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阻燃材料与技术简介.ppt
75页第9章 新型阻燃材料与技术简介 9.1 概论概论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 9.3 聚合物聚合物/碳类纳米复合材料碳类纳米复合材料9.4 多功能多功能 POSS 纳米复合物纳米复合物1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是近年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方向之一;目前聚合物/层状硅酸盐(PLS)纳米复合材料研究最多;第一个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尼龙6/Clay(Tayota-1989年发明-2000年商品化); 2001年热塑性聚烯烃/Clay纳米复合材料由美国通用发动机公司(General Motor Company)成功地用于小型车辆;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涉及到聚合物材料的所有方面,如工程塑料,橡胶,添加剂,涂料及电解液等 9.1 概论概论2“纳米材料”定义 具有一维或多维处于1~100 nm尺寸范围的材料: 纳米粒子(三维)纳米粒子(三维): 例如例如沉淀法沉淀法SiO2﹑﹑溶胶溶胶-凝胶法凝胶法SiO2-TiO2; 纳米管(二维)纳米管(二维) : 例如碳纳米管例如碳纳米管﹑纤维素纳米纤维素纳米须;须;纳米层纳米层(一维)(一维) : 例如层状硅酸盐等。
例如层状硅酸盐等 所谓的纳米复合物至少是由两相组成其中的一相必至少有一维的尺寸处于纳米范围之内 9.1 概论概论3Table 9-1 Properties of Nylon-6 and Layered Silicate-Nylon Nanocomposites(clay, 5%wt. )PropertyNanocompositeNylon-6Tensile Modulus /GPa2.11.1Tensile Strength /MPa10769Heat Distortion Temp. /℃14565Impact Strength /kJ/m22.82.3Water Adsorption /%0.510.87Coefficient Thermal Expansion (x.y)6.310-51310-59.1 概论概论4Table 9-2 Cone Calorimeter Data (35 kW/m2)Sample (structure)ResidueYield/%0.5PeakHRR (%)/(kW/m2)MeanHRR (%)/(kW/m2)MeanCO yield/(kg/kg)Nylon-6110106030.01Nylon-6 silicate nanocomposite 2%(delaminated)3686 (32%)390(35%)0.01Nylon-6 silicate nanocomposite 5%(delaminated)6378 (63%)304(50%)0.02Nylon-12017108460.02Nylon-12 silicate nanocomposite 2% (delaminated)21060 (38%)719 (15%)0.02PS011207030.09PS silicate mix 3% (immiscible)310807150.09PS silicate nanocomposite 3% (intercalated)4567 (48%)444 (38%)0.08PP015255360.02PP silicate nanocomposite 2% (intercalated)5450 (70%)322 (40%)0.029.1 概论概论5 纳米填加剂的抗熔滴作用9.1 概论概论6纳米黏土有强烈成炭作用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9.1 概论概论7 发达国家,如美国宾州﹑英国剑桥﹑德国弗里堡﹑法国波尔多(Bordeaux)﹑荷兰Twente等大学等均将其列为资助与研发的重点。
研究活动的范围亦不断扩大:①力学性能的改善;②功能化的扩展;③材料体系的选择;④纳米与长纤维复合增强材料的结合;⑤新型纳米材料结构的检测等 据2004年美国商业通讯公司(BCC)机构的统计预计在未来的五年内在许多重要领域的商业化运作与应用将会出现令人瞩目的发展 9.1 概论概论8 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是无机材料以纳米尺寸分散在聚合物基材中的复合材料按照无机填料的尺度大小,纳米复合材料可被分成三类:颗粒纳米复合材料(纳米尺度上的三维填料);纤维或管状纳米复合材料(纳米尺度上的二维填料)及层状纳米复合材料(纳米尺度上仅一维的填料) 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9层状化合物层状化合物举举 例例单质元素石墨金属硫化物与氧化物(PbS)1.18(TiS2) 2, MoS2, SiO2碳氧化物氧化石墨金属磷酸盐Zn(HPO4)黏土与层状硅酸盐蒙特土, 水辉石, 皂石, 氟化云母, 氟化水辉石, 蛭石, 高岭土, 云母层状双羟基化合物M6Al2(OH)16CO3·nH2O; M=Mg, Zn可供插层的层状化合物举例表9-3 可供插层的层状化合物举例 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10 层状硅酸盐层状硅酸盐 目前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尤其是聚合物/层状硅酸盐(PLS)纳米复合材料研究最多。
