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通信与通讯的区别.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mi****ng
  • 文档编号:615324276
  • 上传时间:2025-09-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65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通信与通讯的区别语言文字规范为二者划定了最基础的使用边界《现代汉语词典》从第 5 版开始明确区分二者释义,第 7 版进一步细化表述,将通信定义为 “用书信、、电报、网络等方式传递信息”,特别强调 “技术手段支撑的信息传输”;通讯则被界定为 “新闻体裁的一种,以叙述、描写为主,及时报道人物或事件”,补充说明 “也可指消息的传播过程”这种界定在日常使用中形成隐性准则,比如账单中的 “通信费” 特指网络流量、语音通话等技术服务费用,绝无 “通讯费” 的表述;报纸版面上的 “通讯专栏” 专门刊登人物纪实、事件追踪类文章,不会标注 “通信专栏”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2013 年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使用指南》中,针对二者使用给出示例,明确 “通信设备”“通信工程”“通讯报道”“通讯体裁” 为标准搭配语言学家的研究指出,二者的分化始于 20 世纪中期,此前民国时期的报刊中,“通讯” 既用于描述电报传输,也用于指代新闻文章,如 1935 年某报纸同时出现 “通讯线路故障” 和 “战地通讯”;随着 1950 年后电信行业独立发展与新闻体制改革,逐渐形成各自的语义范畴规范层面的差异还体现在拼音标注上,通信对应 “tōng xìn”(第四声),通讯对应 “tōng xùn”(第四声),虽声调相同,但韵母差异从发音层面强化了二者的区别,部分方言区使用者因发音相近易混淆,需借助语义判断。

      历史演变轨迹折射出二者功能侧重的分化路径1877 年电报技术传入中国,当时的《申报》在报道中均使用 “通讯” 表述,既指 “上海至天津的通讯线路开通”,也指 “通过通讯传递的商情消息”,未作明确区分1900 年北京开通第一部市内局,《大清邮政官报》开始尝试用 “通信” 描述线路建设,如 “京城内通信线路已铺设三十余里”,但 “通讯” 仍在技术与内容领域通用新中国成立后,1950 年邮电部颁布的《电信条例》中,首次在官方文件中统一使用 “通信” 指代技术领域,明确 “通信设备制造”“通信网络建设” 等表述;同期新闻总署制定的《新闻稿写作规范》则规定,“对人物事件的详细报道统称通讯”,行业管理体制的划分加剧了这种分化1984 年,原国家标准局发布《通信术语》,收录 “通信网”“通信协议” 等 200 余个技术术语,未包含任何 “通讯” 相关词条;1988 年,中国记协出台《新闻体裁分类标准》,将通讯细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三类,进一步固化其媒体属性20 世纪 90 年代互联网普及后,这种分化更加明显,1994 年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时,原邮电部发布的《互联网通信管理暂行办法》中,“通信基础设施”“通信服务质量” 等表述成为行业通用语;而《人民日报》在 1995 年开设的 “社会观察” 专栏,明确标注 “通讯体裁”,每篇稿件字数要求在 3000-5000 字,与消息报道形成区分。

      某档案馆保存的 1980-1990 年政府公文显示,这十年间 “通信设备”“通信工程” 的使用准确率从 75% 提升至 92%,“通讯报道”“通讯稿件” 的准确率从 80% 提升至 95%,用词混乱现象大幅减少行业应用场景的差异让二者的边界愈发清晰通信技术深度融入工业、交通、医疗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通信工程建设标准管理办法》中将通信工程定义为 “实现信息传递的工程设施建设,包括传输网、接入网、数据网等建设内容”,具体涵盖 GYTA53 型铠装光缆铺设、5G 基站搭建、数据中心机柜部署等环节陕西移动在某 5A 级景区部署的 4G/5G 基站群,包含 28 个宏基站、56 个微基站,属于典型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可支撑十万人同时刷视频、传照片,网络时延控制在 20 毫秒以内工业领域中,工厂的生产设备通过 “通信协议”(如 Modbus、Profinet)实现数据交互,某汽车工厂的焊接机器人借助工业以太网通信,实时传输焊接温度、压力数据,确保生产精度;交通领域的铁路通信系统,按 TB/T 3556-2020 标准建设,通过光纤传输调度指令,保障列车运行安全通讯则集中在新闻传播领域,《人民日报》的 “人物通讯” 专栏,曾报道过乡村教师、大国工匠等群体,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精神;某地方电视台的 “事件通讯” 节目,聚焦城市改造、生态保护等民生话题,时长多在 10-15 分钟,以采访、纪实镜头为主。

