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食品毒理学你03章.ppt

70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588297815
  • 上传时间:2024-09-07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7.26MB
  • / 7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食品毒理学食品毒理学 授课教师授课教师 郭春锋郭春锋gcf@ 考试方式:闭卷考试方式:闭卷成绩组成:试卷成绩组成:试卷70%-实验实验20%-平时平时10%试卷题型:试卷题型:1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302 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103 简答题简答题304 论述题论述题225 计算题计算题8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第二章第二章 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三章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第四章第四章 毒作用机制毒作用机制•第五章第五章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第六章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第七章第七章 化学毒物的生殖毒性化学毒物的生殖毒性•第八章第八章 化学毒物的致突变作用化学毒物的致突变作用•第九章第九章 化学毒物的致癌作用化学毒物的致癌作用•第十章第十章 化学毒物的免疫毒性化学毒物的免疫毒性•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危险度评价和安全性评价方法危险度评价和安全性评价方法•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食品中常见毒性物质的分析食品中常见毒性物质的分析主要授课内容主要授课内容 食品毒理学概述食品毒理学概述食品毒理学和食品安全性食品毒理学和食品安全性国外食品安全评价概况国外食品安全评价概况 ( (自学)自学) 1 毒理学的定义毒理学的定义 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因素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因素(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及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及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分析的科学2 食品毒理学的定义食品毒理学的定义 食品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食品中外源化食品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的机制,并确定这些学物的性质、来源、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的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科学物质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科学 化学化学因素:烟草威胁人类健康因素:烟草威胁人类健康 包括电磁辐射、热辐射、射线辐射包括电磁辐射、热辐射、射线辐射物理因素:辐射物理因素:辐射Ø电磁辐射:、电磁炉、微波炉;对人体的危害小电磁辐射:、电磁炉、微波炉;对人体的危害小Ø热辐射:自然界的所有物体都在发生热辐射;对人体无害热辐射:自然界的所有物体都在发生热辐射;对人体无害Ø射线辐射:射线辐射:X光透视;伽玛刀;光透视;伽玛刀;CT等,对人体伤害很大等,对人体伤害很大 黄曲霉毒素:黄曲霉、寄生曲霉黄曲霉毒素:黄曲霉、寄生曲霉生物因素:生物毒素生物因素:生物毒素Ø被污染对象:发霉的玉米和花生被污染对象:发霉的玉米和花生Ø毒毒性性::黄黄曲曲霉霉毒毒素素B1毒毒性性最最强强,,其其毒毒性性比比KCN大大10倍倍,,比比砒砒霜霜大大68倍;属剧毒物质,大鼠经口倍;属剧毒物质,大鼠经口LD50为为7.2 mg/kg BW。

      4 毒理学分分类毒理学分分类Ø按照毒物性质分类按照毒物性质分类农药毒理学、金属毒理学、有机溶剂毒理学和放射毒理学农药毒理学、金属毒理学、有机溶剂毒理学和放射毒理学Ø按照学科领域分类按照学科领域分类食食品品毒毒理理学学、、药药物物毒毒理理学学、、农农药药毒毒理理学学、、环环境境毒毒理理学学、、临临床床毒毒理理学学、、分析毒理学分析毒理学 5 食品毒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食品毒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Ø有害物质的来源、理化特性和结构;有害物质的来源、理化特性和结构;Ø毒性作用及机制;毒性作用及机制;Ø开展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评估开展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评估 6 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四个阶段: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四个阶段:Ø急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Ø30天喂养试验,遗传毒性试验,传统致畸试验天喂养试验,遗传毒性试验,传统致畸试验Ø亚慢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90天喂养试验、繁殖试验天喂养试验、繁殖试验Ø慢性毒性试验(包括致癌试验)慢性毒性试验(包括致癌试验) 体外试验体外试验微生物微生物器官器官细胞细胞体内试验体内试验小鼠小鼠大鼠大鼠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死亡个体死亡个体活的人群活的人群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7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农药滥用农药滥用兽药滥用兽药滥用添加剂滥用添加剂滥用 8481787566492012世界各国居民寿命比较世界各国居民寿命比较 第一节第一节 定义与术语定义与术语 第二节第二节 剂量和剂量剂量和剂量- -反应关系反应关系第三节第三节 表示毒性常用的参数表示毒性常用的参数 第一节第一节 定义与术语定义与术语1 1 毒物毒物 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瑞士医师瑞士医师Paracelsus指出:所有物质都是毒物,没有不是毒物指出:所有物质都是毒物,没有不是毒物的物质,只是剂量决定它是毒物还是药物的物质,只是剂量决定它是毒物还是药物 硒每日摄入量低于硒每日摄入量低于50微克,可能导致心肌炎和免疫低下;高微克,可能导致心肌炎和免疫低下;高于于200微克可导致中毒;超过微克可导致中毒;超过1毫克则可导致死亡毫克则可导致死亡 工业毒物:如生产原辅料和中间体等(水俣病、米糠油事件);工业毒物:如生产原辅料和中间体等(水俣病、米糠油事件);食品中的有毒成分:如生物毒素和防腐剂等;食品中的有毒成分:如生物毒素和防腐剂等;日常化学品:化妆品和洗涤用品等;日常化学品:化妆品和洗涤用品等;农用化学品:如化肥和杀虫剂等;农用化学品:如化肥和杀虫剂等;医用化学品:如药物和消杀剂等;医用化学品:如药物和消杀剂等;环境污染物:如工业污水和粉尘等;环境污染物:如工业污水和粉尘等;生物毒素:如动植物毒素和细菌毒素;生物毒素:如动植物毒素和细菌毒素;军事毒物:如芥子气等战争毒素;军事毒物:如芥子气等战争毒素;放射性物质:如放射性核素等(放射性物质:如放射性核素等(131I/137Cs)。

