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格里斯特对经验微观经济学的贡献.docx
36页安格里斯特对经验微观经济学的贡献以色列裔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书亚•安格里斯特 (JushuaAngrist) 1960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1982年以 优异成绩毕业于美国欧柏林学院(Oberlin College)获得 经济学学士学位,1987年和1989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相继 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安格里斯特曾任教于 哈佛大学经济系和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经济系1994年至今一直执教于麻省理工学院,现任经济学系讲 座教授在30多年经济学研究生涯中,安格里斯特在《美 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AER)等国际 学术顶尖刊物上发表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论著,先 后当选为计量经济学会会士、劳动经济学会会士和美国文 理科学院院士2011年,荣获约翰•冯•诺依曼奖(Johnvon Neumann Award) o2013年被汤森路透公司授予"引文桂冠 者”(Citation Laureates)①称号,以表彰其在“经验微 观经济学”(EmpiricalMicroeconomics)领域做出的开拓 性贡献,并预测其有可能在未来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安 格里斯特致力于利用自然实验法(Natural Experiment) ②和工具变量③(Instrumental Variable, IV)提供具有 说服力的经验性证据以解决生活中各领域的实际问题。
他 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教育、劳动、移民、医疗保险、恐 怖主义和微观计量方法等多个方面,尤其在教育、劳动和 非实验性微观数据的计量分析领域著述颇丰,其中,安格 里斯特和里维(Angrist &Lavy, 1999)针对教育领域班级 规模问题的研究被大量引用,已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经典 之作他们的研究回答了微观经济领域中市场如何发挥作 用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已经并将持续对该领域产生广泛而 深刻的影响安格里斯特一方面扩展了经验微观经济学的 研究范围,客观地给出了研究使用的前提条件和范围边界, 展示了相关理论的解释能力;另一方面,其所使用的“生 理现象"、自然实验等工具变量也为后续研究中寻找恰当 的工具变量带来重要的启示此外,他对教育实践和劳动 力市场的研究结论为相关法案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强有 力的证据支撑本文将从教育的经济回报、教学激励措施 实施效果、班级规模效应、同伴效应、家庭与劳动供给、 特许学校实施效果和非实验性微观数据计量分析等七个 方面对其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介一、教育的回报问题教育是关系国家民族大计的问题,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较 强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做支撑政策制定者们最关心的基本 问题是,颁布《义务教育法》(Compulsory School AttendanceAct)来强制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否能够真 正提高他们的未来收入,以及这项政策是否能够产生积极 的社会效益。
因此,针对教育经济回报这一领域的研究主 要从两个视角展开,即分析学生受教育时间长短对未来收 入的影响和义务教育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但是,教育经济 回报的实证分析过程中,由于存在着内生性问题 (Endogeneity Problem④),因而降低了估计结果的可靠 性安格里斯特等则精巧地构造了工具变量,并利用两阶 段最小 二乘估 计方法(Two-stage Least Squares Estimate, 2SLS)就教育的经济回报问题给出了合理可信 的经验性证据安格里斯特和克鲁格(Angrist&Krueger, 1991)尝试利用 1960,1970,198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的出生季度、学历和工 资收入等变量来分析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时间对研究对 象未来工资收入的影响为了克服内生问题,他们采用出 生季度的差别作为受教育程度的工具变量来构造自然实 验,并用工资收入来衡量教育回报他们根据2SLS方法 发现,25%的潜在辍学者因为《义务教育法》仍旧在学校就 学所得出的最终研究结论是:在达到法定年龄便辍学的 群体中,出生季度靠后(义务教育阶段接受更多教育)的个 体拥有更高的工资收入;对拥有大学学历的群体而言,个 人的出生季度则与未来工资无关。
这意味着受《义务教育 法》强制要求而上学的个体获得了更高的收入从模型估 计方法的角度看,另一重要的结论是:使用2SLS与普通最 小二乘估计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 Estimate, OLS) 得到的教育经济回报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估计模型内 生性问题所引起的估计偏差(Estimation Bias)在这个案 例中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他们研究的精妙之处有两点: 一是利用出生季度作为受教育程度的工具变量来克服内 生性问题使用出生季度变量替代受教育程度变量的依据 是美国小学入学时间统一,但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 达到法定年龄才可以退学,这就导致同一年份出生日期靠 前的孩子比靠后的孩子接受到更少的教育,出生季度这一 与收入和其他个人特征无关的变量是一个较好的工具变 量二是使用达到法定年龄便辍学的个体(受《义务教育 法》影响)作为实验组(Experimental Group),拥有大学学 历的个体〈不受《义务教育法》影响)作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进行分析,以增强其结论说服力安格里斯特和克鲁格(Angrist &Krueger, 1991)使用 1979年 和1981-1985年 人口现 状调查(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 CPS)的服兵役抽签号、教育水平、 退伍军人身份和收入水平等变量研究因服兵役缩短受教 育时间产生的对收入水平的影响。