粘土(clay)是一类层状硅酸盐无机材料,每层有1个纳米厚、几百个纳米宽和长天然Clay由于亲水性而不能被分散在聚合物基材中,所以天然Clay在使用前必须通过有机处理为憎水材料 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11名称同型取代位置化学通式蒙脱土八面体Mx(Al4-xMgx)Si8O20(OH)4水滑石八面体Mx(Mg6-xLix)Si8O20(OH)4皂土四面体MxMg6(Si8-xAlx) O20(OH)4表9-4 2:1云母型层状硅酸盐的化学结构层状硅酸盐特性: 层状硅酸盐大都具有高的活性比表面,如蒙脱土的比表面700~800m2/g; 层状片层厚度为纳米级,纵横比高达100 ~1500; 阳离子交换容量(CEC): 每100g黏土所能交换的阳离子数 (等效为Na+)的总和通常在50~150meq/100g之间层状硅酸盐的结构层状硅酸盐的结构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12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13 层状硅酸盐层间阳离子为水合Na+或K+,可利用有机阳离子(e.g. alkylammonium cations, cationic surfactants etc.)通过离子交换反应获得有机化表面改性。
有机阳离子可降低硅酸盐表面能,改善其与聚合物基材界面的相容性除此,有机阳离子可以含有各种官能团,通过与聚合物发生反应的方式改进无机与有机相的粘接性 有机层状硅酸盐有机层状硅酸盐---OLS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14Na+黏土 + HO2CRNH3+Cl- HO2CR NH3+黏土 + NaCl 黏土内部离子与外界荷有相反电荷的离子进行交换后可生成亲油性表面以蒙特土(MMT)为例,含有的Na+与12-氨基十二烷基酸的铵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反应如下式所示 :X射线衍射谱图1-钠蒙脱土;2-有机蒙脱土;3-PS/MMT纳米复合材料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15A+B=nλsinθ=A/d=B/dA+B=2d sinθ,nλ=2d sinθ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16 离子偶极作用也可用于黏土的改性例如将小分子十二烷基吡咯烷酮插入黏土之中再为聚合物所取代后,最终形成聚合物纳米复合物 利用嵌段共聚物(见下图)改性剂对黏土进行有机化处理该共聚物的结构分别由亲水段和憎水段两部分组成。
此种黏土的使用可以获得高度分散的剥离型纳米复合物 与聚合物相容的典型憎水性嵌段共聚物的结构 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17OLS有机改性剂改性剂浓度/(meq/100g)水含量/%d001/Å点燃质量损失/%Cloisite 10A天然MMT(montmorillonite)92.6211.77Cloisite 20A2M2HT(Cl-)95.0224.238Cloisite 25A2MHT(CH3SO4-)95.0218.634Cloisite 30BMT2EtOH(Cl-)90.0218.530Cloisite 93AM2HT(HSO4-)90.0223.640表9-5 Cloisite® 有机黏土(DCP, Southern Clay Products Inc.)