      2 毒物分类毒物分类 3 毒性毒性 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的相对能力引起损害的相对能力 损害包括致畸、致突变和致癌一种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损害包括致畸、致突变和致癌一种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越大,则其毒性就越高;毒性反映了毒物的剂量与机体反应之间的越大,则其毒性就越高;毒性反映了毒物的剂量与机体反应之间的关系,引起机体某种反应的剂量是衡量毒物毒性的指标关系,引起机体某种反应的剂量是衡量毒物毒性的指标 按照按照WHO分类标准,毒物毒性分为剧毒、高毒、中毒、低毒分类标准,毒物毒性分为剧毒、高毒、中毒、低毒和微毒成人致死量分别为小于和微毒成人致死量分别为小于0.1克、克、0.1-3克、克、3-30克、克、30-250克、克、大于大于1000克 影响毒性的主要因素:影响毒性的主要因素:Ø毒物剂量毒物剂量Ø接触途径接触途径Ø接触期限接触期限Ø接触频率接触频率Ø吸收速率吸收速率Ø毒物的化学结构和选择毒性毒物的化学结构和选择毒性 4 毒性作用毒性作用毒性作用是化学毒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与组织大分子毒性作用是化学毒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与组织大分子成分相互作用,对机体产生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称为毒作用又称为毒效成分相互作用,对机体产生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称为毒作用又称为毒效应或损害作用。

      应或损害作用5 毒性作用分类毒性作用分类速发或迟发性作用速发或迟发性作用 局部或全身作用局部或全身作用可逆或不可逆作用可逆或不可逆作用过敏性反应过敏性反应特异体质反应特异体质反应 过敏性反应:过敏性反应:过敏反敏反应也称也称变态反反应是机体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疫反应特异体质反应:特异体质反应:特异体特异体质反反应通常是指机体通常是指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反性异常反应 6 依据接触期限毒理学试验分为依据接触期限毒理学试验分为Ø急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24小时内一次或多次染毒小时内一次或多次染毒Ø亚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 :在:在1个月或短于个月或短于1个月的重复染毒个月的重复染毒Ø亚慢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 :在:在1个月至个月至3个月的重复染毒个月的重复染毒Ø慢性毒性试验:在慢性毒性试验:在3个月以上的重复染毒个月以上的重复染毒 7 选择毒性选择毒性选择毒性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选择毒性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性作用的现象。