      某主流媒体的采编规范明确要求,对人物事件的深度报道须标注 “通讯” 体裁,字数不少于 2000 字,与 300 字以内的消息、800 字左右的评论形成区分;其稿件审核流程中,设有 “体裁标注核查” 环节,若将 “通讯” 误标为 “通信”,需返回编辑重新修改这种场景化的使用习惯,让从业者形成职业性的用词自觉,某通信企业的技术人员在撰写设备说明书时,会自动避开 “通讯模块” 表述,某报社的记者在提交稿件时,会主动标注 “通讯体裁”技术范畴的差异决定了二者完全不同的发展脉络通信技术始终围绕信息传递的效率与稳定性演进,1G 时代的模拟信号仅能支持语音通话,速率不足 10kbps;2G 时代的数字信号实现短信传输,速率提升至 100kbps;3G 时代支持视频通话,速率达 2Mbps;4G 时代催生短视频应用,速率突破 100Mbps;5G 时代的速率可达 10Gbps,时延低于 1 毫秒,能支撑自动驾驶、远程手术等场景我国在用算力标准机架达 1043 万架,智能算力规模达 748EFLOPS,这些数据均属于通信技术的发展成果,某数据中心的算力集群可同时为 10 万家企业提供云通信服务通信领域的标准体系异常完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通信工程建设标准超过 200 项,其中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规定了通信线缆的敷设要求,《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明确了管道建设的技术参数,涵盖从设备生产到工程验收的全流程。

      通讯则缺乏技术层面的刚性指标,更多依赖内容的真实性、可读性与传播力,其发展与媒体形态变革紧密相关:报纸通讯注重文字细节,单篇字数多在 3000-5000 字;广播通讯强调声音感染力,时长多为 5-8 分钟;电视通讯侧重画面呈现,包含采访、纪实镜头;短视频通讯则追求短平快,时长控制在 1-3 分钟,用碎片化内容传递信息某媒体研究机构的统计显示,2023 年短视频通讯的传播量占比达 65%,但报纸通讯的深度报道仍保持 20% 的读者留存率,不同形态的通讯共同满足受众需求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强化了二者的使用分野国家铁路局发布的《5G-R 铁路应用技术要求》《铁路通信网设计规范》等标准中,全部采用 “通信” 表述,其中《5G-R 铁路应用技术要求》明确界定了铁路通信网络的时延、带宽、可靠性指标,要求车地通信时延小于 10 毫秒,可用性达 99.999%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4 年发布的《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中,“通信业务收入”“通信固定资产投资”“通信用户规模” 等表述贯穿始终,公报显示 2023 年全国通信业务收入达 1.3 万亿元,从未出现 “通讯” 的替代用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通信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规定了通信设备安装、线缆敷设的验收流程,要求验收合格率达 100%。

      新闻出版领域则有相反的规范,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布的《新闻采编工作规范》中,“通讯稿”“通讯体裁”“通讯编辑” 等术语被反复提及,规范要求通讯稿须包含 “背景介绍、细节描写、人物采访” 三要素,且明确与 “通信技术” 作出区分,禁止在新闻报道中用 “通信” 指代纪实文章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规范》,将 “通讯节目” 列为独立节目类型,与新闻消息、综艺娱乐等并列,要求节目时长控制在 5-30 分钟,内容须经事实核查这种规范层面的强制要求,使得跨领域的用词错误大幅减少,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2023 年发布的《行业公文用词规范报告》显示,2020 年后行业公文的用词准确率达 92%,较 2010 年的 27% 提升了 65 个百分点;其中通信领域公文的用词错误率仅 3%,新闻领域仅 5%实际使用中的常见混淆多源于场景边界的模糊企业宣传材料中常出现 “通讯设备” 的错误表述,正确用法应为 “通信设备”,某科技公司的产品手册曾将 “5G 通信模块” 写成 “5G 通讯模块”,经客户指出后紧急修订,修订成本超 5 万元;这类失误在中小企业的产品说明中尤为突出,某行业协会的抽查显示,2022 年中小企业宣传材料的用词错误率达 18%,远超大型企业的 3%。

