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到情多情转薄精编.docx
7页人到情多情转薄人到情多情转薄人到情多情转薄更新时间:2016-01-03 14:50:02人到情多情转薄全诗与赏析 人到情多情转薄 是出自《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的名句 《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作者:纳兰性德(清代)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山花子》这首词从记前生句能够看出,是写怀念亡妻的这是残荷引发的怀人之作 上片前两句是荷塘败落的实写,以飘残而感知了季节之悲,同时也是人生之秋的写照而泥莲被藕丝萦绕,既是实景,又是不绝的情思后两句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追忆当时,因景诱情,前生珍重,后世亦珍情情重更见心苦 下片承上抒情,前两句化用杜牧诗句《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句意,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作者懊悔妻子在世的时候,没有对她深情相待,自觉对她薄情因作者与妻卢氏结婚时,他心中还惦念着姓谢的表妹自己正因对表妹谢氏的多情,而对卢氏薄情如今想来人在的时候没有好好珍惜,而今人不在了,只有偷偷流泪的份了悔字为反语,不悔之意这是对于情的一种特别感受,是更深厚得情的告白后两句是真情的率性表露,断肠和泪恰是因多情而伤痛彻骨,凄苦惆怅。
从已化萍、记前生能够很明显的看出这是一首悼亡之作,是纳兰写给亡妻卢氏的以悼亡为基调的词作,感情是凄婉哀伤的,风飘絮、雨打萍、莲藕都是一些萧条、衰败的景象,纳兰以风絮飘残、化萍示意妻子已不在人世,以藕断丝连说明人虽已逝,深情犹在二天人永隔,生死相错,正是人生之大哀思,哀伤之情跃然纸上 《传灯录》中记:有一省郎梦至碧崖下,一老僧前烟穗极微老僧对他说:这是你的结愿香,烟存而你已是第三生了第一生明皇时建南安巡抚官;其次生宪皇时西蜀书记;第三生即是今生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正是在嘱咐妻子不好遗忘这一生的夫妻情份,要她再点一柱结愿香,好在来世不忘旧情、再续前缘 美满的姻缘好像总惹天妒,在最华蜜的时候经常会遭受打击总期望华蜜的时间就停留在那一刻,但是年华似水,昨日的'光彩早已不在愈是惦念,便愈是幽怨,下片便由怀念转为直抒胸中的哀怨但是当时的美满,当时的华蜜让天公红了眼?但是正因过去的恩爱致使如今丧了姻缘? 若早知太华蜜会让彼此不能白头偕老,或许也不至于在今日空留苦恨,偷滴断肠泪其实纳兰的感慨是无用的也是无力的,假如再重来一次,我想容若与卢氏定还是那般恩爱,他们定还是会有一段华蜜的时间 细读这样的词作,总会让我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哀伤萦绕周身,无处排遣,难以用言语形容容若,你已在三生石上登记了这份感情吧,想再持续这份感情你偷零的泪又暗含了多少伤痛、苦悲,可曾让你稍稍释怀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复原本名纳兰成德号楞伽山人清朝闻名词人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高校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敬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叶赫部首领金石台金石台的妹妹孟古,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举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与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与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其次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
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 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纳兰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举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与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与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其次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这一时期的纳兰性德发奋苦读,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指导下,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他还把自己熟读经史的见闻感悟整理成文,编成四卷《渌水亭杂识》,当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等学问,表现出相当广博的学识和爱好 成长经验 御前侍卫 纳兰性德成为进士时年仅二十二岁,康熙爱其才,又因纳兰出身显赫,家族与皇室沾亲带故(纳兰的母亲出身爱新觉罗皇族;纳兰的曾祖父金台吉是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格格即是皇太极生母),故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三等侍卫,不久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还曾奉旨出访梭龙,考察沙俄侵边状况 寄情诗词 作为当朝重臣纳兰明珠的长子,原来注定荣华富贵,繁花著锦。
作为皇帝身边的,以英俊威猛的武官身份参加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加重要的方法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艳羡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淡泊名利,在内心深处厌恶官场的庸俗虚伪,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纳兰一生虽懂骑射好读书,却并不能在一等侍卫的御前职位上挥洒满腔热忱 康熙十三年(1674年),纳兰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康熙十六年卢氏难产去世,纳兰的悼亡之音由此破空而起,成为《饮水词》中拔地而起的高峰,后人不能超越,连他自己也再难超越 纳兰性德24岁时将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又著《饮水词》后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9首,合为《纳兰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高度评价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见其词的影响力之大 纳兰性德交友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愿落俗之人多为江南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纳兰性德对挚友极为真诚,不仅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行和才华,犹如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当时很多想升官发财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使得其居处渌水亭(今宋庆龄故居内恩波亭)因康熙的御用文人聚集太多而闻名。
藏书大家 纳兰性德一生爱书藏书,从师顾贞观、陈维菘、徐乾学,研讨经学曾耗资40万金,修改宋以来诸儒学经之书,刻为《通志堂经解》1860卷(后世学者何焯编撰有《通志堂经解书目》)辑有《全唐诗选》著有《通志堂集》、《饮水词》、《渌水亭杂识》、《大易集仪萃言》、《删补高校义粹言》、《词韵正略》、《陈氏礼记集说补正》等书晚年笃意于经史、书法、诗文嘱友人秦松龄、朱彝尊为购求宋元诸家经解,得抄本140余种,环拥古书万卷,建藏书楼通志堂、珊瑚阁,以弹词歌曲、评定书画、鉴藏古籍为乐藏书印有珊瑚阁、绣佛斋、鸳鸯馆等字 英年早逝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纳兰性德葬于何处位于海淀区上庄乡上庄村北,皂甲屯西一处台地上建于清代顺治三年,总面积约为340亩,墓地分为南寿地、北寿地两个部分,共有宝顶9座,土坟两座 纳兰性德墓的宝顶建筑宏大,底座为青石,宝顶中部为汉白玉,镌刻有图案,上部为三合土夯实的半圆顶纳兰氏家族墓地在清代基本保存完好,后多次被盗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峻破坏。
1970年冬,被彻底拆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