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最新苏教版科学三下《固体与液体》免费教案.doc
20页2019最新苏教版科学三下《固体与液体》免费教案 固体和液体1.认识固体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我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能够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科学知识:●知道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知道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后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几种固体、几种液体;天平、小量杯、量筒、筛子、面粉、杯子、放大镜、锤子、擀面杖、记录表格、黄豆、玉米粉、绿豆、筛子学生准备:几种固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效果分析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2.提问:哪些物体是固体?哪些物体是液体?固体液体有哪些特点?二、学习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将物体分类1)教师出示铅笔盒、布、鸡蛋、勺子、石头、水、胶水、面粉2)提问:你们能给这些物体分成固体和液体吗?(3)学生分类并回答4)教师出示牙膏提问:牙膏是固体吗?(5)学生讨论,产生疑问6)出示面粉和水,“和面”活动。
提问:和出的面糊是固体吗?(7)学生争论,教师讲解中间物质牙膏和面糊都是混合体,称为“流体”2.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认识固体的性质1)提问:你们都带来了哪些固体2)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3)小组讨论选用那种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4)教师提示学生要用各种方法观察(用眼看、用手摸、用工具研究),提示学生从各方面观察(如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5)分组实验,记录,师巡视6)汇报研究结果,描述固体的性质7)小结:固体都有一定的形状 第二课时3.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物体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谈话:看看书上30页下图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学生认识到因为不同的需要要把不同物体混合或分离2)提问:你在生活中还见过要把固体混合或者分离的例子吗?学生说不出时,教师可引导或补充炒菜时把不同的菜和作料混合起来,把糖放进水里,把沙子从米里捡出来等)(3)学生讨论、交流经验4.研究固体混合前后的变化情况1.研究固体混合前后的重量变化1)出示黄豆、玉米粉、绿豆2)提问:把这些固体混合在一起它们的重量会怎么样?(3)学生猜测4)提问:怎样才能证明它们的重量在混合前后没有变化?(5)说明使用天平的必要性和使用方法。
2.研究固体混合后体积是否变化1)提问:把各100毫升的物体混合在一起,它们的体积会有什么变化?(2)学生猜测3)说明要使用量筒来测出体积4)实验,并说明体积变化的原因三、巩固应用1.布置任务:在1分钟内将混合后的黄豆、面粉、大米分离2.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它们分离?3.介绍工具筛子4.发筛子,实验提示:考虑固体的大小选用不同大小筛孔的筛子提醒学生保持桌面清洁四、布置作业1.课后研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固体2.回家自己继续研究有关固体的性质方面的知识 板书设计1. 认识固体 重量不变混合固体 体积变小(有一定形状) 分离 教后记 2.把固体放到水里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借助水认识固体的性质●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科学知识:●了解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知道固体与水能混合也能分离,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水槽、各种固体、盐、沙子、方塘、钉子、木块、树枝、氯化钾、制作好的彩色树枝。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效果分析一、 导入新课1.谈话:说说各种固体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又有哪些相同的性质呢?2.讲述:今天我们就把固体放入水中研究它们的性质二、学习新课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1) 出示各种物体2)讨论:这些物体放入水中可能会出现那些现象?(沉浮、溶解)(3)预测:哪些可能会沉,哪些可能会浮?(4)教师演示实验5)汇报实验结果2.认识固体在水中溶解的现象1)回忆上学期的水溶解方糖实验2)出示食盐:你能让这个固体在眼前消失吗?(3)演示:食盐放入水中4)学生描述现象,讲解溶解的概念5)出示学生实验的材料:沙子、面粉、食盐、方糖6)学生预测哪些材料溶解,哪些不溶解7)学生实验、记录8)汇报结果9)总结:固体在水里,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三、巩固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看书33页的六幅图,他们在干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2.提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经历3.学生讨论、交流四、扩展活动1.激趣: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彩色树枝,好吗?2.先看书上34页的实验过程,可在课上演示制作的简单过程3.说明:这个实验是利用了固体在热水中能够溶解、降温后又与水分离的性质制作的。