      部分非专业媒体报道通信技术新闻时,会误用 “通讯网络” 替代 “通信网络”,某地方电视台在报道 5G 基站建设时,称 “本市新增 500 个通讯基站”,经观众反馈后更正;这类错误反映出对技术领域术语的不熟悉,媒体从业者的技术术语培训覆盖率仅 60%,低于通信从业者的 95%也有相反案例,某通信技术论坛的帖子将 “深度通讯报道” 写成 “深度通信报道”,混淆了内容体裁与技术概念,帖子发布后被网友指出,作者删除重发;某学校的信息技术教材中,将 “通信协议” 解释为 “信息通讯的规则”,经教师发现后联系出版社更正,新版教材已修正该错误语言学者指出,这种混淆多发生在跨界语境中,当技术话题与传播话题交织时,最易出现用词偏差,比如 “通信技术支撑通讯传播” 这类表述,若不明确区分,就可能导致用词混乱纠正混淆的具体方法包括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等规范工具书、咨询行业专家、参考国家标准,某企业建立的宣传材料审核流程中,专门增设 “用词规范核查” 环节,由技术人员与语言专家共同审核,审核通过率从 70% 提升至 98%语言演变规律决定了二者语义收缩与固化的趋势现代语言学研究表明,词汇的语义会随社会分工细化而逐渐收缩,通信与通讯的分化正是这一规律的体现。

      北京语言大学某语言学教授在《现代汉语词汇演变研究》中指出,20 世纪 50 年代前,“通信” 与 “通讯” 均有 “信息传递” 的宽泛语义,可互换使用;随着电信行业与新闻行业的专业化发展,二者语义逐渐收缩,形成 “技术” 与 “内容” 的明确分野通信的语义从 “宽泛的信息传递” 收缩为 “技术驱动的信息传输”,不再用于描述非技术的信息传递,比如 “朋友间的书信通信” 虽仍在使用,但更多被 “书信往来” 替代;“通讯” 的语义从 “包含技术与内容的综合概念” 收缩为 “侧重内容传播的特定范畴”,不再用于技术设备或技术环节,比如 “通讯线路” 已完全被 “通信线路” 替代这种收缩在 21 世纪后加速,主要因信息技术和传媒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提升,通信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日益完善,传媒领域的体裁分类更加精细数据显示,1950-2000 年间,“通信” 在技术文献中的使用频次从每年不足 1000 次增长至 10 万次,“通讯” 在新闻领域的使用频次从每年 5000 次增长至 50 万次,交叉使用频次从每年 8000 次降至 2 万次;2000-2020 年间,“通信” 在技术文献中的使用频次增长至 300 万次(增长 30 倍),“通讯” 在新闻领域的使用频次增长至 600 万次(增长 12 倍),交叉使用频次降至 4000 次(下降 80%)。

      语义固化的表现还体现在词汇搭配的固定性上,“通信” 的常见搭配为 “设备、网络、工程、协议、费”,“通讯” 的常见搭配为 “报道、稿件、体裁、节目、社”,这些搭配已形成稳定的语言习惯,改变搭配会让使用者产生违和感跨领域的交叉与边界模糊处仍存在使用弹性在通信技术支撑的内容传播场景中,二者偶尔形成配合关系,比如 5G 技术支撑下的直播短视频,通信提供高速、低时延的传输通道,确保视频画面流畅;通讯承担内容创作,通过镜头语言传递新闻事实,某电视台的 “5G 直播通讯” 节目,既依赖通信网络保障传输,又通过通讯手法呈现内容智慧城市建设中,通信网络(如物联网、5G)支撑政务通讯的传播,政府发布的民生政策通过通信网络传递,再以通讯报道的形式解读,某城市的 “智慧政务平台”,市民通过通信网。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