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长信宫灯 讲述环保理念.docx
4页千年长信宫灯 讲述环保理念1968 年,“长信宫灯”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的中山靖王刘胜之妻 窦绾墓中该灯由青铜铸成,通体鎏金,高48 厘米,重15.85 公斤, 外形塑造为一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此宫女神态恬静优雅,左手执灯 座,右手似作挡风状事实上,右手的衣袖为烟道,它与身体连通, 将烟吸到体内,再经底层水盘的过滤,防止了空气污染,使室内得到 清洁该铜灯的每个部分都可拆卸,灯罩由两片弧形瓦状铜板构成, 嵌于灯盘上的沟槽,可开合活动,以便调节光照度和方向灯盘有一 方銎柄,内尚存朽木长信宫灯”刻有铭文9 处共65字,分别记载了该灯的容量、 重量及所属者该宫灯有“长信”字样,为窦太后居所长信宫中使用, 故名“长信宫灯”表面没有过多复杂和华丽的装饰物及纹饰,为日 常实用器物后来,窦太后将此物赐予本族裔亲窦绾,窦绾去世时, 此宫灯便葬于窦绾墓中,可见此器物的珍贵长信宫灯”造型优美,工艺精良,将装饰性和实用性完美结合, 构思巧妙独特,堪称“中华第一灯”在工艺制造上,采取了分别铸 造,再整合为一的方法,工艺水平较高导烟管分为两半,便于拆卸 清洗烟垢,组装方便在造型设计上,更是美轮美奂,宫女的形象极 为逼真,又和周遭环境极为贴切。
另外此造型使原本厚重的青铜器显 得轻巧和细致,虽是一件实用器物,但非常美观,在汉代宫灯中首屈 一指长信宫灯”的绝妙之处在于它环保的理念,两千多年前的古人 在实用工艺品的设计中就已经考虑到它的环保价值从灯罩上残留的少量蜡状遗留物,推测当时宫灯所燃烧的物质主要为动物脂肪尽管 油脂在灯盘中沿着灯芯慢慢燃烧,但仍然会有一些未完全燃烧的炭粒 和留下来的灰烬,势必造成烟雾在室内弥漫开来,污染了空气和环境汉代的工匠们早已发现了这点,因此在设计灯具时就开始研究改善的 方法长信宫灯设计者巧妙地将动物的身体组成部分作为烟管,一端连着中空的 身体,另一端连着灯盖当灯盘上的油脂被点燃后,烟尘就通过灯盖 被吸入了导烟管,然后再溶于体内的清水中,达到了保持室内环境清 洁的作用这是巧夺天工的汉代工匠们的发明创造,在世界灯具史上 也处于领先地位在西方,直到15 世纪由著名的意大利科学家、工 程师、艺术家达•芬奇发明了油灯的铁皮导烟罩,后来又至18世纪, 玻璃罩代替了铁皮罩,才初步解决了油烟污染空气的问题汉代的灯具,高度一般在20-50 厘米,较为小巧虽然两汉的宫 殿建筑、贵族府邸外形庞大,气势宏大,室内空间也十分开阔,但是 汉代人依然是席地而坐。
汉代人的坐势其实为现代人的跪势,曲其足 向后,膝抵地,臀部坐于脚后跟上这样的生活习俗决定了日常实用 器物都比较低矮,比如几、案、床、榻、灯具等长信宫灯”高 48 厘米,从灯罩的高度看,正好适合跪坐时眼睛的视线范围汉代青铜 灯具的装饰纹样表现多样化,但“长信宫灯”的装饰相对简单,线条 简洁,正好表现出了朴素的宫女形象,通体鎏金增加了宫灯的华丽感, 整体感统一长信宫灯”的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也见证了中国古人 的环保意识,仅灯具的烟管设计就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汉代人将科 学性、实用性和审美性和谐完美地统一起来,创造出了一件件杰作, 令世人称叹长信宫灯”在环保技术之路上的先锋作用更是让后人 震惊和赞叹,它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为先进环保技术的探索和研发之 路增加了信心长信宫灯”作为汉代青铜灯具的典型代表,在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环保理念下大放异彩美术报)长信宫灯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 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宫灯灯体为 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 公斤宫 灯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 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
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故名 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信宫灯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自 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堪称“中华第一灯” 采 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一致公认,此 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