抽签征兵(Draft Lottery)是从符合条件的个体中随机选取,被抽中的和没 有被抽中的人就分别形成实验组和对照组由于许多符合 条件的个体利用延长受教育时间保留学生身份来减低被 抽中的概率,所以是否是退伍军人可以成为代替受教育程 度的工具变量来估计延长受教育时间和服兵役对收入水 平的影响该项研究的结论表明,研究对象平均受教育时 间增加一年,周收入将提高6. 6%,并且该结果对不同收入 阶层的退伍军人而言具有稳健性;同时这一数值比传统的 OLS估计值高10%,这表明利用0LS方法估计教育经济回报 时存在遗漏变量偏差(Omitted Variable Bias),顾名思 义,遗漏变量误差指因模型设定过程中遗漏解释变量而引 起误差,通常会造成普通最小二乘估计量的有偏且不一致 这一结论与安格里斯特和克鲁格(Angrist &Krueger, 1991)关于教育经济回报的结论一致,但对采用OLS和 2SLS解决教育经济回报问题效果的评价略有差异阿申费尔特和克鲁格(Ashenfelter &Krueger, 1994)使 用第16届双胞胎节年会上个人访谈获得的495对成年双 胞胎问卷数据再次估计了受教育时间的影响,结果发现受 教育时间每增加一年,工资提高16%,与安格里斯特等的 结论在方向上一致。
该研究的主要亮点是选择同卵双胞胎 作为被实验对象他们基因相同且具有相似的家庭背景的 特点,二者互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可以控制由于工作能力 和家庭背景变量的差异导致的教育时间和收入之间的相 关性同之前的征兵数据相比,双胞胎数据的另一个优势 是男女比例均衡,因此结论的适用性不会受性别因素制约 卡德(Card, 1994)对教育回报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的 总结归纳,对OLS、固定效应⑤估计和工具变量估计等几 种方法进行了比较,肯定了工具变量法的合理性,从一定 意义上支持了安格里斯特在教育回报领域所得到的研究 结论勒米厄和卡德(Lemieux &Card, 2001)使用加拿大 服兵役数据和1971T981年普查数据进行的相关研究也 表明:延长受教育时间可以带来经济回报,这与安格里斯 特结论一致早期的研究侧重于衡量教育对个人的经济回报,但是在控 制了教育对个人收入的直接影响后,美国各州的平均受教 育水平与州平均工资水平仍然高度相关阿西莫格鲁和安 格里斯特(Acemoglu &Angrist, 2000)试图确定这种相关 性是否可以由教育的社会回报来解释他们根据1950- 1990年普查数据分析教育的社会回报,并以出生季度作 为个人受教育程度的工具变量,以《童工保护法》和《强 制入学条例》作为平均受教育水平的工具变量,并且使用 人力资本外部性来度量产生的社会回报。
研究结果表明, 教育时间每延长1年,个人的未来收入可提高7%,但是其 带来的社会回报却少于1%,并且不显著异于0上述研究表明,受教育时间的延长,可以显著提高未来工 资水平,即《义务教育法》对学生个人的经济意义较大; 但是教育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即社会意 义不大,不过相关教育社会效益的研究数量较少,结论有 待进一步考证二、教学激励措施的实施效果为提高学生成绩,政府和学校会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如教 育券(Voucher)⑥,奖学金等教学激励措施的实施有成本, 要挤占教育经费资源,但是其效果怎样?有没有达到政府 和学校的预期目标呢?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为在教育经费或者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施教学激励,具有较强的政 策借鉴意义与教育的经济回报问题相似,当教育券、奖 学金等激励措施发挥作用时,研究无法区别究竟是采用了 恰当的激励措施,还是由于获得教育券、奖学金的个人本 身学习能力就强于其他同龄人安格里斯特等则利用政府 和学校的一些教学激励计划的具体实施资料,来实证分析 教学激励措施产生的效果究竟如何安格里斯特等(Angristetal, 2002)使用留学基金委在哥伦比亚开展的PACES教育券项目数据,研究了该项目在提 高学生成绩方面的效果。
这一项目为评估拉美国家教育资 金需求端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机会这些国家的私立学校 学生构成十分复杂,对扩展之前的研究宽度大有裨益该 项目中获得教育券的规则是,满足申请条件的学生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去获得,并将全部申请教育券的学生分为两组,即教育券获得者和教育券失去者,构成自然实验的实 验组和对照组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从学生成绩角度来 看,获得教育券的学生在标准测试中分数高出2个标准差, 上学时间平均多出0. 1年,未来就读私立学校的可能性高 出15个百分点,完成八年级的可能性高出8个百分点, 但这一项目对辍学率没有显著影响;从其他方面看来,获 得教育券的学生工作时长更短,未成年结婚或同居的概率 更低;综合看来,由于受教育程度提高,政府以及获得教 育券的学生支付的成本远小于收益这一研究肯定了教育 券这一教学激励措施对提高学生成绩以及解决某些社会 问题的积极意义安格里斯特、贝廷格和克雷默(Angrist, Bettinger &Kramer, 2006)进一步研究 了这一 项目的长期影响,主要关注教育券对ICFES测验⑦分数的 影响,研究发现教育券获得者高中毕业率更高,经过幸存 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调整后,教育券获得者有更 高的ICFES分数。
在北美,高退学率、延期毕业和学习成绩差等问题已引起 大学的日益关注,政策制定者试图寻找能改善这一现状的有效措施安格里斯特、兰和奥雷普卢斯(Angrist, Lang&0reopoulos, 2006)检验了奖学金和同伴咨询服务等措 施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者在加拿大一所大学的一年级 新生中开展随机现场试验(Randomized Field Experiment)⑧,将全部新生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采取奖 学金激励措施(平均学分绩点(GradePointAverage, GPA) 从C+到B, 1000美元;GPA从B-到A-,2500美元),第二 组采取同伴咨询服务措施,第三组同时采取上述两种措施, 最终采用期末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学效果这项研究得到以 下一系列结论:从服务利用方面看,学生对支持服务的利 用率低于预期,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提供奖学金 会提高服务利用率;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