      受到损害作用的生物或器官成为靶生物器官不具毒性作用的现象受到损害作用的生物或器官成为靶生物或靶器官或靶器官 8 选择毒性产生的原因:选择毒性产生的原因:Ø物种和细胞学的差异;物种和细胞学的差异;Ø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或其毒性代谢产物的蓄积能力不同;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或其毒性代谢产物的蓄积能力不同;Ø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化过程存在差异;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化过程存在差异;Ø不同组织器官或生物对外源化学物所造成损害的修复能力存在差异;不同组织器官或生物对外源化学物所造成损害的修复能力存在差异; 9 分子结构对化学物毒性的影响分子结构对化学物毒性的影响Ø功能团与毒性的关系:卤原子多的化学分子毒性强;功能团与毒性的关系:卤原子多的化学分子毒性强;Ø基团的电荷性与毒性的关系:含电负性基团的化学分子毒性强基团的电荷性与毒性的关系:含电负性基团的化学分子毒性强Ø光学异构体毒性的关系:左旋吗啡对机体有作用,右旋吗啡对机体无效光学异构体毒性的关系:左旋吗啡对机体有作用,右旋吗啡对机体无效 10 靶器官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Ø许多化学物质有特定的靶器官,另有一些则作用于多个靶器官许多化学物质有特定的靶器官,另有一些则作用于多个靶器官 Ø在同一靶器官产生相同毒效应的化学物质,其作用机制可能不同在同一靶器官产生相同毒效应的化学物质,其作用机制可能不同 11 11 毒效应谱毒效应谱 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可引起多种生物学变化,称为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可引起多种生物学变化,称为毒效应谱毒效应谱毒效应谱毒效应谱表现为:表现为: ① ① 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 ② 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 ③ 亚临床改变亚临床改变④ ④ 临床中毒临床中毒⑤ ⑤ 甚至死亡甚至死亡 LD100MLD/LD01LD50MTD/LD0致死致死剂量剂量引起一引起一组受受实试动物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部死亡的最低剂量量仅引起一引起一组受受试动物中个物中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物死亡的最小剂量量引起一引起一组受受试动物半数物半数死亡的死亡的剂量量不引受不引受试动物死亡的最大物死亡的最大剂量量12 表示毒性常用的指标表示毒性常用的指标12.1 致死剂量致死剂量 12.2 阈剂量阈剂量阈剂量: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阈剂量: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

      急性阈剂量:为与化学物质一次接触所得急性阈剂量:为与化学物质一次接触所得慢性阈剂量:则为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所得慢性阈剂量:则为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所得 12.3 急性毒作用带急性毒作用带急性毒作用带急性毒作用带=半数致死量半数致死量/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该值越大说明毒物引起急性致死中毒的的危险性越小该值越大说明毒物引起急性致死中毒的的危险性越小 MACRfCADITLV安全安全限值限值车间空气中某种外源化学物空气中某种外源化学物不可超越的不可超越的浓度度环境介境介质中某种化学物中某种化学物质允允许浓度的估度的估计值允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界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界摄入入体内的特定化学物体内的特定化学物质的的总量量生生产车间空气中有害物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的职业暴露限暴露限值阈限限值((ACGIH))参考参考浓度(度(EPA))在此浓度下,工人长期从事在此浓度下,工人长期从事生产劳动,不能引起任何急生产劳动,不能引起任何急性或慢性的职业危害性或慢性的职业危害为绝大多数工人每天反复暴露不致引起为绝大多数工人每天反复暴露不致引起损害作用的浓度再此浓度下,不排除损害作用的浓度再此浓度下,不排除少数工人出现不适,甚至引发职业病少数工人出现不适,甚至引发职业病13 安全限值安全限值 食品毒理学食品毒理学 授课教师授课教师 郭春锋郭春锋gcf@ 第三章第三章 外源化合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外源化合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第一节第一节 生物转运生物转运第二节第二节 吸收吸收第三节第三节 分布分布第四节第四节 排泄排泄 第一节第一节 生物转运生物转运Ø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

      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Ø外源化学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是通过生物膜构成的屏蔽的外源化学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是通过生物膜构成的屏蔽的过程Ø生物膜是细胞膜(质膜)和细胞器膜(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生物膜是细胞膜(质膜)和细胞器膜(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和溶酶体膜)的总称膜和溶酶体膜)的总称 1 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1.1 化学组成化学组成Ø脂质:脂质中大部分为磷脂,其次是胆固醇,还有少量糖脂脂质:脂质中大部分为磷脂,其次是胆固醇,还有少量糖脂Ø膜膜蛋蛋白白::细细胞胞中中有有20%-25%的的蛋蛋白白质质是是与与膜膜结结构构结结合合的的膜膜蛋蛋白分为外周蛋白(白分为外周蛋白(20-30%)和内部蛋白()和内部蛋白(70-80%)Ø多糖:生物膜含有多糖:生物膜含有5-10%的多糖多以糖脂或糖蛋白的形式存在多以糖脂或糖蛋白的形式存在 1.2 生物膜的功能生物膜的功能Ø物物质质运运送送::一一些些小小分分子子如如氨氨基基酸酸、、葡葡萄萄糖糖或或离离子子能能以以较较高高的的速速率穿越生物膜,其他带电荷或极性基团的亲水物质较难通过率穿越生物膜,其他带电荷或极性基团的亲水物质较难通过。

