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物理竞赛第三阶段第五讲几何光学原理.docx
9页第5讲几何光学原理知识体系介绍1. 光的反射,折射定律,全反射2. 近似计算在光学中应用3. 几何光学定律的解释知识点睛几何光学基本定律: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光的反射定律:①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平面内;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 光的折射定律:① 定义:光由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或在同一种不均匀媒质中传播时,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②图示:如图所示,AO为入射光线,O为入射点,OB为反射光线,OC为折射光线1)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i叫做入射角2)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r叫做折射角③折射定律: 1)内容:折射光线位于入射光线与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2)数学表达式: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即. 这就是光的折射定律,也称斯涅尔定律(荷兰数学家)④ 相对折射率与绝对折射率 1)相对折射率:光从一种媒质斜射入第二种媒质发生折射时,入射角i的正弦与折射角r的正弦之比, 对于给定的两种媒质来说是一个常数,用表示,常数称为第二种媒质对第一种媒质的相对折射率。
2)绝对折射率:任意一种媒质对真空的相对折射率称为这种媒质的绝对折射率,简称这种媒质的折射率,用表示.通常说某种媒质的折射率即是指它的绝对折射率,也就是它对真空的相对折射率.3)相对折射率与绝对折射率的关系: 实验表明:第二种媒质对第一种媒质的相对折射率等于光在第一种媒质中的传播速度V1与光在第二种媒质中的传播速度V2之比,即. 由此可得某种媒质的折射率,C为真空中的光速进而可得:,即第二种媒质对第一种媒质的相对折射率等于第二种媒质的绝对折率与第一种媒质的绝对折射率之比光在任何媒质中的速度都小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即V<C,所以任何媒质的折射率n=都大于1光在空气中的速度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相差很小,故空气的折射率n=若把真空也看作一种媒质,则真空的折射率为4.光密介质、光疏介质、全反射①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不同折射率的介质相比较,折射率小的叫光疏介质,折射率大的叫光密介质 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② 全反射现象: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随着入射角逐渐增大,折射光线离法线越来越远,强度越来越弱,反射光线越来越强,当折射角达到900时,折射光线消失,只剩下反射光线,这种现象称为全反射现象。
③产生全反射条件: 1)临界角:折射角等于900时的入射角称为临界角C,sinC=1/n ;注意:公式只适用于从介质射向真空或空气的临界角计算 2)发生全反射充要条件:①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②入射角大于等于临界角光学问题分类讨论一:反射问题【例1】如图所示,AB表示一平直的平面镜,是水平放置的米尺(有刻度的一面朝着平面镜),MN是屏,三者相互平行,屏MN上的ab表示一条竖直的缝(即ab之间是透光的)某人眼睛紧贴米尺上的小孔S(其位置如图所示),可通过平面镜看到米尺的一部分刻度试在本题图上用三角板作图求出可看到的部位,并在上把这部分涂以标志P1P2MNabABS 【例2】两个平面镜之间的夹角为45、60、120而物体总是放在平面镜的角等分线上试分别求出像的个数例3】两镜面间夹角=15,OA=10cm,A点发出的垂直于的光线射向后在两镜间反复反射,直到光线平行于某一镜面射出,则从A点开始到最后一次反射点,光线所走的路程是多少αL1L2AO光学问题分类讨论二:折射全反射问题 【例4】 已知光线穿过介质Ⅰ、Ⅱ、Ⅲ时的光路图如图,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介质Ⅱ是光密介质 B.介质Ⅰ的折射率最大 C.介质Ⅲ的折射率比Ⅰ大 D.光在介质Ⅲ中光速最小 【例5】物理老师在实验室用某种方法在长方形玻璃缸内配制了一些白糖水,两天后,同学们来到实验室上课,一位同学用激光笔从玻璃缸的外侧将光线斜向上射入白糖水,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白糖水中的光路不是直线,而是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如图所示,关于对这个现象的解释,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其中能合理解释该现象的猜想是( ) A. 玻璃缸的折射作用; B. 激光笔发出的光线不绝对平行; C. 白糖水的密度不是均匀的,越深密度越大; D. 激光笔发出的各种颜色的光发生了色散。
