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研究生《西医综合》真题.docx
39页2008年研究生《西医综合》真题注意:图片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大小卷面总分:180分答题时间:240分钟试卷题量:180题练习次数:0次 单选题 (共150题,共150分)1.能使骨骼肌发生完全性强直收缩的刺激条件是( ) A.足够强度的单个阈刺激 B.足够持续时间的单个阈刺激 C.间隔小于收缩期的一串阈刺激 D.间隔大于收缩期的一串阈刺激 正确答案: C 本题解析: 运动神经元发放冲动的频率会影响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和收缩强度,骨骼肌新的收缩过程可与上次尚未结束的收缩过程总和AB两项,足够强度的单个阈刺激和足够持续时间的单个阈刺激引起的都是单收缩C项,间隔小于收缩期的一串阈刺激则可引起完全性强直收缩D项,间隔大于收缩期的一串阈刺激可引起不完全性强直收缩 2.调节红细胞生成的特异性体液因子是( ) A.CSF B.GH C.IGF D.EPO 正确答案: D 本题解析: 红细胞生成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正性调节、负性调节和整体调节,其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为最主要的因素。
EPO由肾产生,主要作用为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并向原始红细胞分化A项,CSF为集落刺激因子,主要调节粒细胞生成B项,GH为生长激素,主要作用为促进生长发育和物质代谢C项,IGF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具有促生长作用 3.从控制论的观点看,对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重要作用的调控机制是( ) A.非自动控制 B.负反馈控制 C.正反馈控制 D.前馈控制 正确答案: B 本题解析: 人体内的控制系统分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三类A项,在非自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发出指令控制受控部分的活动,而其自身的活动不受来自受控部分或其他纠正信息的影响,因此它不可能对内环境的稳态起自动调控作用BC两项,反馈系统:①一个自动控制系统必然是一个闭合回路,也就是在控制部分(控制信息)和受控部分(反馈信息)之间存在双向信息联系;②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主要依靠反馈信息对控制信息的纠正和调整作用,从而到达精确调节的目的;③反馈控制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是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但这种调节方式也有缺点,即调节的波动性和滞后性。
D项,前馈控制系统所起的作用是预先监测干扰,防止干扰的扰乱,或是超前洞察动因,及时作出适应性反应,条件反射活动是一种前馈控制系统活动,通过前馈机制可避免负反馈所具有的波动性和滞后性两项缺陷 4.神经细胞在兴奋过程中,Na+内流和K+外流的量取决于( ) A.各自平衡电位 B.细胞的阈电位 C.钠泵活动程度 D.所给刺激强度 正确答案: A 本题解析: ①当某种离子跨膜扩散时,它受到来自浓度差和电位差的双重驱动力,这两个驱动力的代数和称为电化学驱动力;②电化学驱动力决定离子跨膜流动的方向和速度,离子在膜两侧受到的电化学驱动力是由该离子在膜两侧溶液中的浓度和膜电位决定的,离子在膜两侧溶液中的浓度决定该离子的平衡电位;③在动作电位期间,尽管离子发生跨膜流动,但离子的平衡电位不会有明显变化,每次动作电位进入胞内的Na+和流出的K+均只占胞质内离子总量的几万分之一,因此,不会显著影响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故驱动力主要由膜电位变化引起;④某离子在膜两侧受到的电化学驱动力应为膜电位与平衡电位之差,可见Na+内流和K+外流的量取决于各自平衡电位。
5.实验中常用枸橼酸钠抗凝血,其机制是( ) A.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B.加强抗凝血酶Ⅲ的作用 C.防止血小板激活 D.螫合血浆中的Ca2+ 正确答案: D 本题解析: 凝血过程是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过程,许多环节都需要凝血因子Ⅳ(Ca2+)的参与枸橼酸钠是Ca2+螯合剂,可与Ca2+结合而除去血浆中的Ca2+,从而起抗凝作用 6.高血压患者较正常人明显增高的心泵功能指标是( ) A.心输出量 B.射血分数 C.心指数 D.心脏做功量 正确答案: D 本题解析: 心脏做功量可用来评价心脏泵血功能当大动脉血压升高超过一定的范围并长期持续时,心室肌因长期加强收缩活动,心脏做功量增加而心脏效率降低,久之心肌逐渐发生肥厚,最终可能导致泵血功能的减退如在高血压病引起心脏病变时,可先后出现左心室肥厚、扩张以至左心衰竭。