      Ø信信息息传传递递::细细胞胞识识别别、、细细胞胞免免疫疫、、神神经经传传导导、、毒毒素素作作用用等等都都与与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2 生物转运的方式生物转运的方式2.1 被动转运被动转运Ø简简单单扩扩散散::化化学学毒毒物物从从浓浓度度较较高高的的一一侧侧向向浓浓度度较较低低的的一一侧侧经经磷磷脂双分子层进行扩散性转运条件:脂双分子层进行扩散性转运条件:((1)膜两侧存在浓度梯度)膜两侧存在浓度梯度((2)化学毒物为脂溶性)化学毒物为脂溶性((3)化学毒物为非电离状态)化学毒物为非电离状态 Ø滤滤过过和和水水溶溶扩扩散散::毛毛细细血血管管和和肾肾小小球球上上存存在在较较大大的的孔孔在在生生物物膜两侧水的渗透压梯度作用下,水可携带毒物穿越膜孔膜两侧水的渗透压梯度作用下,水可携带毒物穿越膜孔Ø易易化化扩扩散散::又又称称载载体体扩扩散散膜膜蛋蛋白白与与化化学学毒毒物物特特异异性性结结合合,,然然后后蛋蛋白白构构型型发发生生变变化化,,将将毒毒物物从从细细胞胞外外转转移移到到细细胞胞内内氨氨基基酸酸和糖可以通过这一方式从肠道进入血液,由血浆进入红细胞和糖可以通过这一方式从肠道进入血液,由血浆进入红细胞。

      特点:特点:((1)顺浓度梯度方向)顺浓度梯度方向((2)不需要消耗能量)不需要消耗能量 2.2 主动转运主动转运特点:特点:Ø需要载体参加需要载体参加Ø化学毒物可逆浓度梯度转运化学毒物可逆浓度梯度转运Ø需要消耗能量需要消耗能量Ø载体对转运的化学物具有特异选择性载体对转运的化学物具有特异选择性Ø转运量有一定极限转运量有一定极限 2.3 膜动转运膜动转运包括胞吞和胞吐两种包括胞吞和胞吐两种特点:特点:((1)对象是食物颗粒和生物大分子)对象是食物颗粒和生物大分子((2)需要消耗能量)需要消耗能量 第二节第二节 吸收吸收吸收是指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常是指机体的外表面和内表吸收是指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常是指机体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如皮肤、消化道粘膜和肺泡)透过生物膜转运至血液循环的面(如皮肤、消化道粘膜和肺泡)透过生物膜转运至血液循环的过程外源化学物通过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对于食品毒理学研外源化学物通过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对于食品毒理学研究,消化道吸收是重点究,消化道吸收是重点 Ø铁元素在十二指肠中被吸收铁元素在十二指肠中被吸收Ø维生素维生素B12与胆盐在末端回肠被吸收与胆盐在末端回肠被吸收Ø水与脂质通过被动运输在整个小肠中被吸收水与脂质通过被动运输在整个小肠中被吸收Ø葡萄糖与氨基酸通过主动转运吸收葡萄糖与氨基酸通过主动转运吸收 1 影响化学毒物经胃肠道吸收的因素影响化学毒物经胃肠道吸收的因素 Ø 胃肠道腔内胃肠道腔内pH Ø化学毒物的化学毒物的pKa Ø化学毒物的脂溶性化学毒物的脂溶性Ø胃肠道充盈程度胃肠道充盈程度 Ø胃肠道蠕动情况胃肠道蠕动情况 Ø某些特殊生理状况某些特殊生理状况 外源化学物经胃肠吸收存在物种差异原因外源化学物经胃肠吸收存在物种差异原因Ø肠黏膜的静水层厚度不同;肠黏膜的静水层厚度不同; Ø胃肠黏膜表面积和胃肠黏膜表面积和pH值;值; Ø肠道菌从的差异肠道菌从的差异 第三节第三节 分布分布外源化学物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和体液后,随血流和淋巴液分散到外源化学物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和体液后,随血流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全身各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1 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Ø 流经器官或组织的血流量流经器官或组织的血流量Ø器官或组织对化学毒物的亲和力器官或组织对化学毒物的亲和力 Ø化学毒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化学毒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 Ø化学毒物通过组织、细胞屏障的能力化学毒物通过组织、细胞屏障的能力 灌注速率高的器官和组织有肺、肾、肝、小肠、脑等(灌注速率高的器官和组织有肺、肾、肝、小肠、脑等(55-1000ml/min/100g))灌注速度较低的器官和组织有皮肤、骨骼肌、脂肪等(灌注速度较低的器官和组织有皮肤、骨骼肌、脂肪等(55-1000ml/min/100g))在初始分布阶段,灌注好的器官组织,外源化学物浓度高,但随着时间延长,在初始分布阶段,灌注好的器官组织,外源化学物浓度高,但随着时间延长,外源化学物经膜扩散速率和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的亲和力,则会对毒物分布外源化学物经膜扩散速率和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的亲和力,则会对毒物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引起毒物的再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引起毒物的再分布 2 毒物在体内的贮存毒物在体内的贮存2.1 贮存库定义贮存库定义进入血液的外源化学物在某些器官或组织蓄积而浓度较高进入血液的外源化学物在某些器官或组织蓄积而浓度较高, 如果外如果外源源 化学物对这些器官组织不显示明显的毒作用,则这些器官或组化学物对这些器官组织不显示明显的毒作用,则这些器官或组织称为贮存库。

