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三化学学业考核评价方案+初三化学教案: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docx
8页初三化学学业考核评价方案 (一)重视发展 评价方案的制定以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提高为基本出发点一方面,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精神等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素质和学科专业素质的提高 (二)重视过程 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会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这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基础还要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充分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是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另外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会得到形成和发展,这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动力而教师的教学过程既是教育思想、观念的展示,也是教育教学素质、学科专业素质的展示,优点和长处要继续发扬,缺点和不足要及时反思整改因此学业评价只有充分关注教和学的全过程,才能把教师提高和学生发展落到实处 (三)重视多元化评价 化学学业考核的评价,教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主体通过评价结果教师可以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制定改进教或学的计划和方案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校长和家长都可以进行评教与评学既可定性评价,也可定量评价,也可两者结合,在测量的方式上可以口试、笔试 (开卷、闭卷)、查看档案袋、观察实验操作、查看探究活动过程和结果 (四)重视简便易行 简便才利于操作,才能被师生所接受,这是有效实施学业评价的基本要求。
无论是评价指标的建立,还是评价标准的确定,都要面对教学实际,使内容和要求在实施的过程中较易感受到,较易作出判断,使评价的过程和结果能发挥诊断、激励、导向等多种功能 二、评价的目标与内容 评价目标必须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相吻合评价既要考核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又要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要按照本标准来确定具体的评价目标 三、评价的基本方式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评价标准应清晰、完备,以保证评价的信度与公平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应科学、简捷易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能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任务真实和公平,能提供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并符合学生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评价的方式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结果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能让教师据此做出正确决策以改进教学 具体方案如下: 1、阶段考试及测验:试题的编制整体考虑学生的发展,既关注基础性、实践性,也关注整体性、开放性,凡学生对某次考试、测验的成绩不满意,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内重考重测,并以学生较为满意的成绩给予认定。
此项内容由教师评定 2、作业的完成、订正与反思:作业的编制也应考虑学生的发展,既关注基础性、实践性,也关注整体性、开放性,同时应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效结合此项内容由教师、学生本人、小组长共同评定 3、分组实验主要考量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实验习惯等多方面此项内容由教师、实验员以及小组长共同评定 例如:《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自我反思成因教师指导意见 1、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在探究环节中能体现自主学习的能力 3、能积极投入课堂学习,能积极发言 4、小组合作探究中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倾听和评论他人的发言 5、遵守课堂纪律 总分 (评价方式:每项3分,优秀3分、良好2分、合格1分、不合格0分总分15分 4、各种化学小制作、小论文学生若能积极参与各种化学小制作、小论文;自编化学小报,自编有意义的试题;对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提出的见解、解决的方案等,给予不同程度的加分初三化学教案: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一、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重点)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二、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
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 合作探究 探究点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提出问题 (1)走过盛开的花圃时为什么能闻到花香? (2)湿衣服经晾晒就会变干,这是为什么?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又是什么原因? 讨论交流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最后整杯水都变红了 【实验结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不断的运动 归纳总结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够移动原子,如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这都充分证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基本性质 提出问题 (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快,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讨论交流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了解分子的性质 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a.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现象 b.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c.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溶液仍为无色 溶液变红色 烧杯A中酚酞溶液变红 解释 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烧杯B中浓氨水挥发出来,氨分子进入烧杯A中,形成的氨水使酚酞变红色 实验结论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使酚酞变色分子是在不运动着的 课堂讨论实验中为什么氨分子可以运动到酚酞溶液中,而酚酞溶液的分子为什么没有运动到氨水中呢? 归纳总结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能量越大,运动速率越快,这就是水受热蒸发加快的原因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且受热后间隔增大,遇冷缩小物体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一般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间隔相对较小,故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 (4)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三、板书设计 第1课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堂课的知识比较抽象、枯燥,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不足之处 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增加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