注:M- methyl, HT- hydrogenated tallow;d001: 层间距(XRD) 以Cloisite 93A为例:大约含65%C18,30%C16,5%C14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18Cloisite®30BWhere T is tallow (~65% C18; ~30% C16; ~5% C14)Anion: Chloride MT2EtOH: methyl, tallow, bis-2-hydroxyethyl, quaternary ammonium 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19Cloisite®93AWhere HT is hydrogenated tallow (~65% C18; ~30% C16; ~5% C14)Anion: HSO-4 M2HT: methyl, dihydrogenatedtallow ammonium 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20耐高温改性有机粘土(适用于工程塑料) 以咪唑鎓盐取代铵盐制备工程塑料的纳米复合物二甲基烷基咪唑盐18-冠醚-6 Na+ 配合物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21氟化有机蒙特土(适合于非极性聚合物) 首先使黏土内的阳离子与十八烷基铵盐进行完全的交换(C18mmt);然后,C18mmt再与半氟代烷基三氯硅烷表面活性剂(CF3 (CF2)5 (CH2) 2SiCl3)作用得到(fmmt) 。
下图给出制得的粘土含有十八烷基铵盐(完全离子交换)(C18mmt)和大约60%的半氟表面活性剂(fmmt)的XRD结果 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22 C18mmt,fmmt,及PP/fmmt 的XRD图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23 原位聚合法:以极性单体溶液代替极性溶剂待有机黏土膨胀,即加入引发剂,聚合后常可得到剥离型纳米结构k溶液法:将有机黏土与聚合物一起溶于极性有机溶剂中,利用溶剂分子的脱附而使聚合物分子链扩散进入黏土的“通道”很多水溶性高分子常使用这一方法,如:聚乙烯醇(PV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氧化乙烯(PEO),聚(乙烯-乙烯醇)(PEVA) 熔态插层法:将有机黏土与熔态聚合物共混,通过螺杆挤出快速完成聚合物层状纳米材料的制备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24熔态插层法 熔态加工的分散程度取决于机内停留时间分布和剪切强度以有机黏土MMT(Cloisite)为例,粒子尺寸为8 m,其中含有数以百万计或更多的微片与聚合物混合后一般以微团聚体 (tactoid) 形式存在。
随着聚合物分子的逐步进入黏土层中,当层间距离达到80-100 Å或更大时即可形成均匀分布的剥离型纳米分散表8-7 列出不同挤出机及螺杆组配制备纳米复合物的参数可见物料在机内的平均停留时间和剪切强度与挤出机类型和螺杆组配的选择有密切关系 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25表9-7 不同挤出机及螺杆组配制备PA6纳米复合物的参数表征挤出机/螺杆组配类型层间距d(XRD)XRD曲线下面积黏土微片计数*(TEM)挤出机内平均停留时间/s单螺杆挤出机30B15A30.932.2120825134141141双螺杆挤出机(同向啮合)低剪切 15A中剪切 15A36.237.738214671667153双螺杆挤出机(反向啮合)低剪切 15A中剪切 15A中剪切 30B高剪切 15A34.438.0(无峰出现)37.9263106(无峰出现)164814351047102102117双螺杆挤出机(反向非啮合)低剪切 15A中剪切 15A高剪切 15A34.7(无峰出现)37.9581(无峰出现)277112730108162136* 黏土微片计数选用TEM(放大倍数:130,500)测量每6.25 cm2面积上的微片计数。
共取12个样品,取其平均值此数值越大, 表明挤出机的剪切程度越大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26 XRD峰的出现表明未完全分散的黏土微片的存在峰的位置随挤出机/螺杆配置的类型的改变影响不大,但峰的强度却随剥离程度的增加而变低且增宽表8-7中TEM计数值的增加说明纳米复合物剥离分散程度的增高综合分析表8-7及下图,可以看出:反向、非啮合、中剪切强度的挤出机对尼龙6/15A可以得到最好的分散与剥离效果 2/X射线衍射图像(层间距/Å)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27 (a) (b) (c) (d) 不同加工条件对尼龙6/15A纳米复合物TEM图像的影响 (a) 单螺杆; (b) 同向,低剪切; (c) 同向,中剪切; (d) 反向-啮合,中剪切 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28熔体加工中剥离与分散可以有三种状况:(1)有机化黏土与聚合物间相容性好:例如上述的尼龙6/30B混合物,对加工设备要求不高。
