的金属钠,故 C 正确;乙醇、乙酸 发生酯化反应时取代反应,乙酸乙酯的水解也是取代反应,由于乙酸能与Na2CO3 反应,故可用 Na2CO3 溶液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D 正确答案 A考点分析】(四)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综合考查对应 2009 年第 12 题13.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 SiO2 是酸性氧化物,能与 NaOH 溶液反应B. Na2O、Na 2O2 组成元素相同,与 CO2 反应产物也相同C. CO、NO、NO 2 都是大气污染气体,在空气中都能稳定存在D. 新制氯水显酸性,向其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液,充分振荡后溶液呈红色解析: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故 A 正确,因 为 SiO2+2NaOH= Na2SiO3+H2O;Na2O 与 CO2反应生成 Na2CO3 ,而 Na2O2 与 CO2 反应生成 Na2CO3 和 O2,故 B 不正确;NO 在空气中能与 O2 反应生成NO2,故 C 错误;新制氯水中含有 HCl 和 HClO,所以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而 HClO 具有漂白性,充分振荡后,能使紫色石蕊试液褪色,故 D 错误。
答案 A考点分析】(三)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非金属碳、氮、硅、氯及其化合物,金属 钠的化合物,综合考查对应 2009 年 10、1314.下列与实验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稀释浓硫酸时,应将蒸馏水沿玻璃棒缓慢注入浓硫酸中B.配制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容量瓶刻度,应用胶头滴管将多余溶液吸出C.酸碱滴定时,若加入待测液前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将导致测定结果偏高D.检测某溶液是否含有 SO42- 时,应取少量该溶液,依次加入 BaCl2 溶液和稀盐酸解析:稀释浓硫酸是“酸入水”,故 A 错;若加水过量,溶液浓度已经变小,将水吸出,于事无补,唯一的办法就是重新配制溶液,故 B 错;若加入待测液前用待测液 润洗锥形瓶,则必定会消耗更多的标准液,结果- 3 -会偏高,C 正确;D 操作中,若溶液中含有 Ag+,加入 BaCl2 后,也会有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生成,故 D错答案 C考点分析】(五)化学实验基础 3.5;包括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常见的物质进行检验、分离和提纯,根据要求配制溶液等重要内容的综合考查对应 09 年 10,30 题(1)(2)15.某温度下,Fe(OH) 3(s )和 Cu(OH)2(s)分别在溶液中达到沉淀溶解平衡后,改变溶液 pH,金属阳离子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Ksp[Fe(OH)3]K,表示沉淀要析出,故 D 正确答案 B考点分析】(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7.电解质溶液,考查沉淀溶解平衡,盐类水解及水的电离及影响因素等内容对应 09 年 28(3),与 08 年 15 题极似第Ⅱ卷【必做部分】28.(14 分)硫—碘循环分解水制氢主要涉及下列反应:I SO2+2H2O+I2==H2SO4+2HIII 2HI H2+ I2III 2H2SO4== 2SO2+O2+2H2O(1)分析上述反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______a.反应 III 易在常温下进行 b.反应 I 中的 SO2 氧化性比 HI 强c.循环过程中需补充 H2O d.循环过程产生 1 mol O2 的同时产生 1 mol H2(2)一定温度下,向 1 L 密闭容器中加入 1 mol HI(g),发生反应 II,H 2 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0-2min 内的平均反应速率 v(HI)=______.该温度下,H 2(g)+ I 2(g) 2HI(g)的平衡常数 K=______相同温度下,若开始加入 HI(g)的物质的量是原来的 2 倍,则_____是原来的 2 倍。
a.平衡常数 b. HI 的平衡浓度 c.达到平衡的时间 d.平衡时 H2 的体积分数(3)实验室用 Zn 和稀硫酸制取 H2,反应时溶液中水的电离平衡_____移动(填“向左”“ 向右”或“不”);若加入少量下列试剂中的_____产生 H2 的速率将增大a. NaNO3 b. CuSO4 c. Na2SO4 d. NaHSO4(4)以 H2 为燃料可制作氢氧燃料电池已知 2 H2(g)+ O 2(g)= 2 H2O (1) ΔH=-572 kJ·mol -1某氢氧燃料电池释放 228.8 kJ 电能时,生成 1 mol 液态水,该电池的能量转化率为 _______解析:(1)H 2SO4 在常温下,很稳 定不易分解,这是常识,故 a 错;反应Ⅰ中 SO2 是还原剂,HI 是还原产物,故还原性 SO2>HI,则 b 错;将Ⅰ和Ⅱ分别乘以 2 和Ⅲ 相加得:2H 2O==2H2+O2,故 c 正确 d 错误2) υ (H2)=0. 1mol/1L/2min=0.05 mol·L-1 ·min-1 ,则 υ (HI)=2 υ (H2)=0.1 mol·L-1 ·min-1 ;2HI(g)==H2(g)+I2(g)- 4 -2 1 1起始浓度/mol·L -1 1 0 0变化浓度/mol·L -1 : 0.2 0.1 0.1平衡浓度/mol·L -1 : 0.8 0.1 0.1则 H2(g)+I2(g) 2HI(g)的平衡常数 K= =64。
若开始时加入 HI 的量是原来的 2 倍,则建立的平衡状态和原平衡等比平衡,HI、H 2、I2 的物质的量、平衡浓度都是原来的两倍;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体 积分数相等,平衡常数相等(因温度不变);因开始时的浓度增大了,反应速率加快,达平衡时间不可能是原来的两倍,故选 b3)水的电离平衡为 H2O H++OH- ,硫酸电离出的 c(H+)对水的电离是抑制作用,当 Zn 消耗了H+,c(H+)减小,水的 电离平衡右移;若加入 NaNO3,溶液变成 HNO3 的溶液了,不再生成 H2,;加入的NaHSO4 会和 H+反应,降低 c(H+),反应速率减慢;Na 2SO4 的加入对反应速率无影响;加入 CuSO4 后,Zn 与置换出的 Cu 构成原电池,加快了反应速率,选 b4)根据反应方程式,生成 1mol 的水放出的热量为:572kJ×1/2=286kJ,故 该电池的能量转化率为(228.8 kJ /286 kJ ) ×100%=80%答案:(1)c;(2)0.1mol·L -1 ·min-1 ;64mol/L;b3)向右;b (4)80%考点分析】本题以硫——碘循环分解水制氢引入,分 别考 查化学反应速率、平衡的影响因素及相关 计算,氧化还原,水的电离,化学反 应与能量及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