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专题六 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34219763
  • 上传时间:2022-01-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5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专题六 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示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扌索索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原因(1)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井田制遭到破坏(2) 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3) 战争的需要:争夺土地和人口成为各诸侯国改革的内在动力(4) 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春秋时期变革(1) 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2) 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商 鞅 变 法主要措施经济:废除井田制度,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政治:废分封,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思想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特点商鞅变法是除IH布新、改变社会性质、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历史作用(1) 增强了秦国国力,壮大了军事大量,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2) 废除IH制度,创建新制度,历史影响深远战国时期其他国家变法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索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景: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北方岀现民族人融合的趋势鲜卑族社会落后,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措施具体内容历史意义经济均田制时间:485年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内容: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 并承担徭役和兵役A、 对农民:无地少地农民获 得了土地B、 对国家:抑制了土地兼 并,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征 发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 和发展C、 对历史进程:从经济角 度,促进鲜卑族经济农耕化;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促进鲜卑 族封建化政 治长制内容:废宗主督护制,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负 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A、 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 掌握的编户,有利于征发赋税 和徭役B、 国家真正控制地方,有利 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整顿吏治原因:吏治混乱、贪污严重,影响财政收入,激化了矛 盾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吏治改善,保障改革顺利进 行;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 展迁 都 洛 阳原因:(1) 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2) 地处偏僻,使得北魏政府难以有效的控制中原地区(3) 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威胁(4) 洛阳的优势地位(黄河之南、农业发达,交通便 利;历史上曾长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迁 都洛阳,既可摆脱都城沦陷的尴尬,又能举兵南下,因为 当时南齐的国力较弱,这就为孝文帝实现南北统一的愿 望,提供了可能。

      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概况:493年,以南伐为名,从平城出发,到达洛阳, 494年迁都洛阳A、 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 治、经济中心;B、 影响后世城市建设C、 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D、 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 合,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文风俗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通婚,说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化习惯汉语,行汉制利于民族融合响:改革成功的原因:1) 顺应了历史潮流2) 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意义:1) 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经济恢复、繁荣,2) 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3) 加快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4) 为统一奠定基础性质: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索三王安石变法历史背景北宋中期出现了 “三冗”现象(冗兵、冗官、冗费),进而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土地兼并严重,国家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出现严重危机辽和西夏威胁北宋边境安全庆历新政没有改变北宋中期的社会现状主要内容理财措施: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市易法强兵之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择优录取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评价成效: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有所改善结果:新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彖。

      更主要的是,新 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 新法被废除、商鞅变法与李悝变法的异同点相同点1) 背景相同:都是在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势力更加壮大的基础上进行的2) 目的相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上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3) 措施相似:都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并且实施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 施4) 性质相同:都是封建化的变法运动5) 结果和影响相似: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IH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纟 时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不同点1) 变法内容的深度不同:商鞅变法更加深刻地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 立地主阶级统治2) 变法影响的深远程度不同: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 “燔诗书而明法令” “统一度量衡”“废分制,行县制”“什伍连坐”彳 整个战国秦汉时期,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及说明的问题相同点1) 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2) 变法都得到了君主的支持3) 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4) 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5)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一定的调整不同点1) 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2) 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IH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3) 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变法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封建社会内部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说明的问1) 改革必然会遭到IR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2) 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3) 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改革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4) 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古代变法改革的实质、类型和规律改革的实质革主要是对国家管理制度的革故鼎新从根本上说,当政治、经济制度不能保证国家实施有效管理,从而违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旳 种制度,也就是对上层建筑中某些老化、腐朽的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并对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作局部性的调整、 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改革产生的根本原西 革的本质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的不同程度的调整改革的类型国古代王朝所进行的改革按照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①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②促进旧社会 会形态转化的改革(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③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如王安石变法)④少数民族学习汉 和制度的改革(如孝文帝改革)改革的规律1) 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都必然要触及一部分社会既得利益者或特权阶层的利益,因此,必然遇到阻力,[ 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革命性的改革,触及的是社会腐朽势力和没落阶级,斗争更为尖锐2) 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3) 改革有成败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勺 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最高当权者的态度,如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 们在北宋政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权势,坚决反对变法淅一1、阅读下列材料: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 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主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废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 ;U 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壬 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中国通史》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口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回答:1) 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2) 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析:解答(1)问时,要注意找到差异的项目,找出其改革的侧重点;(2)问在解答时,要注意多角度分析他们变法成败的原因, 自身、法令自身以及社会外部环境分析考答案:1) 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2) 商鞅变法历时19年,分先后两次逐步推行,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吴起变法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自己孤立;取 ,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施12、某班学生举办“学习历史•话说改革,展望未来”的主题演讲会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题发言一:王安石变法与民生言引用了《宋史•王安石传》: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

      上以为然……据家货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农 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0 定税数1)上引材料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 、 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析:在正确释读材料的基础上需高度准确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在谈“目的”时,注意要从“民生”的角度考答案:役法、方田均税法行募役法是为了减轻农民劳役负担,不误农时实行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减轻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U3、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青苗法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④市易法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分析题干中王安石的话可知,本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 备选项的理解,将兵法是军事方面的措施,可以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项案:D结商鞅变法中“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要与今天“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要求联系起来,认识其重要性孝文帝改革,加强了民族融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但同时要认识到中华文明是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掌握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之间的关系,理解政策延续性的重要性王安石变法调整了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改革初见成效,与今天的三农政策联系,认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