      织称为贮存库2.2 毒物在体内贮存的意义毒物在体内贮存的意义Ø对急性毒性具有保护作用,减少靶器官中毒物的量(正作用)对急性毒性具有保护作用,减少靶器官中毒物的量(正作用)Ø可能成为一种游离化合物的来源,具有潜在危害(负作用)可能成为一种游离化合物的来源,具有潜在危害(负作用) 2.3 血浆蛋白作为贮存库血浆蛋白作为贮存库Ø丙烯巴比妥丙烯巴比妥50%与血浆白蛋白结合与血浆白蛋白结合Ø杀虫剂狄氏剂杀虫剂狄氏剂99%与血浆白蛋白结合与血浆白蛋白结合Ø血浆白蛋白与毒物结合,可降低血中游离型化学毒物的浓度,此血浆白蛋白与毒物结合,可降低血中游离型化学毒物的浓度,此可能增加毒物从胃肠道向血液的扩散可能增加毒物从胃肠道向血液的扩散Ø不同化学毒物与血浆白蛋白结合是竞争性的,结合力更强的毒物不同化学毒物与血浆白蛋白结合是竞争性的,结合力更强的毒物可取代已被结合的毒物(如可取代已被结合的毒物(如DDE能竞争性的置换已经与白蛋白结能竞争性的置换已经与白蛋白结合的胆红素)合的胆红素) 2.4 肝和肾作为贮存库肝和肾作为贮存库Ø肝脏中细胞表面有一种配体蛋白能结合一些有机阴离子、偶氮染肝脏中细胞表面有一种配体蛋白能结合一些有机阴离子、偶氮染料致癌物结合,使这些物质进入肝细胞。