例6】一个大游泳池,池底是水平面,池水深1.2m,有一直杆竖直立于池底,浸入水中部分杆是杆全长的一半,当太阳光以与水平方向成37角射在水面上时,测得杆在池底的影长为2.5m,求水的折射率例7】用折射率为n的透明物质做成内、外半径分别为a、b的空心球,如图所示,球的内表面涂有能完全吸收光的物质,则当一平行光射向此球时,球吸收的光束的横截面积多大(指光束进入空心球前的横截面积)?【例8】用临界角为420的玻璃制成的三棱镜ABC,∠B=150, ∠C=900,一束光线垂直AC面射入,如右图所示,它在棱镜内发生全反射的次数为:( ) A、2次; B、3次; C、4次; D、5次【例9】图是光导纤维的示意图AB为其端面,纤维内芯材料的折射率,外层材料的折射率,试问入射角在什么范围内才能确保光在光导纤维内传播?【例10】横截面为矩形的玻璃棒被弯成如图所示的形状,一束平行光垂直地射入平表面A上试确定通过表面A进入的光全部从表面B射出的R/d的最小值已知玻璃的折射为1.5知识点睛几何光学定律的本质思考:1:光程:光经过路程与介质折射率的乘绩nS2. 费马原理费马原理:光在指定的两点之间传播,实际的光程总是为最大,最小或保持恒定。
表面上看上去,费马原理显得毫无指导意义,只是政治家似的无聊的总结其实使用实微分法,可以从费马原理推导出光的直射,反射,折射定律费马原理的另一种表述方式是:光传播的实际路径是光程(或传播时间)为“平稳”的路径平稳”指光程与其附近的另一路径的距离处处接近费马原理对于后来惠更斯提出光的波动理论是起了极大的启示作用3.惠更斯原理惠更斯指出,由光源发出的光波,在同一时刻t时它所达到的各点的集合所构成的面,叫做此时刻的波阵面(又称为波前),在同一波阵面上各点的相位都相同,且波阵面上的各点又都作为新的波源向外发射子波,子波相遇时可以互相叠加,历时△t后,这些子波的包络面就是t+△t时刻的新的波阵面波的传播方向与波阵面垂直,波阵面是一个平面的波叫做平面波,其传播方向与此平面垂直,波阵面是一个球面(或球面的一部分)的波叫做球面波,其传播方向为沿球面的半径方向,如图后来菲涅耳对惠更斯的表述做了改进,我们将在波动光学中继续讨论例题精讲【例11】用费马原理证明光的反射以及折射定律【例12】用惠更斯原理简要说明:a) 平行光入射到凹面镜后汇聚到一点,这个凹面镜为一抛物面b) 从某点发射的散射光经过一个曲面反射后如果能汇聚于另一点,则该曲面为一椭球面。
例13】平凸透镜的折射率为n,放置在空气中,透镜面孔的半径为R在透镜外主光轴上取一点,当平行光沿主光轴入射时,为使所有光线均会聚于点试问:(1)透镜凸面应取什么形状?(2)透镜顶点A与点O相距多少?(3)对透镜的孔径R有何限制?趣味物理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蓝蓝的天空白云飘”对这种美丽的景色,相信大家都有所感受那么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云为什么是白色的?对于这种奇妙的物理现象,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说出原因正确解释天空为什么是蓝色始于1859年科学家泰多尔首先发现蓝光要比红光散射强得多,这就是“泰多尔效应”几年之后,科学家瑞利更详细地研究了这种现象,他发现散射强度与波长的4次方成反比后来,更多科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瑞利散射”瑞利散射很容易通过下面一个小实验来验证:用一个盛满水的水杯,然后往水杯中滴入几滴牛奶,用手电筒做光源,从水杯的一侧照射,从水杯的另一侧看到的是红光,而从垂直于光线的方向看到的却是蓝色(在黑暗处效果更明显) 当时,泰多尔和瑞利都认为天空的蓝色是由于空气中有小的粉尘微粒和小水滴所致,这些小的粉尘微粒和小水滴就类似于水中的牛奶悬浮颗粒即便今天,也有许多人这样认为事实上并非如此,如果天空完全是由于小的粉尘微粒和小水滴引起的,那么天空的颜色将随着湿度而变,事实上天空的颜色随着湿度的变化非常小,除非下雨或者乌云密布。
后来科学家猜测用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分子足以解释天空中的“泰多尔效应”这种猜测最终被爱因斯坦所证实,他对这种散射效应作了详细的计算,并且计算结果与实验相符合 我们所看到的蓝天是因为空气分子和其他微粒对入射的太阳光进行选择性散射的结果散射强度与微粒的大小有关当微粒的直径小于可见光波长时,散射强度和波长的4次方成反比,不同波长的光被散射的比例不同,此亦成为选择性散射当太阳光进入大气后,空气分子和微粒(尘埃、水滴、冰晶等)会将太阳光向四周散射组成太阳光的红、橙、黄、绿、蓝、靛、紫7种光中,红光波长最长,紫光波长最短波长比较长的红光透射性最大,大部分能够直接透过大气中的微粒射向地面而波长较短的蓝、靛、紫等色光,很容易被大气中的微粒散射以入射的太阳光中的蓝光(波长为0.425μm)和红光(波长为0.650μm)为例,当光穿过大气层时,被空气微粒散射的蓝光约比红光多5.5倍因此晴天天空是蔚蓝的但是,当空中有雾或薄云存在时,因为水滴的直径比可见光波长大得多,选择性散射的效应不再存在,不同波长的光将一视同仁地被散射,所以天空呈现白茫茫的颜色 如果说短波长的光散射得更强,你一定会问为什么天空不是紫色的。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空气分子对紫色光的吸收比较强,所以我们所观测到的太阳光中的紫色光较少,但并不是绝对没有,在雨后彩虹中我们很容易观察到紫色的光另外一个原因和我们的眼睛本身有关在我们的眼睛中,有3种类型的接收器,分别称之为红、绿和蓝锥体,它们只对相应的颜色敏感当它们受到外界的光刺激时,视觉系统会根据不同接受器受到刺激的强弱重建这些光的颜色,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物体的颜色事实上,红色锥体和绿色锥体对蓝色和紫色的刺激也有反映,红锥体和绿锥体同时接受到阳光的刺激,此时蓝锥体接收到蓝光的刺激较强,最后它们联合的结果是蓝色的,而不是紫色的学习效果反馈:代课教师: 通过今天学习,你觉得:1. 本讲讲义内容设置:A. 太难太多,吃不透B. 难度稍大,个别问题需要下去继续思考C. 稍易,较轻松D. 太容易,来点给力的2. 本节课老师讲解你明白了:A .40%以下B .40%到80%C .80%以上但不全懂D .自以为都懂了3.有什么东西希望老师下节课再复习一下么?(可填题号,知识点,或者填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