除了单螺杆挤出机外,几乎任何一种加工手段,甚至Brabender,双滚混炼都可以用来制备剥离型纳米复合物 (2)有机化黏土与聚合物间相容性一般:例如上述的尼龙6/15A混合物,此时通过优化加工条件可以制备满意的剥离型纳米聚合物复合物 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29(3)有机化黏土与聚合物间相容性不佳:例如聚丙烯与15A可以通过优化加工条件首先取得微团聚体的混合此时甚至少量的剥离分散都难以生成为此有必要加入其它相容剂,例如,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此时剪切可能成为重要前提 可见,纳米材料的整体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体系相界面(例如聚合物与黏土)间的作用,而作用的程度往往又与纳米体系的制备方法和条件有关通过控制体系相界面间物理的和化学的作用可能获取不同性能的目标产物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30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物的形貌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物的形貌微团聚体插层结构无序插层结构剥离结构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31 当聚合物与层状硅酸盐间不相容时,混合得到相分离结构; 插层结构:聚合物分子链的插层呈现有序的多层排列; 硅酸盐完全均匀分散到连续的聚合物主体中,XRD的衍射峰消失,说明无结晶态存在,形成剥离的纳米分散结构。
聚合物/硅酸盐复合物的XRD图(a) PE/C18FH微混物,与纯有机硅酸盐(C18FH)的XRD图相同; (b) PS/C18FH插层复合物,衍射峰向小角度方向位移层间距增大;(c) 硅氧烷/C18FH剥离复合物,衍射峰消失形成无序的剥离结构 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32TEM 图像(左:插层型; 右:剥离型)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33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物的热变形温度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物的热变形温度表9-8 PP/f-MMT与PP/R-MMT纳米体系的热变形温度(HDT)有机化-MMT填料量/质量分数%HDT/CPP/f-MMTPP/R-MMT0109 3109 33144 31)130 36152 32)141 39153 3---1)C18-MMT填料(挤出机); 2) 2C18-MMT填料(双头混合机)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34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物的热稳定性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物的热稳定性 Blumstein于1965年首次给出PMMA/MMT(10%)纳米复合物热稳定性的报告。
例如,以50%失重点计算,线性PMMA与交联PMMA均有40~50C的增加并认定热稳定性的提高是由于黏土层间单体(MMA)聚合引起层间PMMA端基双键量的减少所致 下图给出二甲基硅氧烷 (PDMS)弹性体及含10%云母型硅酸盐(MTS) 全剥离型纳米复合物的TGA曲线该纳米复合物是通过硅醇端基与MMT反应而表现更高的热稳定性 (大于140C)原因在于纳米层间分解的挥发性产物受阻难以逸出 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35PDMS(实线)与PDMS/MTS10%纳米复合物(虚线)的TGA分析曲线(以50%失重线为标准) 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36 聚醚亚胺(PEI)是重要的工程塑料之一样品均是利用熔态加工方法获得下图给出其四条热失重曲线,分别是:纯脂肪族PEI、常规微混、纳米剥离、纳米插层型的 PEI/黏土(10%)体系相比之下,插层型纳米复合物优于剥离型聚醚亚胺(PEI)/蒙特土(MMT)纳米复合物的热稳定性的提高与纳米结构的阻隔作用和玻璃化温度Tg的提高有关两者都与PEI/MMT相界面间的强作用密切相关。