      料致癌物结合,使这些物质进入肝细胞Ø肾脏含有金属硫蛋白,能与镉、汞、铅结合使这些物质锁定在肾脏含有金属硫蛋白,能与镉、汞、铅结合使这些物质锁定在肾脏内Ø肝和肾既是外来化学物贮存场所、又是体内毒物转化和排泄的重肝和肾既是外来化学物贮存场所、又是体内毒物转化和排泄的重要器官 2.5 脂肪组织作为贮存库脂肪组织作为贮存库Ø脂溶性外源化学物易于分布和蓄积在体脂内,如脂溶性外源化学物易于分布和蓄积在体脂内,如DDT和和TCDDØDDT和和TCDD对肥胖者的毒性比消瘦者低,但脂肪迅速动用时,对肥胖者的毒性比消瘦者低,但脂肪迅速动用时,会导致中毒反应会导致中毒反应 2.6 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Ø氟例子可代替骨骼羟磷灰石中氟例子可代替骨骼羟磷灰石中OH-,骨骼含氟量增加,骨骼含氟量增加Ø铅可取代骨骼羟磷灰石中的钙,而贮存在骨骼中铅可取代骨骼羟磷灰石中的钙,而贮存在骨骼中 3 机体的屏障作用机体的屏障作用屏障是阻止或减少化学毒物进入某种器官或组织的一种生理保护屏障是阻止或减少化学毒物进入某种器官或组织的一种生理保护机制,主要有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机制,主要有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3.1 血脑屏障血脑屏障Ø大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相互连接很紧密,几乎无空隙大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相互连接很紧密,几乎无空隙Ø毛细血管周围被星状胶质细胞所包围毛细血管周围被星状胶质细胞所包围Ø中枢神经的细胞间液中蛋白质浓度低,毒物穿过血管进入中枢神中枢神经的细胞间液中蛋白质浓度低,毒物穿过血管进入中枢神经细胞的过程中,蛋白结合机制不起作用经细胞的过程中,蛋白结合机制不起作用 案例:甲基汞中毒案例:甲基汞中毒Ø甲基汞是脂溶性的,能穿越脑血管,进入脑组织甲基汞是脂溶性的,能穿越脑血管,进入脑组织Ø被脑组织代谢,转化为水溶性的汞离子被脑组织代谢,转化为水溶性的汞离子Ø汞离子不能穿越血脑屏障,在脑内滞留,引起中毒汞离子不能穿越血脑屏障,在脑内滞留,引起中毒 4 排泄排泄排泄是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是生物转运排泄是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是生物转运的最后一个环节。

      的最后一个环节毒物主要经肾脏随尿液排出,或者肝、胆随粪便排泄到体外其毒物主要经肾脏随尿液排出,或者肝、胆随粪便排泄到体外其次毒物还可以通过各种分泌液(汗液、唾液和乳汁)排出挥发次毒物还可以通过各种分泌液(汗液、唾液和乳汁)排出挥发性物质还可以经由呼吸道排泄到体外性物质还可以经由呼吸道排泄到体外 4.1 经肾脏排泄经肾脏排泄肾脏排泄机制:肾脏排泄机制: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分泌肾小管分泌 4.1.1 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滤过Ø肾小球的毛细血管有较大的膜孔(肾小球的毛细血管有较大的膜孔(7-10nm))Ø分子量小于分子量小于6万的分子能通过该孔,进入肾小管万的分子能通过该孔,进入肾小管 4.1.2 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重吸收Ø原尿中原尿中99%的水、全部葡萄糖、氨基酸和电解质被重吸收,尿素的水、全部葡萄糖、氨基酸和电解质被重吸收,尿素部分被重吸收部分被重吸收Ø营养物质由载体转运方式重吸收;由于原尿中水被重吸收,脂溶营养物质由载体转运方式重吸收;由于原尿中水被重吸收,脂溶性化学毒物的浓度增高,经肾小管被动扩散回血液性化学毒物的浓度增高,经肾小管被动扩散回血液Ø尿液呈酸性时,有利于碱性毒物的解离和排泄尿液呈酸性时,有利于碱性毒物的解离和排泄Ø尿液呈碱性时,有利于酸性毒物的解离和排泄尿液呈碱性时,有利于酸性毒物的解离和排泄实例:苯巴比妥中毒时,服用碳酸氢钠使尿呈现碱性,促进排泄实例:苯巴比妥中毒时,服用碳酸氢钠使尿呈现碱性,促进排泄 4.1.3 肾小管分泌肾小管分泌Ø近曲小管有有机酸和有机碱类物质主动转运系统,毒物可通过上近曲小管有有机酸和有机碱类物质主动转运系统,毒物可通过上述两个系统逆浓度梯度分泌至肾小管。

      述两个系统逆浓度梯度分泌至肾小管Ø对氨基马尿酸可通过有机酸转运系统排入尿中对氨基马尿酸可通过有机酸转运系统排入尿中Ø对甲基烟酰胺可通过有机碱转运系统排入尿中对甲基烟酰胺可通过有机碱转运系统排入尿中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