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描写景色的诗句有些.doc
17页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描写景色的诗句有些 咏柳贺知章《咏柳⑴ 》 唐贺知章 碧玉⑵妆成⑶ 一树⑷ 高,万条垂下绿丝绦⑸ 不知细叶谁裁⑹出,二月⑺ 春风似⑻ 剪刀 注释 ⑴ 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 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⑵ 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⑶ 妆成:装饰,打扮 ⑷ 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⑸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⑹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⑺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⑻ 似:好像,如同,似乎 古诗今译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
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 这是谁都能欣赏的 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 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 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 《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 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 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 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
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 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 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 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 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 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 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
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 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诗词 春日 (宋朱 熹 )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春日:春天 2、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诗人的好心情. 3、 寻芳:游春,踏青 4、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 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7、 东风:春风 8 光景:风光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赏析: 风和日丽来到泗水边赏景,一望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很容易认识到东风的面容,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名句赏析——“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 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 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 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 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 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 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 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 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唐 - 林杰 - 乞巧 【年代】:唐 【作者】:林杰 【题目】:乞巧 【内容】: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作者简介】: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 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 又精书法棋艺 卒,年仅十七 《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赏析】: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 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
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豀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 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后葬于家乡荥阳 全部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
"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 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