7.下列选项中,能使肺的静态顺应性降低的因素是( ) A.肺气肿 B.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 C.气道阻力增加 D.惯性阻力增加 正确答案: B 本题解析: 肺通气阻力=肺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其中肺弹性阻力=肺组织自身的弹性阻力+肺表面活性物质形成的表面张力,属于静态阻力;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惯性阻力+粘滞阻力等,属于动态阻力肺弹性阻力常用肺顺应性的倒数来表示,肺顺应性是指外来压力克服弹性阻力所引起的肺容量变化,包括:①受试者在静态(屏气,即呼吸道无气流)状态下测得的顺应性及肺静态顺应性;②在呼吸道有气流状态下,测得的顺应性及肺动态顺应性A项,肺气肿时,弹性成分大量破坏,弹性阻力减小,肺静态顺应性增加B项,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时,肺弹性阻力增加,肺静态顺应性降低CD两项,气道阻力和惯性阻力增加可使非弹性阻力增加,肺动态顺应性降低 8.可缓冲呼吸过程中肺泡气PaO2和PaCO2变化幅度的肺容量是( ) A.深吸气量 B.功能残气量 C.肺活量 D.用力呼气量 正确答案: B 本题解析: A项,深吸气量是指从平静呼气末作最大吸气时,所能吸入的气体量,是衡量最大通气潜能的指标。
B项,功能残气量是指平静呼气末尚存留在肺内的气体量,等于余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正常成人约2500ml由于功能残气量的稀释作用,吸气时,肺内PaO2不致突然升得太高,PaCO2不致降得太低;呼气时,则PaO2不致降得太低,PaCO2不致突然升得太高,这样,肺泡气和动脉血的PaO2和PaCO2就不会随呼吸而发生大幅度的波动C项,肺活量是指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是反映肺一次通气最大能力的指标D项,用力呼气量是指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时,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是反映肺活量大小及呼吸阻力变化的指标 9.动脉血中H+浓度升高引起呼吸运动加强的感受器是( ) A.中枢化学敏感区 B.包钦格复合体 C.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 D.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正确答案: D 本题解析: AD两项,H+是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的有效刺激物,它既可作用于中枢化学感受器,也可作用于外周化学感受器虽然中枢化学感受器对H+的敏感性较外周化学感受器高25倍,但外周血中的H+通过血脑屏障的速度较慢,限制了它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所以动脉血中的H+浓度升高主要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起调节作用。
BC两项,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是压力感受器,包钦格复合体是延髓呼吸中枢之一,两者都不能感受H+浓度的变化而调节呼吸运动 10.当小肠被食糜充盈时,小肠反复进行分节运动,其主要作用是( ) A.充分混和食糜和消化液 B.将食糜不断向前推进 C.刺激胃肠激素的释放 D.促进消化液继续分泌 正确答案: A 本题解析: 当小肠被食糜充盈时,肠壁的牵张刺激可引起该段肠管一定间隔距离的环行肌同时收缩,将小肠分成许多小的节段,随后,原来收缩的部位发生舒张,而原来舒张的部位发生收缩,如此反复,使小肠内的食糜不断地被分割,又不断地混合,这种运动形式称分节运动分节运动的主要作用是使食糜和消化液充分混和,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有利于消化和吸收,并不明显地推进食糜B项,将食糜不断向前推进是蠕动的生理作用C项,刺激小肠内分泌细胞释放胃肠激素的因素为机械性刺激、温度和组织液、血液等局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是小肠的分节运动D项,促进消化液继续分泌的因素主要是食物及其分解产物 11.特殊动力效应最为显著的食物是( )。
A.糖类 B.脂肪 C.蛋白质 D.无机盐 正确答案: C 本题解析: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是指人体进食后(1小时至7~8小时左右)刺激机体额外消耗能量的作用进食各种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为:蛋白质30%(最强)、糖6%、脂肪4%、混合性食物10%无机盐一般不产生特殊动力效应 12.在肾小球滤过中阻碍带电荷的蛋白质通过滤过膜最主要的结构是( ) A.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 B.毛细血管内皮下基膜 C.肾小囊脏层足细胞 D.足细胞足突间裂隙膜 正确答案: B 本题解析: 肾小球滤过膜主要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脏层足细胞的足突构成,三层结构的孔隙直径分别为70~90nm、2~8nm和4~11nm,可见内皮细胞孔径>足细胞间隙>内皮下基膜的网孔,而对于带同等电荷的物质来说,是否能通过滤过膜主要取决于三层结构中孔隙直径最小的那层结构,此为滤过膜的机械屏障作用,因此滤过膜最主要的结构是毛细血管内皮下基膜。
13.肾脏近端小管对小管液中有用成分重吸收的特点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