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砂岩储层研究-全面剖析.docx
34页非砂岩储层研究 第一部分 非砂岩储层类型划分 2第二部分 非砂岩储层物性特征 5第三部分 非砂岩储层岩石学分析 8第四部分 非砂岩储层储层评价方法 12第五部分 非砂岩储层成藏条件 16第六部分 非砂岩储层开发技术 20第七部分 非砂岩储层勘探实例 24第八部分 非砂岩储层研究展望 28第一部分 非砂岩储层类型划分《非砂岩储层研究》一文中,对非砂岩储层类型进行了详细划分非砂岩储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碳酸盐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是指由碳酸盐矿物构成的储集层根据成岩环境和矿物成分,碳酸盐岩储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碳酸盐岩沉积岩储层:该类型储层主要为石灰岩、白云岩等,分布广泛,是全球重要的油气储层其储集空间主要来源于溶蚀孔隙和裂缝2. 碳酸盐岩变质岩储层:该类型储层主要由石灰岩、白云岩等经过热液交代和重结晶作用形成,储集空间以裂缝和孔隙为主3. 碳酸盐岩蒸发岩储层:该类型储层主要为石膏、岩盐等,储集空间以裂缝和孔隙为主二、泥岩储层泥岩储层是指由黏土矿物构成的储集层根据泥岩的成因和储集特征,泥岩储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沉积型泥岩储层:该类型储层主要为河湖相、海湾相和浅海相沉积泥岩,储集空间以孔隙为主。
2. 变质型泥岩储层:该类型储层由沉积岩经过热液交代和重结晶作用形成,储集空间以孔隙和裂缝为主3. 火山岩型泥岩储层:该类型储层由火山灰、火山碎屑等堆积形成,储集空间以孔隙和裂缝为主三、火山岩储层火山岩储层是指由火山喷发物堆积形成的储集层根据火山岩的成因和储集特征,火山岩储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喷发型火山岩储层:该类型储层主要由火山碎屑岩、火山弹等堆积形成,储集空间以孔隙和裂缝为主2. 喷溢型火山岩储层:该类型储层主要由熔岩流、火山渣等堆积形成,储集空间以孔隙和裂缝为主3. 喷发-喷溢型火山岩储层:该类型储层为喷发型和喷溢型火山岩的混合类型,储集空间以孔隙和裂缝为主四、煤层储层煤层储层是指由煤层构成的储集层根据煤层的成因和储集特征,煤层储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腐殖型煤层储层:该类型储层主要由腐殖质堆积形成,储集空间以孔隙为主2. 成煤型煤层储层:该类型储层由植物残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形成,储集空间以孔隙为主五、盐岩储层盐岩储层是指由盐岩构成的储集层根据盐岩的成因和储集特征,盐岩储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蒸发岩型盐岩储层:该类型储层主要由海水蒸发形成,储集空间以孔隙为主。
2. 热液交代型盐岩储层:该类型储层由盐岩经过热液交代形成,储集空间以孔隙和裂缝为主综上所述,非砂岩储层类型繁多,成因复杂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效果在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应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储层特征和油气生成分布规律,合理选择储层类型,提高油气产量第二部分 非砂岩储层物性特征非砂岩储层是指在砂岩储层以外的储层类型,主要包括碳酸盐岩、泥岩、煤层、页岩等非砂岩储层在我国油气资源勘探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其物性特征对于油气藏评价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非砂岩储层物性特征进行探讨,以期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理论支持一、非砂岩储层物性类型1. 碳酸盐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物性特征主要包括孔隙度和渗透率孔隙度是指储层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是衡量储层含油气能力的重要指标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度一般在2%~30%之间,具有较大的孔隙度范围渗透率是指流体通过储层的难易程度,渗透率越高,油气开采越容易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一般在0.1~1000 mD之间2. 泥岩储层:泥岩储层物性特征主要包括孔隙度和渗透率孔隙度一般在1%~10%之间,渗透率一般在0.01~1 mD之间泥岩储层孔隙度较低,渗透率较小,油气开采难度较大。
3. 煤层储层:煤层储层物性特征主要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和吸附能力孔隙度一般在5%~30%之间,渗透率一般在0.1~100 mD之间煤层储层具有较大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吸附能力也较强4. 页岩储层:页岩储层物性特征主要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和吸附能力孔隙度一般在1%~5%之间,渗透率一般在0.01~1 mD之间页岩储层孔隙度较低,渗透率较小,吸附能力较强二、非砂岩储层物性影响因素1. 岩石类型:不同类型的非砂岩储层具有不同的物性特征碳酸盐岩储层具有较大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泥岩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煤层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较高,页岩储层孔隙度较低,渗透率较小2. 岩石结构:岩石结构对非砂岩储层物性具有重要影响孔隙结构、连通性和孔隙分布等因素均能影响储层物性例如,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以中-大孔为主,连通性好;泥岩储层孔隙结构以微孔为主,连通性差3. 地质作用:地质作用对非砂岩储层物性具有重要影响如溶蚀作用、构造运动等,能改变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和岩石结构4. 气液作用:油气在储层中运移、聚集过程中,对储层物性产生一定影响如油气运移过程中的溶解作用、压裂作用等,能提高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三、非砂岩储层物性评价方法1. 实验室分析:通过岩石样品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实验,评价非砂岩储层物性。
