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需求不确定性.doc
11页需求不确定性、生产能力投资和外包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寇宗来简 介:本文从需求不确定性的角度对外包的原因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其中外包充当了一种风险分散机制通常,厂商必须先进行不可逆转的生产能力投资,然后在需求实现后再决定产量的大小这样,如果需求的实现值很小,厂商将因大量的生产能力闲置而损失惨重本文表明,为了降低此风险损失,如果存在外包机会,厂商将会策略性地缩减生产能力,而在供不应求时将业务外包;而且,和现有文献不同的是,即便在厂商的生产成本低于外包成本的情况下,外包依然可能出现最后,在本文的简单框架下,我们可以得到全部外包、部分外包和不外包等各种可能的结果关键词:需求不确定性 生产能力投资 外包Demand Uncertainty, Capacity Investment and OutsourcingZonglai KOU, CCES, Fudan UniversityAbstrac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outsourcing can be a result of demand uncertainty. Ordinarily, a firm should first make irreversible capacity investment and then decide its quantity after the random demand is realized. Thus, if the realized demand is very small, the firm will suffer a great loss due to idle capacity. We show that, with opportunity of outsourcing, the firm will strategically reduce its capacity investment and resort to outsourcing when realized demand is very high. Moreover, even when the firm’s in-house production cost is lower than outsourcing, outsourcing is still possible. Finally, total outsourcing, partial outsourcing and non-outsourcing can all be derived in our simple framework.Key Words: Demand Uncertainty, Capacity Investment, OutsourcingJEL Numbers: E22, L11, L23 作者简介:1975年生。
复旦大学物理学学士、经济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讲师作者联系方式:021-65646237;kouzonglai@一:引言 在经济日渐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过程中,外包(Outsourcing)逐渐成为一种极端重要的经营策略;金融时报甚至撰文认为,“在新经济中立足的关键所在就是要将尽可能多的非核心业务外包” Financial Times, July 31, 2001, p.10Grossman和Helpman(2004)引用世界贸易组织1998年的年度报告表明,一辆“美国制造”的汽车,其中只有37%的价值是在美国创造的,原因就是美国公司将大部分的汽车部件外包到韩国、日本、台湾以及英国等地的厂商根据Shy和Stenbacka(2003),在1993-1996期间,芬兰公司的外包业务量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近年来,印度的软件和服务外包蓬勃发展同时,中国也日渐成为制造业的“世界工厂”,许多跨国公司都开始从中国采购产品,将生产业务外包给中国的合作伙伴就当今外包业务的详细情况,可参考Feenstra(1998)和Hummels等(2001)对于外包盛行的原因,现有文献主要是在国际贸易的框架下利用比较优势理论来提供解释的。
人们将国家之间的外包行为看作是国际贸易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而比较优势则是驱动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之一Feenstra和Hanson(1996)认为,要素禀赋差异是造成国家间比较优势和外包行为的根本原因Glass和Saggi(2001)考察了一个包含南北国家厂商的产品周期模型,其中北方国家具有技术优势,而南方国家则具有成本优势他们的结论是,北方国家厂商只从事其具有比较优势的高级生产阶段,如R&D活动,而将初级阶段产品的生产外包给低工资的南方国家同样,从利用比较优势的角度,Grossman和Helpman(2003)考察了北方国家厂商这样的两难选择,即把业务外包给南方国家厂商和还是在南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毫无疑问,这些文献可对发生在南北国家之间的外包行为提供强有力的解释但我们也发现,外包不光发生在南北国家的厂商之间,即便是在同一国家、同一地区的厂商之间外包行为也普遍存在比如,在诺基亚公司外包业务的众多承包商中,芬兰国外内的厂商平分秋色,各有300多家(Shy和Stenbacka, 2003)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个隐含前提是要素(至少部分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否则,由此导致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将会消除比较优势。
尽管在不同国家之间,要素不可流动的假定是合理和现实的,但在同一国家、同一地区内,要素却基本上是可以自由流动的由此,用比较优势来解释同一地区内的外包现象就缺乏其理论基础制造还是购买(make or buy)生产要素是厂商是否进行外包的本质,而厂商进行外包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其自己生产(In-House Production)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然而,这种供不应求不是外生给定的,而应看作是厂商生产能力投资不足的结果认识到这一点,本文从需求不确性的角度对外包原因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其中外包策略充当了一种风险分散机制通常,厂商必须先进行生产能力投资,然后在需求实现后再决定其产量的大小当需求的实现值(Realization)很小时,企业将因生产能力的大量闲置而遭受损失这样,如果存在外包机会,厂商将有积极性降低生产能力的投资,以降低需求实现值很小时因生产能力大量闲置而导致的风险损失;而当需求的实现值很大时,它将采用外包策略来增加供给Abraham和Taylor(1993)曾指出,厂商选择外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维持一个固定的雇佣规模,而不是在需求高涨时临时增加工人他们的这个解释和我们的有些类似,但他们并没有对此思想进行模型化和精细化。
位于大连的一汽大柴公司将其包括经营仓储、运输、货运代理在内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同在大连的盛川物流有限公司;借此,一汽大柴不但降低了经营风险,而且企业利润也大幅增加 没有外包机会的情况在第二阶段,生产能力K给定,而假设a的实现值为此时厂商自己生产的边际成本为零(但其产量不能超过K),故厂商的目标是选择q≤K以极大化其事后利润注意到若无生产能力限制,其合意产量为由此,在第二阶段,在给定K和的情况下,品牌厂商对组件Y的生产决策可简单归纳如下:如果,则厂商生产,利润为;同时,闲置的生产能力如果,则厂商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需求;此时厂商的最佳选择是充分利用其生产能力,从而产量为K,所得利润为为表述方便,我们将事后与实现值相关的最优利润记为倒推至第一阶段,厂商选择K以极大化其预期利润利润极大化的一阶条件和二阶条件分别为 和 由此,不存在外包机会的情况下,品牌厂商的最优生产能力投资为最终,品牌厂商的最优预期利润为从均衡结果可以看出,只有当r<1/2时,品牌厂商才会进行组件Y的生产能力投资而当r→1/2,则这是很符合直觉的:厂商在第一阶段选择K时,预期到第二阶段实现值在[0,1]上均匀分布,进而事后品牌产品的最高价格(即垄断价格)在[0,1/2]上均匀分布;所以,如果r≥1/2,厂商在第一阶段将不会进行生产能力的投资。
反过来,如果厂商在第一阶段进行生产能力投资的成本非常低,则在第二阶段即便出现生产能力闲置,其损失也会很小取极限结果可知,当r→0,则→1/2注意到K非常小时,二阶和三阶效应忽略,厂商将得到正利润这样,当r<1/2时,利润极大化的一阶条件和二阶条件即可保证最优预期利润为正,而不必将代入进行验证2 存在外包可能性的情况博弈时序如下:第一阶段,品牌厂商首先获知组件Y的外包成本,假设为c;然后厂商决定生产能力投资K,其单位成本为r,此后无法扩展第二阶段,品牌产品的需求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