这个现象叫结晶五、布置作业1.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家制作彩色树枝2.课后把更多的固体放进水里进行研究3.准备油、水、牛奶、蜂蜜、筷子等,下节课带来 板书设计2.把固体放到水里沉 浮 溶解 不溶解混合 分离 结晶 教后记 3.认识液体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科学知识:●知道液体在颜色、形状、透明、轻重、粘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愿意采用各种方法研究物体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油、水、蜂蜜、牛奶、天平、量杯、洗手液、蜡光纸、玻璃板、滴管、记录表学生准备:油、水、蜂蜜、牛奶、筷子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效果分析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一杯水,谈话:这是什么?像水这样的物体属于液体,还知道哪些液体?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找出身边的各种液体二、学习新课1.引导学生描述所知道的各种液体的性质1)出示常见的四种液体:油、水、蜂蜜、牛奶2)提问:你们准备从哪些方面观察这些液体?用什么方法?研究方面(透明度、颜色、气味、味道、形状),方法(用眼看、用嘴尝、用鼻子闻)。
3)学生观察、描述这四种液体,并记录下来提醒学生注意分工、保持卫生4)汇报观察结果并汇报5)总结:没有一定形状、会流动的物体是液体第二课时2.引导学生发现液体的其它性质1)谈话:你还想研究哪些性质呢?(2)学生讲,师简记重量、黏稠度、表面张力)(3)提问:要研究液体的这些性质,还需要哪些工具?3.研究各种液体的不同重量(密度)1)认识天平可以把各种液体与水倒在天平上进行比较2)提问: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3)学生思考:注意变量的控制4)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注意观察后汇报5)总结:液体的重量不同,密度不同4.研究各种液体的流动快慢(黏稠度)1)学生试想研究方法2)出示实验材料,说明实验方法3)提问:液体的流动快慢说明液体的黏稠度怎么样?(4)分发材料,学生分组实验5)小组讨论6)总结:流得最慢的最黏稠,流得慢快的最稀5.研究液体的表面张力1)谈话: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研究水的性质时,发现水有表面张力的性质现在的这些液体也有这种性质吗?(2)提问:我们怎样证明?教师可出示蜡纸,让学生自己思考实验方法3)方法:用滴管把各种液体滴在蜡纸上,观察它们能不能在纸上聚成“露珠”状4)学生演示实验,并记录。
5)总结:液体都具有表面张力6.师生交流总结这些液体的性质三、巩固应用提问: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来研究液体的性质?总结: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方法四、布置作业1.试着用多种方法来研究你身边的物体2.试着把你身边的固体和液体做比较 板书设计3.认识液体 颜色 透明度液体 气味(没有一定形状 味道 不同会流动) 重量 粘稠度 都有表面张力教后记 资料:什么是液体?1.液體分子間之引力較氣體分子甚強,使得液體分子能進行平移運動,但液體分子不能像固體分子一樣停留在固定的結晶格子上導致液體形狀能改變、能流動,但體積不變 2.液體的密度較接近固體,不容易受壓縮,但與氣體一樣具有流動性,合稱為流體液體為一種不可壓縮性之流體 什么是流体流体是液体和气体的总称流体是由大量的、不断地作热运动而且无固定,平衡位置的分子构成的,它的基本特征是没有一定的形状和具有流动性流体都有一定的可压缩性,液体可压缩性很小,而气体的可压缩性较大,在流体的形状改变时,流体各层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运动阻力(即粘滞性)。
当流体的粘滞性和可压缩性很小时,可近似看作是理想流体,它是人们为研究流体的运动和状态而引入的一个理想模型 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 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知识与技能● 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 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制作果汁饮料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事物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知道有的液体溶于水,有的液体不溶于水教学准备:食用油、水、蜂蜜、烧杯、果汁、洗手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效果分析一、导入1.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已经从多方面用多种方法进行了研究液体,知道了液体有许多性质,谁来说一说是哪些性质?2.提问:液体除了有上述性质以外,还有其他的性质吗? (学生思考、猜测)3.教师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前面我们研究了把固体放入水中的一些情况,我们发现有的固体在水中沉有的在水中浮,有的会溶解,有的不溶解那么,把液体倒进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沉,有的浮呢?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今天我们就要来研究把液体倒进水里,从而来认识液体更多的性质。
你们认为把液体倒进水里会怎样? 二、研究把两种不同的液体倒进水里,会有什么现象1、出示食用油、水和蜂蜜2、预测:把它们倒进水里,会有什么现象?3、小组内讨论,把预测结果填在表格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