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37PEI及PEI/黏土的微混﹑剥离﹑及插层体系的TGA分析曲线 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38表9-9 PEI/MMT纳米复合物的热性能随MMT用量的变化MMT/质量分数%051020Td/C (TGA) 1)514.2523.5526.6551.2Tg/C (DSC) 2)174.0200.1209.5210.41)Td:起始分解温度,20C/min,N2气氛保护; 2)20C/min,N2气氛保护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39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物的阻燃性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物的阻燃性表9-10 PA 6纳米复合物配方(熔体挤出法制备的插层样品* )黏土:SCPX 2173PA 6(粉状)/ %PA 6(颗粒)/ %黏土 / %PPO **/ %742420722350702010062284.75565204.510* 采用反向、非啮合双螺杆制样; SCPX 2173-烷基取代季胺盐** PPO,polyphenylene oxide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40插层型PA6/5%MMT (SCPX 2171)的TEM图像 由XRD分析得知PA6/5%MMT(SCPX 2171)为插层型纳米结构, 层间距为2.45 nm。
TEM图中的深色部分为分散的微团聚体(tactoid) 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41纯PA6、插层(熔体挤出)及剥离(原位聚合)PA6/MMT(5%)纳米复合物的HRR对时间曲线 TTI/s - 80(剥离型);70(纯PA6); 40(插层型)?原因:物理效应(热导率、辐射吸收)、化学效应(热稳定性)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42纯PA6、插层、剥离PA6/MMT(5%)的MLR对时间曲线 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43纯PA6与插层PA6/MMT纳米复合物(黏土含量:2、5、10%)的HRR对时间曲线 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44 PA6/5%MMT, PA6/10%MMT, PA6/5%PPO/5%MMT, PA6/10%PPO/5%MMT的HRR对时间曲线 9.2 聚合物聚合物/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层状纳米复合材料45 1991年发现的碳纳米管(Lijima S. Nature 1991,56, 354)具有很多的优越性能:高的力学强度、特殊的电子结构。
单壁碳纳米管单壁碳纳米管 (SWCNT) 由石墨薄片卷曲成的圆筒组成 多壁碳纳米管多壁碳纳米管(MWCNT) 由多层同心圆筒组成 很大的长径比(1000)和特殊的电子结构,高的机械强度和优越的导电性质 9.3 聚合物聚合物/碳类纳米复合材料碳类纳米复合材料46石墨薄片卷曲成的类圆柱体结构模型(SWCNT)9.3 聚合物聚合物/碳类纳米复合材料碳类纳米复合材料47表9-11 各种材料物理性能比较材 料弹性模量/(GPa)应 变/ (%)屈服强度 /(GPa)密 度 /(g/cm3)规一化强度/质量比SWCNT5421265.01.4462MWCNT4001.52.71.815石墨纤维 (IM-7 / 977-3)1521.22.11.613钛金属103150.94.52铝金属 (2024)69160.52.72钢 (1050)20790.87.819.3 聚合物聚合物/碳类纳米复合材料碳类纳米复合材料48表9-12 多壁碳纳米管(MWCNT)的性质样品碳纳米管催 化 剂载 体长度/m直径/nmCo/(质量分数/%)Fe/(质量分数/%)Al2O3/(质量分数/%)MgO/(质量分数/%)粗MWCNT约 505~150.30.319--纯MWCNT约 505~150.20.30.2-- 由于SWCNT的制造成本高,因此尽管MWCNT的性能不如SWCNT,仍然是优先研发的重点项目。
粗制MWCNT常通过乙炔催化分解而成(催化剂:CoFe/Al (OH)3) 样品中除残留少量催化剂外,还含有非晶炭,裂解炭,碳纳米颗粒,以及金属纳米颗粒等 9.3 聚合物聚合物/碳类纳米复合材料碳类纳米复合材料49MWCNT碳纳米管的用途可综合如下:(1)碳纳米管用做导电塑料的填料,可以消除静电(如:含有碳纳米管的PA-12母粒制造汽车燃油系统管路 );(2)用于塑料汽车车身的静电喷涂 (如:汽车外部PPO/PA复合料的静电喷涂 );(3)用于树脂基复合材料增强(如,美国RTP公司可以提供下列工程塑料的碳纳米管复合料:PA 6,PA66,PC,HIPS,Acetal ,PBT,PPS,PEI,PEEK,PC/ABS,PC/PBT等 ) 9.3 聚合物聚合物/碳类纳米复合材料碳类纳米复合材料50聚合物/碳纳米管(CNT) 纳米复合物的热稳定性 Schaffer等研究了炭纳米管(MWCNT)/聚乙烯醇(PVOH)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TGA数据显示当MWCNT质量分数为20 %时,PVOH的热分解起始温度移向高端,即提高了热稳定性 Kashiwagi等研究了聚丙烯(PP)/MWCNT复合物的热降解,发现用碳纳米管取代有机改性层状硅酸盐后有两个明显的优点:①容易分散,无须对MWCNT进行有机化处理;②无需使用马来酸酐接枝PP等相容剂 (如PP-g-MA)。