2. 岩心分析:通过对岩石样品的观察,分析岩石结构、孔隙结构等,评价非砂岩储层物性3. 地震勘探:利用地震波在岩石中传播速度的差异,推断储层物性4. 地震反演:通过对地震数据进行分析,反演储层物性参数总之,非砂岩储层物性特征复杂多样,影响因素众多研究非砂岩储层物性特征,对于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探讨非砂岩储层物性类型、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有助于提高油气勘探与开发水平第三部分 非砂岩储层岩石学分析非砂岩储层岩石学分析是油气勘探与开发领域中的关键环节,它涉及到对非砂岩岩石的成分、结构、孔隙性和流体性质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将对《非砂岩储层研究》中关于非砂岩储层岩石学分析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一、非砂岩储层岩石类型非砂岩储层主要包括碳酸盐岩、火山岩、碎屑岩等岩石类型这些岩石类型具有不同的成因、结构和性质,对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不同的影响1. 碳酸盐岩:碳酸盐岩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如方解石、白云石等碳酸盐岩储层具有较好的孔隙性和渗透性,是重要的油气储层之一2. 火山岩:火山岩主要由火山喷发产生的岩石组成,包括熔岩、火山碎屑岩等火山岩储层具有复杂的孔隙结构,孔隙性和渗透性较差,油气勘探难度较大。
3. 碎屑岩:碎屑岩主要由碎屑矿物组成,如砂岩、页岩等碎屑岩储层孔隙性和渗透性较差,但分布广泛,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二、非砂岩储层岩石学分析方法1. 岩石薄片鉴定岩石薄片鉴定是研究非砂岩储层岩石学的基础方法通过对岩石薄片进行显微镜观察,可以分析岩石的成分、结构、孔隙性和流体性质等1)成分分析: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分析岩石中矿物的种类、含量和分布2)结构分析:观察岩石的粒度、形状、排列方式等,判断岩石的结构类型3)孔隙性分析:利用薄片染色、图像分析等方法,研究岩石的孔隙结构和孔隙度2. 岩石物理分析岩石物理分析是研究非砂岩储层岩石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测定岩石的物理性质,如密度、声波速度、电阻率等,可以评估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1)密度测定:利用密度计测定岩石的密度,进而计算岩石的孔隙度2)声波速度测定:利用声波测井技术,测定岩石的纵波速度和横波速度,计算岩石的泊松比和剪切模量3)电阻率测定:利用电阻率测井技术,测定岩石的电阻率,评估岩石的导电性和油气含量3. 核磁共振(NMR)分析核磁共振分析是一种非破坏性测试技术,可以测定岩石的孔隙度、孔隙结构、流体性质等1)T2分布曲线分析:通过分析T2分布曲线,可以了解岩石孔隙的大小和分布。
2)T1分布曲线分析:通过分析T1分布曲线,可以了解岩石中流体的性质4.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CT)分析XCT分析是一种三维成像技术,可以直观地观察岩石的孔隙结构、裂缝分布等三、非砂岩储层岩石学分析结果应用非砂岩储层岩石学分析结果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包括:1. 储层评价:通过分析岩石的孔隙性、渗透性等,评估储层的含油气性2. 油气藏描述:通过对岩石学分析结果的综合分析,描述油气藏的分布、形态、规模等3. 钻井设计:根据岩石学分析结果,优化钻井设计和井位部署4. 开发方案制定:根据岩石学分析结果,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提高油气田的开发效果总之,非砂岩储层岩石学分析是油气勘探与开发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岩石的成分、结构、孔隙性和流体性质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第四部分 非砂岩储层储层评价方法非砂岩储层评价方法研究一、引言非砂岩储层是指除砂岩以外的其他岩石类型储层,包括碳酸盐岩、泥岩、页岩等随着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非砂岩储层在我国油气资源勘探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非砂岩储层具有复杂多样的岩石类型、成岩环境、孔隙结构等特征,其评价方法也相对复杂。
本文针对非砂岩储层储层评价方法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非砂岩储层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二、非砂岩储层储层评价方法1. 地震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是评价非砂岩储层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可以揭示非砂岩储层的地质特征、构造形态、断裂发育程度等信息具体方法如下:(1)地震数据采集:采用合适的地震勘探设备,针对非砂岩储层进行地震数据采集,包括浅层地震、中深层地震、深层地震等2)地震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叠加、偏移等处理,提高地震数据的质量和分辨率3)地震解释:通过地震解释技术,识别非砂岩储层的地质界面、构造特征、断裂发育程度等地质信息2. 岩心分析岩心分析是评价非砂岩储层的重要手段,可以获取储层的物性参数、含油气性、非均质性等特征具体方法如下:(1)岩心描述:详细记录岩心的颜色、结构、裂隙发育情况等,为后续分析提供基础2)物性分析:测定岩心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参数,评价储层的储集性能3)含油气性分析:采用压裂、核磁共振等技术,测定岩心的含油气性,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3. 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是非砂岩储层评价的重要手段,可以获取储层的物理、化学、力学等特征具体方法如下:(1)岩石力学实验:测定岩石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等力学参数,评价储层的岩石力学性质。
2)岩相学实验:观察岩石的微观结构、矿物成分等,分析储层的成岩环境3)流体物理化学实验:测定流体在岩石孔隙中的流动特性、吸附特性等,评价储层的流体运移性能4. 地球化学方法地球化学方法是非砂岩储层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获取储层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岩环境等信息具体方法如下:(1)地球化学分析:对储层岩石进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识别储层的成岩环境2)同位素分析:测定储层岩石的同位素组成,揭示储层的水源、成岩过程等3)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测定储层岩石的有机质含量、类型等,评价储层的含油气性三、结论非砂岩储层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地震勘探、岩心分析、实验方法和地球化学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