9.3 聚合物聚合物/碳类纳米复合材料碳类纳米复合材料51MWCNT(2%体积百分数)在聚丙烯复合物中分散的SEM图片 (去除溶剂后)热稳定性:DTG(N2保护)结果,纯PP约300℃出现失重峰;,PP/MWCNT显示这一峰值较纯PP高12℃9.3 聚合物聚合物/碳类纳米复合材料碳类纳米复合材料52MWNT在PP中的浓度对PP/MWCNT纳米复合物样品热释放速率的影响(50 kW/m2) 聚合物/碳纳米管(CNT) 纳米复合物的阻燃性能 MWCNT的加入量(0.5-4.0%)对PP/MWCNT纳米复合物的燃烧参数有影响,下图是50kW/m2条件下的锥形量热仪(CONE)结果注意:TTI、HRR9.3 聚合物聚合物/碳类纳米复合材料碳类纳米复合材料53MWCNT添加量对PP的作用(50 kW/m2)(a) 锥形量热仪法(有焰燃烧);(b) 气化实验(N2气氛下的无焰燃烧)阻燃机理结论:气相or 凝聚相为主? 可以通过CONE与气化(gasification method)实验的对比研究阻燃体系是气相还是凝聚相阻燃作用即如CONE给出的数据(HRR、MLR)优于汽化实验的结果,则说明阻燃作用发生在气相,否则,就是以凝聚相为主。
9.3 聚合物聚合物/碳类纳米复合材料碳类纳米复合材料54表9-13 纳米填料(PLS)对EVA(VA,28%)纳米复合物热稳定性的影响纳米填料含量/%TGA中分解峰的最高峰值/C0452.01453.42.5489.25493.510472.015454.0EVA/多壁碳纳米管(MWCNT)纳米阻燃的应用 9.3 聚合物聚合物/碳类纳米复合材料碳类纳米复合材料55表9-14 EVA(VA,28%)与MWCNT或有机黏土共混条件与Cone实验结果1) 螺杆转数 45 rpm,温度 136°C.;2) 碳纳米管与有机黏土加入前预混 ;3) 螺杆转数 120 rpm,温度 142°C.9.3 聚合物聚合物/碳类纳米复合材料碳类纳米复合材料56 三个EVA (VA ,28%) 样品的HRR与时间的变化曲线(35 kW/m2)(A)EVA + 5.0 phr 有机黏土; (B) EVA + 5.0 phr MWCNT ; (C) EVA + 2.5 phr 有机黏土 + 2.5 phr MWCNT.9.3 聚合物聚合物/碳类纳米复合材料碳类纳米复合材料57 (a) EVA/5phr有机黏土 (b) EVA/5phr MWCNT (c) EVA/(2.5 phr有机黏土 +2.5phr MWCNT) 燃烧后EVA/填料复合物的裂缝密度与表面质量9.3 聚合物聚合物/碳类纳米复合材料碳类纳米复合材料58 当填料量为2.5phr时,观察到的裂缝密度按下列顺序增加:纯MWCNT < 有机黏土。
当填料量为5.0phr时裂缝密度按下列顺序增加:粗MWCNT < 纯MWCNT < 有机黏土上图(c)表明EVA/ (2.5 phr有机黏土+2.5phr MWCNT)表面的裂缝密度最小,表面质量最好,能有效地阻止可燃性降解气体的逸出,遂导致p-HRR的降低显然,两种填料的协同对成炭阻挡层的质量有正面影响 9.3 聚合物聚合物/碳类纳米复合材料碳类纳米复合材料59POSS, Polyhedral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s(a) 聚碳硅烷树脂(PCS);(b) 聚硅烷树脂(PS);(c) 聚倍半硅氧烷树脂 (PSS) ;(d) 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树脂 (POSS)(a)(b)(c)(d)9.4 多功能多功能 POSS 纳米复合物纳米复合物60 (a) Cy6Si6O9 (b) Cy8Si8O12 下图给出多面体倍半硅氧烷(POSS)化学结构 [Cy:c-C6H11; 全缩合型:(a) (b) ;非全缩合型:(c) (d)] 9.4 多功能多功能 POSS 纳米复合物纳米复合物61 (c) Cy8Si8O11 (OSiMe3)2 (d) Cy8Si8O12(OH)29.4 多功能多功能 POSS 纳米复合物纳米复合物62(e) Cy8Si8O11 - (OSiMe2)1O-(f) Cy8Si8O11 – (OSiMe2)5.4O- POSS硅氧烷-硅氧烷共聚物化学结构示例 (Cy:c-C6H11) 9.4 多功能多功能 POSS 纳米复合物纳米复合物63(1)POSS为纳米尺寸纳米尺寸大小的笼形分子笼形分子;;(2)分子内同时具有有机有机与无机无机两个部分;(3)可以看作最小的SiO2粒子,但又不同于SiO2,在分子角落的Si 原子处与有机官能团相连,便于通过共聚,接枝,共混共聚,接枝,共混。
因此与聚合物有好的相容性好的相容性;;(4)PC/POSS无卤纳米复合物的阻燃级别可达 V-09.4 多功能多功能 POSS 纳米复合物纳米复合物64热降解行为 (a) Cy6Si6O9,(b) Cy8Si8O12及(c) Cy8Si8O11 (OSiMe3)2的TGA结果气相FTIR 谱与1H、29Si-NMR谱分析:9.4 多功能多功能 POSS 纳米复合物纳米复合物65Cy8Si8O12(OH)2 的 DTG结果FTIR/TG结果,第一个失重峰:初期升华;大量升华的同时伴有降解产生H2O;第二个失重峰:环己烯及环己烷 9.4 多功能多功能 POSS 纳米复合物纳米复合物66Cy8Si8O11–(OSiMe2)5.4O 的DTG结果FTIR/TG气相分析:不存在整体分子的升华;初始阶段,聚二甲基硅氧烷解聚,产生(Me2SiO)3 (1020~1010 cm-1)或 (Me2SiO)4 (1090~1075 cm-1)9.4 多功能多功能 POSS 纳米复合物纳米复合物67表9-15 热降解温度及气体产物POSS化合物温度范围/CTmax/C主要挥发物Cy6Si6O9230~450359升华Cy8Si8O12280~490463升华Cy8Si8O11 (OSiMe3)2250~415360升华Cy8Si8O12(OH)2230~450450~650383446升华/缩合c-C6H10, c-C6H12Cy8Si8O11 (OSiMe2)1O-325~610532c-C6H10, c-C6H12Cy8Si8O11 – (OSiMe2)5.4O-390~525525~650650~800650~1 000518532(Me2SiO)3, (Me2SiO)4c-C6H10, c-C6H12CH4H29.4 多功能多功能 POSS 纳米复合物纳米复合物68Work reported by several different groups illustr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Si-based polymers as flame retardants; either in blends, coatings, copolymers, or as the matrix for composites. The most common Si-based FR approach, using polydimethylsiloxane in blends and copolymers,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many groups. Gilman has reported on the use of Si-based preceramic polymers as flame retardants in blends with thermoplastic polymers. Kowbel has demonstrated the use of preceramic polymers as FR coatings on phenolic fabrics, and Chao has prepared silsesquioxane-silicone resin composites, which showed very low flammability for these resins.9.4 多功能多功能 POSS 纳米复合物纳米复合物69Compositions for the PTME-PA/PCS and PTME-PA/PSS blends, ranging from 20/80 to 80/20 (mass ratio) were prepared via solution blending in tetrahydrofuran (THF). Blends of SBS/silsesquioxane, SBS/PCS and PTME-PA/silsesquioxane were also prepared via solution blending in THF. The mechan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 along with the flammability properties.PTME-PA,polytetramethyleneylether-glycol-b-polyamide-12, 1% polyamide-12 9.4 多功能多功能 POSS 纳米复合物纳米复合物709.4 多功能多功能 POSS 纳米复合物纳米复合物719.4 多功能多功能 POSS 纳米复合物纳米复合物729.4 多功能多功能 POSS 纳米复合物纳米复合物1673英文刊物英文刊物 (供参考供参考)(1)Fire and Materials (2) 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 (3)Journal of Fire Sciences (4)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5) Polymer (6)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7) Polymer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8) Journal of Fire Flammability74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